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环效应     
杨丙涛 《班主任》2012,(5):65-65
正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有项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  相似文献   

2.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力量,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一个班级教育管理的质量,往往与班干部力量的强弱及其发挥作用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因此,班主任在接班后,就应重视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让他们在班级里充分发挥作用。班主任要做到“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就必须努力避免以下四种心理效应。一、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作用”,是指看待一个人时,由于他的某一特点十分突出,于是在观察者眼里,他就被一种积极或消极的“光环”所笼罩,这一突出特点便掩盖了其他的特点和品质。这种在认知上先入为主、“顾此失彼”的“晕轮效应”,…  相似文献   

3.
所谓光环效应,是指我们在对某一个人的认知过程中,把认知对象的某些清晰而明显的特征或品质加以放大,因而掩盖了认知对象的其它特征或品质。光环效应的实质就是把各种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联系的特征予以叠加,统统赋予认知的对象。即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的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会被赋予其它积极的特征,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好似被镶嵌在一轮美丽明艳的光环里。如相信一个外表秀气的学生更聪明,即“一好百好”。反之一个人最初被赋予否定或无价值的特征,那么就会被认为具备所有不良的品质,如同被混浊阴暗的光环所笼罩。如…  相似文献   

4.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能正确地了解学生 ,克服偏见。能否正确地了解学生则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正确的人际关系。本文所提出的光环效应就是这样一种能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正确认知的心理现象。光环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表现。 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 ,教师如果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 ,则会以这个印象为中心而形成对学生的总体印象 ,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也就是说 ,光环效应会使教师对学生产生“一好百好”、“一错全错”的不正确看法。如某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优秀的 ,则他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 ,教师就会将好的品质赋…  相似文献   

5.
美育中渗透心育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理论依据美术教育活动是人类发现和运用得较早的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手段,这早已被历史学、心理学和医学研究所证实。心理学家认为各种绘画、图案、标志和色彩等,都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联想。如三角形有稳定感,二方连续图案有节奏感,红色有膨胀感等等。这些感受传递到人体后,自然会引起某种意识和情绪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在人的生理上会产生奇妙的效应,如“望梅止渴”、“触景伤情”等就是这种心理条件反应。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一些特殊的事物(如美丽的环境、图画、照片等)能帮助人们克服紧张、忧虑…  相似文献   

6.
一、教育的滥用1.教育盲点:人性的丢失现实中的教育往往使人触目惊心,活生生的案例会让人看不到教育本应具有的光环。一次,幼教专家到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结果孩子们半天都不回答。当老师点名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一位老师实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是朋友".早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t Zajonc)就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说出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强了人们喜欢的程度.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相似文献   

8.
万事万物来到世界上,都不是一个孤独的存在,我们总是会和这样那样的事物发生各种联系。有的联系让人开心,比如“妈妈和新衣服”;有的联系让人郁闷,比如“我和第二名”;有的联系让人憧憬,比如“太空和未来”;有的联系让人思索,比如“学习和娱乐”……  相似文献   

9.
正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比较强,思维活跃,有的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感到比较困难,但是运用心理效应管理班级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一、运用心理效应要"因人而异"(一)对优秀生要克服"光环效应"光环效应也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它是指人们由个体的某种特征得出整体印象,并以此推断  相似文献   

10.
高尔基在同苏联作家的一次谈话中,提到一个十分有趣而又令人大惑莫解的视觉现象。他说,你们从人群旁边走过时,不会对每一个人都很注意。“你们看见无数的人,但是有两三个人不知为什么引起了你们注意。你们的记忆就把这些特征纪下来。”面对一群生活形象,有的瞬即引起审美主体的心理效应,被摄入记忆之中;而有的则被审美视觉拒之门外了。这种怪现象我们阅读作品时也经常碰到。  相似文献   

11.
一、音乐欣赏教学与“乡村维纳斯效应”1.“乡村维纳斯效应”英国心理学家德·波诺在其《实用思维》一书中饶有兴味地描述了一种极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在偏僻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被村民们当做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再也想象不出还有比维纳斯更漂亮的人。”“乡村维纳斯效应”比喻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一旦接受了一个与事实相符的解释,由于受到自我满足思维和定向思维的约束,往往无法想象出还会有其他更好的解释[1]。2.音乐欣赏教学中应防止“乡村维纳斯效应”的影响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包括自…  相似文献   

12.
牛皮癣是一种皮肤病,虽然不危及人的生命,却给人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很难看。现在我们这个城市也患上了“牛皮癣”:漂亮的城市里,到处可以看到白一块、黑一块、花一块的小广告印迹。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贴有各式各样的广告纸,有些崭新的公交车站牌上也会被“办证”等广告遮盖。看着这些“牛皮癣”,大家心里很不舒服。尽管我们的清洁工叔叔阿姨们用抹布去擦,用白油漆抹,但新的“牛皮癣”一转眼儿又出现了。市容市貌展示的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制止这些不文明行为,彻底治愈“牛皮癣”,让我们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照相机     
小朋友一定都有很多漂亮的照片吧,"咔嚓",快门一按,我们的影像就被记录下来。你知道吗?世界上最早的一张照片是在1827年的法国出现的,它需要8个多小时的曝光时间,而且成像还不清楚。如果让你站8个多小时才能照一张相,你还会喜欢照相吗?  相似文献   

14.
亲爱的小读者,上期我给你们讲了如何依靠材料写出有趣味的作文,你照着做了吗?现在我继续讲如何通过语言的变化写出有趣味的作文。我们知道,同样一个意思让不同的人说,其说法是不相同的。有的人说出来很死板,听的人没啥反应;有的人说出来则很幽默,听的人会捧腹大笑。如果我们写作文时能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我们的作文不就有趣味了吗?我这样说,你可能会想:这谁不懂,问题是写不出幽默的语言。没错,幽默的语言不是谁想写就能写出来的。那怎么办呢?很好办呀,生活中有许多说话非常幽默的人,你把他们的话多记一些,写到作文里不就可以“幽”一“默”了…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心理超限效应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处于一定的阈值范围内的。适时、适度的刺激 ,能够激活人的心理活动状态 ,使人的学习、工作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这种刺激一旦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 ,就会引起心理感应上的零效应或负效应 ,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超限效应。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 ,人的学习活动是刺激———反应的过程 ,因此 ,心理超限效应也广泛地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二、教育教学中心理超限的表现1 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拖堂”。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 ,讲课时不突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一) 职工学校的学员,有的学习积极,有的自觉性不高,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在心不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关键在于推动他们学习的动力不一样。学习是由多种动力因素推动的,动机是内在的动力因素。我们探索职工学习动机,认清职工的学习动力,可以为我们考虑职工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找到一些心理根  相似文献   

17.
读者之声     
编辑老师:我是江苏省如东县的一位教师,第一次看到贵刊就被贵刊鲜明的特色所深深吸引了。虽然,作文类报刊多如牛毛,但是我最喜爱的还是《作文世界》。我认为:有的报刊选文过于“传统”,有的报刊选文则过于“现代”,有的报刊过于强调作文的技巧,有的报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考试信息(虽然不是中考版倒也像是中考版了),有的报刊则为迎合读者的心理而刊登一些“青春偶像”类的内容……贵刊虽然有“更靓更新”的口号,但是没有因为刻意追求“更靓更新”而放弃应该坚守的朴实和应该继承的传统。所以,读《作文世界》,既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又让人有…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题多解的隋况,有的解答方法能被大多数学生理解、运用,有的则只能是极少数优等生才能领悟。那么,作为教师,怎样进行分析、比较,寻找化难为易的“变通”策略,让更多的学生克服难题、提升信心,满怀期待去探索数学的奥秘呢?现以“比的应用”教学中“找不变量作标准量”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9.
王东梅 《家长》2014,(6):1-1
与朋友M带着孩子逛商场,某化妆品专柜的销售小姐跑过来和M攀谈,运用其三寸不烂之舌向M推销美容产品。M六岁大的女儿在一旁听了半晌,突然打断专柜小姐的推销,露出甜甜的笑容说:“阿姨,我妈妈不需要化妆品啊,我们老师说常微笑就会很漂亮,我妈妈看到人总是笑眯眯的,而且又爱大笑,所以我妈妈很漂亮了。”销售小姐被M女儿逗得露出一脸佩服样,而我和M两人则相视一笑。  相似文献   

20.
手边有一张照片和一段文字,那是读者投给本刊的稿件。照片上一个帅气的男孩,坐在一只石狮子头上,脚踩着狮子的底座,一脸的灿烂阳光。男孩文笔不错,介绍自己的文章写得很好,如果不是这张照片,他的稿子我一定采用。现在,不可能了。你会问:“为什么不用?一定是你这个编辑有偏见……”我再给你讲个故事,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前不久,我陪两位老外去圆明园。园内游人如织,在被英法联军破坏过的园林内,有很多美丽的石头的建筑构件。它们有的是宫殿的石基;有的是大水法上的石雕;有的是精美的石柱……只要看看那些漂亮的石刻,就想像得出当年圆明园的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