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致读者     
《预测》1983,(Z1)
为了更好地贯彻“认识今天,了解明天,展望后天”的宗旨,本刊决定从这期开始增辟《二○○○年的中国》专栏,开展关于二○○○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预测研究和笔谈。二○○○年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二○○○年的中国各方面的具体发展水平如何?怎样才能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  相似文献   

2.
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到本世纪末要比1980年翻两番。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如何安排钢铁工业的生产和建设?这最好是先对我国1985~2000年钢需求量进行预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上即将走的路,很可能是许多经济上比我国发达的国家已经走过的。因此,本文先分析、研究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钢消费量变化规律,再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预测。一、钢消费量变化规律钢铁的用途很广,影响钢消费量的多少和增减速度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未来研究会和上海市未来研究会的成立,使我国未来研究工作者队伍又增添了二支生力军。未来研究和预测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尚处在开始阶段,中国未来研究会成立还只有三年的时间,通过实际工作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未来研究对我国四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此,提几点希望和要求,共同  相似文献   

4.
从现在到本世纪末还有十几年的时间,人类就将跨入二十一世纪。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二十世纪中剩下的年代里还存在着很多困难需要人们寻找对策来解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尚待人们去探索。关于二十一世紀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題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为了推动国内学术界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世界”进行系列性的专题研究,中国未来研究会暨未来与发展编辑部决定举办分领域分学科地进行的系列讨论会,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为主题,定期举行专题学术讨论。首次讨论会已经举行,议题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农业及农村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未来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已受到我国科学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视,不仅对它进行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而且开始在某些领域里进行较为广泛的实际应用研究。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关于“二○○○年的中国”的研究。未来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着眼点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例如预测未来科学技术新的发明和新的发现,这些发明和发现可能应用的领域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等等。但是,未来研  相似文献   

6.
《今日科苑》2013,(16):8-8
在2003年的欧洲、2012年的美国以及今夏的中国部分地区,异常的热浪一轮轮席卷北半球各大洲。最新的研究预测显示,与上述地区类似的异常高温天气在2020年之前可能还将出现两次,更糟糕的是,无论近年温室气体减排成果如何,全球未来30年内异常高温天气仍将更为频繁和猛烈,而当前减排效果要等到本世纪下半叶才能体现。  相似文献   

7.
到2000年我国人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家用电器,日益普及,洗衣机与人民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是减轻家务劳动的重要电器器具。本世纪末,将是洗衣机全面发展迅速普及的时期。一、爆炸性增长时期我们预测,自1985年到本世纪末16年左右时期内,全国对洗衣机的需求总量将达1.6575  相似文献   

8.
今日视点     
《今日科苑》2013,(16):8-9
全球异常高温天气30年内或更为频繁在2003年的欧洲、2012年的美国以及今夏的中国部分地区,异常的热浪一轮轮席卷北半球各大洲。最新的研究预测显示,与上述地区类似的异常高温天气在2020年之前可能还将出现两次,更糟糕的是,无论近年温室气体减排成果如何,全球未来30年内异常高温天气仍将更为频繁和猛烈,而当前减排效果要等到本世纪下半叶才能体现。  相似文献   

9.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一直受能源短缺的制约,即使到本世纪末,能源供不应求的局面也不可能得到根本的缓解。那么到下世纪中叶,实现党中央提出的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能源的供需形势又会如何呢?由于新的能源系统从研究发展工作开始,  相似文献   

10.
曹青云 《预测》1993,12(2):38-41
能源既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九十年代江西经济要实现全面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的稳定供给和有效利用。到本世纪末江西能源供需状况如何?实现能源供需平衡应采取哪些措施?本文在研究八十年代能源供需状况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作一简要的预测和分析。 1 十一年来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的关系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江西国民经济与能源需求均有较大增长,但能源增长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为461.27亿元,比1980年增长1.5倍;  相似文献   

11.
欧洲共同体从1979年开始实行一项“科学技术领域的预测和评估”(FAST)的五年计划。主要目的是帮助确定共同体的长期研究计划以及确定优先的课题,从而帮助形成长期的相关的科学技术政策。计划着眼于有可能影响共同体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潜在矛盾,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事实上该计划并不是要对未来进行直接预测,而是要对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详加研究,从而明确地提出对于制定研究与研制政策所必需的和可能的选择。计划的基本宗旨是:可能的未来并不是一个由命运安排的事件,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将由我们的社会所决定。计划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个课题。第一部分是工作和就业,其中主要包括十一个课题:欧洲化学工业的前景;建筑工业的前景;修理活动的未来;环境工业的发展;未来服务业中的就业;欧洲就业的地区前景;对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能源大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分别占据世界的第四位和第三位。但是,按人口平均计算,中国的能源消费水平在世界上尚处于落后的地位。到本世纪末,估计要有一个长足的进展,能源的生产量增长一倍,能源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在未来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中国要在能源事业上取得进展,主要将依靠本国丰富的能源资源,特别是煤炭和水力;已经具备的能源技术和设备;以及新的能源政策。  相似文献   

13.
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13亿。如果按人均年占有粮食400公斤的低水平计算,粮食总产量要达到5000—5200亿公斤。《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也确定,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必须达到10000亿斤。从目前的情况看,实现这一目标的艰巨性是显而易见的。要使我国粮食开发达到超越的境界,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分析粮食开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立足实际制定相应对策,引导粮食生产再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4.
住房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条件。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民住房的“小康”水平是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并且在质量上比现在有较大改善(来源:《预测》1984年第六期第15页)。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全球化过程可能对中国国家城市体系的影响。论文预测中国在未来30-40年内城市化水平可能达到70%左右。到2020年,全国设市城市将增加到1000个以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和以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将形成中国的两个全球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学,是当前中国未来研究的关键问题。不仅要发展我们的理论,也要发展我们的方法。 80年代,我国的未来研究基本上处在介绍和评论外国未来学的理论和方法阶段,也把他们的方法用于研究中国的未来问题。在90年代,我国的未来研究必须前进,即要从介绍、评论外国未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到建立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学理论和方法。现在,西方世界流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未来研究会拟定于1983年11月底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预测理论与技术方法》学术讨论会。交流预测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运用于实践的研究成果;交流为公元二○○○年的国家、地区或部门的发展战略服务的预测案例的研究经验和体会。推动我国基础未来研究和应用未来研究的发展,提高预测科学水平,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Diether等在2002年发现,分析师预测的分歧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股票未来的收益。分歧程度越高的股票,其未来的收益率与分歧程度较低的股票相比要显著低一些。这个结论与Miller的结论一致。而在1987年,Merton提出与Miller相反的结论,即分歧程度越高的股票其未来的收益率与分歧程度较低的股票相比要显著高一些。本文通过实证的检验,利用2003到2010年深证100R的月度数据,验证我国深市的情况,得到的结论却是我国分析师预测的分歧程度与股票未来的收益几乎无关,这与Diamond和Verrecchia(1987)的结论相符。  相似文献   

19.
“未来20年对我国至关重要。如果经济增长能够保持在年均7%,那么到2020年CDP总量将达到1998年的4.4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提出上述预测的是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课题研究报告,由全国11位著名经济学家共同研究写成。与此同时,不少外国机构和经济专家也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作出评估。美国经济评议会资深副总裁佛斯勒女士认为,中国在国内经济情势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据联合国资料预测,到本世纪末,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部门,在1985—2000年间,全球的国际旅游业将由目前的2.5亿人次/年左右,激增到5亿人次/年左右。同时,据我国第一次国内旅游会议预测,今后的国内旅游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