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基础。同时,知识构建也是语文素养培养所不可或缺的。但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教学中教师多引导学生听、说、读,关于写的活动很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倡练笔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的同时进行练笔,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技能的培养,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活动的基础。1992年我国第一个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的表述:“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  相似文献   

3.
新大纲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中"写"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方面,也是每位语文老师教学工作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说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电化教育手段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服务,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说”既可为听、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又可进一步巩固听、读、写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说话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也是极为可取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白红霞 《科学中国人》2014,(2S):201-201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能力:发散思维,提高认识,获得审美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使学生能听、会说、善读、擅写,更应该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而作为职高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直接进入社会,求职中的自我推介,工作中的人际交往等,都要用到“说”。因此,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口语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多年的教学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以下几点做法和体会。一、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引发其大胆地说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校偏重于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衡量学生成绩的好坏,全在一纸试卷的分数上。学生只须…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利于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获得审美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交给学生阅读方法、再让学生自主阅读,读中感悟、自主阅读中放飞心灵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高中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达到能用英语流利地进行语言交流的目的。作为一种语言的不同方面,这五种能力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听、说、读、写、译"五位一体教学。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作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得到综合运用,还能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写等表达能力,可以说作文水平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等综合能力水平的有效体现。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农村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了农村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1、作文教学随意性大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对于作文教学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是达到了大体有数的标准,关于具体的作文教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一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 ,一面是传统的“听、说、读、写” ,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一面是将“信息论、方法论、控制论”的导入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知识树”的概念 ,具备迅速的阅读材料、检索信息的能力。无论是传统的“讲读课” ,还是现代“导读课” ,语文教学都不回避使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增加教学效果 ,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下面就语文电教课 ,谈几点体会。1 要建立丰富的信息库语文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 ,充分地使用北京普教音像视听出版社编撰的课文朗读带 …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听、读、写、说等能力,这是语文老师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探索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  相似文献   

12.
向晓华 《今日科苑》2009,(12):245-245
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向晓华 《金秋科苑》2009,(12):245-245
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像是一缕春风,吹进我们的课堂。于是新课堂,新阅读在教学中遍地开花、结果。当然也滋生了许多适合学习的新经验,新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最核心的就是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读与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指说话和写作”。“说话”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说话的最高表现形式。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根本途径是阅读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胸中有丘壑”,处处体现阅读教学为作文练笔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只是语文基本概念内界定的内容,在新的教育教学的理念下,还要增加诸如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认为语文教给学生的是机械的书本知识,而应该把它上升到承载中华民族文明的整合与发展的高度,不光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里进行广泛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朱勇  程萍 《内江科技》2005,(B12):33-33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听、读、写、说,能力,这是语文老师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探索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  相似文献   

17.
<正>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的集中表现。可以说,学生作文水平的好与差,是对语文教学的检验。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作文教学,而作文教学更要注重指导与讲评的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稳步提高。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这一点绝大部分语文教师是知道的,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却重视不  相似文献   

18.
张靖靖 《科教文汇》2014,(17):166-166,171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被当做一门基础性课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能力,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占据主导地位。在大力提倡并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利用语文教学促进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研究方向,为学生的语文教育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谭杰玉 《知识窗》2012,(7X):8-9
<正>所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存在于一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把知识转化为一种技能,再用所掌握的技能去学习新的知识,总结规律,探索真知。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以教学语文知识为目的,而要注重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20.
陈蓓蓓 《科教文汇》2008,(23):101-101
语文作为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特别是中专语文具有不可代替的职能,语文对任何人来说是最有应用价值的,对中专学生来说,不论学习何种专业、都应具有本国传统文化知识,本国文化精品的一定修养和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民族文化素质。只有当学生不仅理解了语文知识,而且还具备了听、说、读、写能力,他们才算真正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也就是说掌握语文工具的关键是要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而促进这种转化的基本条件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训练。对此,笔者结合中专学生的特点及自已的一些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点关于中专语文教学的思路,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