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度扫描     
《留学生》2011,(2):4-5
师昌绪、王振义两院士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年我国重点引进六类海外人才;“海归”创业有“导师”了;北京政府奖励引过拧每外高层次人才企业;“外籍人才眼中最其吸引力的十大中国城市”揭晓  相似文献   

2.
张旭东 《留学生》2010,(9):42-42
“千人计划”是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应对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对策,当前已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又良好的影响。而目前.“千人计划”尚不包括文科(特别是人文科学)的高端人才,由此我们提出建议,中国的崛起和稳定,十分需要这方面的创造性人才,应加强对人文科学高层次人才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月度扫描     
《留学生》2013,(2):4-5
我国将培养约4000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2年中关村十大评选揭晓;哈佛校友中国公共政策论坛在京发起;上海启动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相似文献   

4.
声音     
《中国科技奖励》2009,(5):11-11
力改科研“空芯化”,创新型人才要着力培育“三种境界”,创新就是要走自己的路,高层次人才不是商品,中国智库有待崛起,  相似文献   

5.
就业风向标     
中国高管人才缺口十五倍;兼职会计师市场需求回暖;美术人才走俏游戏市场;康复人才仅满足1/70需求;“人才派遣”五年内年增25%;各类翻译人才全线告急;广州打造“金牌导游”。  相似文献   

6.
月度扫描     
《留学生》2012,(4):4-5
中国将完善“绿卡”制度吸引人才 [新民晚报]3月1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表示,今年我国将尽快完善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政策,制定完善中国“绿卡”待遇的意见,使中国“绿卡”制度成为符合国际惯例,并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要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上构筑人才“高地”,必须认清处于高等院校“洼地”的实情,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用超常规的手段和方法吸引人才;把握人才作用发挥的规律,打造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和校园文化,优化尊才爱才的留人环境;引导人才立足校内,面向校外发挥“双重效益”,实现人才、高校、社会“三赢”的良性循环,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肖丹  王志伟 《教育与职业》2023,(18):102-106
人才是我国的第一资源,对于深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深刻意涵。梳理人才引领与职业教育历史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经历了从“助力”到“引领”、从“定位”到“赋能”、从“适应”到“协调”的互动转向。为厘清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功能,需要基于经济、政治、教育三方面探寻人才引领视域下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源流。面向未来,要树立类型化职业教育发展观念,设计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新引擎,塑造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品牌,构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科技人才流向特点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向表现为 :“明流” (从发展中国家大量流向发达国家)、“回流”、“暗流” (在发展中国家内流向跨国公司 )。其流向特点可以归纳为 :高科技人才流向市场“高地” ;高科技人才流向研发“高地” ;高科技人才流向创业“高地” ;高科技人才流向价值“高地”。吸引世界级高科技人才应形成全方位高地或建立特色高地  相似文献   

10.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大体可沿用“中国制造”背景下的培养策略。但应增加“中国创新”的成分。即要从培养者和高技能人才个体两个方面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正> 何谓“国际化人才”?权威的解释是:那些有国际著名大学文凭、在国际知名跨国大公司有就职经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最次也得有合资企业工作经验,熟悉国际惯例,会几国外语……在这种指导思想影响下,时下的中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海归派”,他们中的不少人怀里揣着“绿卡”,在国外的大公司打过工,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国际化人才’,成了政府要员那里的“座上宾”,发展地方经济的“救命稻草”,成了许多企业高薪招聘的“香饽饽”。这种现象已经蔓延  相似文献   

12.
一、新时期技能人才评价的主要内容 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高技能人才发展趋势将出现如下的特点:“新职工”文化水平起点高,大专以上学历将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主流,行业技能人才的文化水平将大幅度高移;“精一会二能三”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比例将增多,一专多能的“通才”将是今后行业技能人才发展的趋势之一;具有管理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将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向高技能方向转化,高素质的服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话题     
《留学生》2010,(11):6-6
“引智时代”应给海归“中国梦” [美国侨报]今天的中国正在向海外人才敞开怀抱,努力吸引海外人才的回流,但是目前中国各方吸引海外人才的“饵”仅停留在资金支持,安家费等“待遇”上,中国亟待打造一个“中国梦”的空间,以此取代此前赴海外人员的“异国梦”.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在后疫情时代为培养“不离乡、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提供了重要的路径。通过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调查,得出乡村人才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乡村空心化导致乡村人才数量不足、缺乏特色产业与新型产业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运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大规模培养乡村人才,弥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人才短板;借鉴“互联网+教育”模式探索新型便捷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互联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垦区实施“人才强垦战略”是推动垦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垦区已将人才工作纳入到垦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进行“人才强垦战略”的实践与探索。以创新的观念认识“人才强垦战略”;以创新的机制用好人才;以创新的政策引进人才。垦区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市场化取向不强,政策配套不够,国际化水平不高。构建和谐垦区,实施“人才强垦战略”的建议与思路:提高对“人才强垦战略”重要意义的认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党组织在实施“人才强垦战略”中的领导作用,营造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自身建设,促进人才队伍和谐。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崭新的命题,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国际“人才战争”及国内“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层次人才成为国内高校之间竞相追逐的重要资源。在“急功近利”目标的驱动下,高层次人才引进虽在短期内增加了高校的“GDP”,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等,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也触发了高校引进人才(“外才”)与原有人才(“内才”)之间的矛盾。为了实现两类人才的协调发展与合作共赢,切实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要解放思想,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精准引才;二是要优化人才生态,加强人才引培的环境建设;三是要树立发展性人才评价理念,健全人才评价制度;四是要引育并举,鼓励人才种群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拔尖人才培养中围绕培养战略、甄别选拔、培养目标、研究方法展开的四大国际论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特色的拔尖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方法.笔者建议中国应遵循国际先进培养模型,结合学生的个性、年龄、家庭背景、心智特点等方面的特性来配置合适的师资、课程、培养计划和整体培养战略;在选拔过程中,亟待研制出一套科学而规范,特别适应于中国教育背景的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准;培养目标上,应区分“创新型人才”和“专业型精英”,辟出“创新性”思维的训练过程;研究方法上应充分与国际研究方法和话语对接,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研究模型,将群体研究方法和个体研究方法组合并用,更好地研究中国的拔尖人才群体.  相似文献   

18.
培养“工匠型”人才是基于“技能中国”建设对职业院校提出的新型育人目标。面向“技能中国”建设,职业院校培养“工匠型”人才有助于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优化职业教育育人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鉴于此,从“匠心”“匠德”“匠术”“匠行”及“匠人”角度出发,探索构建职业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为: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少年工匠+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人才成长系统;推进三全育人,打造“德技并修+资源共享+赛证协同”课程教学平台;落实立德树人,建设“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神州学人》2009,(5):47-48
海归就业:技能型受欢迎;辽宁:到海外“引才”最高出500万;吉林:面向海内外重金延聘高层次人才;武汉:“人才特区”面向海外招高端人才;宁波:海外人才10年内将增6倍;  相似文献   

20.
孙贤和 《留学生》2010,(12):11-12
高层次人才多以事业为重,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国的最佳方法不如告诉他:“你的事业在中国!”“事业在中国”是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的关键.也是中国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国目的之所在。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难的是如何创造能使回国人才真正实现事业大展鸿图的环境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