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硕士一年级,导师指导我选了一门A系的课程作选修课.第一节课上,我就得知那个学期全校选修这门课的只有我一个人.  相似文献   

2.
拥有幸福     
大四第二学期,由于还差两个学分,我便选修了“心理学”这门课程。授课的先生是一个身材魁梧、满头银发的老教授。老实说,我对心理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我关心的只是那两个学分。所以,整整一个学期,这门课我只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去交选修卡,交完之后便偷偷从后门逃了出去玩游戏;第二次是这门课的最后一堂课,因为根据惯例,通常会点名。在最后一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先生跟我们说了这样一番话:“这是我给同学们上的最后一节心理课,可我知道,这么久以来,你们中间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学到了我传授的知识,今天,我将把我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紧接着,先生问…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史》课,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该门课程体制大,头绪多,内容庞杂。在高校中文系所有的专业必修课中,这门课程所花的时间是最长的(一般都会持续四个学期,有的甚至长达五个学期)。笔者是一所高校中文系《中国文学史》课的骨干教师,不止一次有学生向我询问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故撰成小文.聊当解答吧。  相似文献   

4.
刘瑾妮 《大学生》2014,(10):43-45
正亚洲小旋风上个学期的一门课,我被分到了一组被称为"亚洲小旋风"的队伍里,原因是我们六个组员全是亚洲人。六个人中除了我,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中国女孩,一个谨言慎行的日本男生,一个漂亮的泰国女土豪,一个自负的马来西亚女"夜叉"和一个神经兮兮的大龄印度男。这一次的group work,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比较不愉快的团队经历,虽然我们都来自亚洲,在外人看来,性格和文化上理应更加亲密无间才对,可相处下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在第一次的meeting中——还未被分配工作,  相似文献   

5.
陈醇 《大学生》2020,(5):38-39
2017年,我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读中国研究专业(Chinese Studies)硕士。我接触的第一门研讨课是"历史学:档案与方法"。这门课程本是历史系的博士必修课,我作为外专业的硕士生有一次选修外系课程的机会,于是导师在第一学期就推荐了这门课程给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在严格的学术训练中"存活"。教授在第一周的课程中告知我们,每周研讨一本著作,并由一位同学引导讨论。同时参考阅读的书有两至三本。  相似文献   

6.
我22岁时,在俄亥俄州的鲍林格林州立大学上学。在即将毕业的最后半学期里.我忽然发现自己还少了一门理科的学分。“选修鸟类学怎样?”我的学业导师提出建议,“我知道这门课就是去玩。”  相似文献   

7.
1956年,我和同村的两个同学考上了初中,我们三个本来就是好朋友,现在又一起上学,特别高兴。开学的时候,我被分配到一班,他们两个分别分到二班和三班。第一学期考试的结果,我们三个人在班里都是第一名。但是,我的成绩没有他们好,他们得了5分(那时是5分制),比我多,我所以闷闷不乐,但我暗下决心,非赶上他们不可。几个学期过去了,到1958年暑假,我终于来了一个满堂红,13门功课全是5分,心里这才乐滋滋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秋天一开学,便停课闹革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荒唐的大炼钢铁。炼铁要有原料,我们便推…  相似文献   

8.
人们往往忽略了自己身边的人物,而把目光投向远方。然而当生活把我们推到了这些人物的事迹面前时,又会引起我们的深思,激起我们心中的点点火花,想把这些看上去平淡无奇的事情告诉更多的人。我想谈的是内蒙古市计局电大班的冯玉华同学,同学们都叫她“冯大姐”。在八八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她取得了五门课平均85.6分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9.
上学期,我们给土木系建筑结构工程专业的结7、结8班同学开了《土力学》课。在新形势下,如何针对课程特点和同学情况进一步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这是上学期开学时摆在我们教学小组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教研组领导下,我们投入力量,对这门课的几个教学环节,包括讲课、实验课和辅导课,做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我们所做的工作简单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当这学期从学校领导口中第一次听到"微课"这个词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就这样抖的冒了出来。"微课"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和我们平时上的可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老师怎样去实践这样的一种课堂呢?学生怎样去接受学习利用微课呢?它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又有什么不同呢?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不断摸索、研究、课上实践以及上网学习相关资料,我对微课有了初步只认识和了解。其实"微课"是  相似文献   

11.
闫景兰 《课外阅读》2011,(12):190-190
结合本人多年教学体会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一年级英语教学体会。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几方面:1.刚学英语时,学生对英语这门课充满好奇,喜欢学习、模仿,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相似文献   

12.
张承凤 《河南教育》2013,(10):10-11
案例1:有一名大一男生觉得考上大学以后.自己的理想实现了,认为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便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常常不去上课。对于考试,他认为最后突击复习一下就行了。在第一学期的考试中有一门课不及格.  相似文献   

13.
如何上好孙辈教育课,我一开始心中并没有多少底,还好,在这过去的一个学期当中,根据往年的经验,学员的积极配合,这门课总算比较顺利的上下来了,还得到学员的欢迎。这门课之所以上得比较成功,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正>这天是Julie老师的口语课,关于消费主义的专题讨论和一个三分钟的讲演。专题讨论我是没有问题的,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而那个Julie临时命题的"我最敬佩的人"的讲演真让我措手不及。起初我是打算讲爱因斯坦或是居里夫人的,我从小到大的作文里没少写这两位老人家。可是,当我听到之前的同学讲的都是自己  相似文献   

15.
下午接到班里通知,明天上午迟老师要给我们讲评上学期的课程论文。迟老师是我们学校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女教授,上学期教授我们高等教育哲学这门课。得到通知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因为依照惯例,上学期交的作业,老师只要打一个成绩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再次讲评。我惴惴不安地度过了一个下午,  相似文献   

16.
查贵军 《学语文》2013,(3):24-25
初拿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古诗文的背诵,而且容易把鉴赏课上成高三复习课。经过两个个学期的实践与摸索,我有了一点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相似文献   

17.
我在美国经过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回国开始工作 后,感触很深的一点是国内学生用于上课的时间太多,而用于 独立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的时间很少。我曾将自己本 科时就读的芝加哥大学跟哈工大学生的课时数作过一个大致 的比较,芝加哥大学每学年是3学期制(不算暑期学校。外校 学生来暑期学校学习的占多数。如果没有什么特殊原因,本校 学生每学年按正常的3学期制学习,就能在4年内完成学业), 每学期11周,除去最后一周的期末考试时间,实际上课10周。 学生每学期学3-4门课,每门课的学时固定为每周3学时,一 学期下来是30学时。如按每年共修11门(如果同一系列的课 分2个或3个学期上,分别算为2门或3门课)算,全年上课 共330学时。哈工大学生每年上课时间为38周,周学时一般 在20学时以上,多的接近30学时。如以每周平均25学时算, 每年的总学时为950学时,接近芝大学生的3倍。课时这么多, 一是因为每门课的课时比较多,而且课程的门数也比芝大学 生所学的要多。  相似文献   

18.
1986年第一学期我们四位同志在生物系85级开设了这门课。这门课开设时,编写了一份简单的教学大纲,共分八讲,两个学期学完。那时还没有现成的教材,因此学生主要靠笔记复习。教学方式除课堂教学外,还开展了一些“请进来走出去”的辅助活动,举行了两次课堂讨论。整个教学过程除平时比较注意了解同学的思想,听取同学的反映之外,召开了两次学生代表座谈会,期终每个同学写了学习小结及改进教学的建议。大多  相似文献   

19.
高歌 《留学生》2009,(10):50-51
在美国上学,与在国内大不一样。国内每个班都有固定的教室,这里却是每门课有每门课的教室。开始最令我不习惯的是,这里竟没有相对稳定的班集体:每个人的课表都不一样.我与这些同学在一楼上数学,与那些同学在三楼上英语,  相似文献   

20.
<正>我有幸成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不幸的是,第一个学期结束,我的成绩惨不忍睹。教务长决定把我降级为试读生,并宣布如果第二个学期我再有一门功课不及格,就得卷铺盖走人。第二个学期一开始,我就强迫自己对所选修的学科产生兴趣。其中,我选修的一门学科叫作核武器战略及军备控制,每周三个学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