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读我书     
说的是一位笃信佛教的新文学爱好者,本来是跟我父亲通信的;父亲过世后,这笔遗产就归我继承,一年能收到他三四封信。父亲复信之快,恐怕没人比得上,七八封各色各样的信,只消两个来钟头;我是另一个极端,连写张收条也得打草稿。这一年的三四封信尤其难办,几乎封封一个样,说他  相似文献   

2.
夜深了,同室的战友,已进入了梦乡。我跟往常一样,写完稿子后,开始给父亲写信。此时,我打开抽屉,拿出一个非常精致的铁盒,里面有88封父亲的来信——鼓励、批评信,我一封一封翻着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温情,仿佛看到父亲聚精会神地在灯光下为远方的儿子写信的情形……  相似文献   

3.
微记录     
正@边角料:1954年,与徐志摩离婚已32年的张幼仪,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信:"母拟出嫁,儿意云何?"儿子的回信很快来到:"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读来令人动容。@历史微距:1919年4月6日,《每周评论》第十六号在"名著"栏内刊载《共产党宣言》(节译)第二章《无产者与共产党人》后面属于纲领的一段,并在按语中指出:"这个宣言是  相似文献   

4.
<正>1963年12月,诗人光未然在北京意外地接到北京二十六中学校方代笔的一封"诀别信"。信中说:遵从本人临终委托,今由我校来信奉告:本校特级教师阎述诗先生已于本年11月23日病逝。一见阎述诗的名字,光未然如见其人如闻其歌,惆怅之情,难于言表。想起他所谱的救亡名曲《五月的鲜花》,如烟往事,浮现眼前,心潮起伏,不能自已!1937年夏,救亡歌曲《五月的鲜花》传播到上海,那正是"抗日有罪",救亡运动"触犯王法"的黑暗年代,为了躲避反动当局的查禁及时推广  相似文献   

5.
父亲王仰晨与曹靖华先生的交往,从他本人那里没听到过一个字。他病重自知不起时,一面叮嘱不要搞追悼会,一面提到过寥寥几人,吩咐我通报情况,那其中有曹苏玲阿姨。他去世后,我写了信给未曾谋面的曹阿姨,为说明详细情况,随信也附上了自己的一篇怀念文。回信来得极快,阅信才了解到,父亲与曹氏父女有过为时不短的交谊,并且经历过凄风苦雨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一 这里有一封王国维的信,全文如下(标点为笔者所加,格式仍其原样): 剑峰先生大人函丈:去秋曾荷 赐书,适以长子之丧,赴沪料理,比北归后,方得拜读.  相似文献   

7.
我无命     
我无命从前,有父子两人都是出了名的别字先生。有一回,儿子出外经商,走到半路,忽然下起了大雨,他没有伞,就写封信告诉他父亲说:“父亲大人,儿走到半路,天下大雨、别人有命(伞),我无命(伞).有命(伞)带命(伞)来,无命(伞)带钱来买命(伞)。儿上。”父...  相似文献   

8.
2016年,我在内部印了《师友飞鸿》书信集,设法送了一部给其信也被收录的陆本瑞同志,没有想到竟然很快就收到他的回音,他还特地赠我他的大作《出版往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其中还夹有我20多年前给他的一封短信的复印件!以他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老同志,能够一直保留我的信,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并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中央档案馆馆藏珍品中现存有两封1921年周恩来写给严修的信,这两封周恩来早期书信的内容虽已公开发表, 但关于信的来历和意义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地方. 这两封信是1955年11月17日天津市的私营商业店员马俊起捐赠的.他在写给周总理的信中说:"一天我在故物摊上,偶然看见一束信札,原来是严范孙老先生家里的,便把它买了下来,在...  相似文献   

10.
<正>一封捐款信1981年9月,上海普陀区委统战部收到了一位老人写来的一封感情真挚、言辞恳切的捐献信。写信人是我的祖父曹启东先生。他在信中写道:我自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蒙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照顾,生活安定,心情舒畅。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九年深秋,第四届全国文代会期间,作家柯灵收到一封从江苏省无锡市寄来的信。写信人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他在信里回忆了一段往事:一九四六年春天,他以优秀成绩考取了无锡县中。但妈妈(丝厂工人)失业,无力缴付学费。学校开学了,而他却失学在家,并且贫病交迫。在愤慨、绝望之中,他化名投书给文汇报的《读者的话》,文汇报加上《请听一个失学青年对社会的控诉》的标题把它刊登出来了。不久,就有热心的读者捐助了一笔钱,由柯灵亲自汇给了他。柯灵还接连给他写了两封感情真挚的信,鼓励他敢于斗争,顽强生活,好好学习。由于得到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他获得很大的  相似文献   

12.
张丁 《北京档案》2011,(8):14-16
今年初,任尔宁先生来访,带来他新发现的一份材料,是吴玉章写给任鸿隽的一封信札的复印件。信的落款是7月3日,从文意可知此信写于1913年。任鸿隽是任尔宁的三叔祖,此信详细记述了他的四叔祖、同盟会员任鸿年自杀身亡的经过,以及关于"二次革命"的若干史  相似文献   

13.
沈扬 《档案与史学》2006,(11):34-35
笔者保存着十来封周而复先生的手札,信签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公文纸,除最后一封外,皆用钢笔直行书写,字迹苍劲飞动,"硬笔书法"同他的毛笔字一样精彩.每每展读,先生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相似文献   

14.
"一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 2001年12月9日,本刊编辑部收到了一封署名"一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迫不得已才给您写这封信的,我之所以给您写这封信,乃是因为我心中有太多太多的困惑和迷茫,——我想得到您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南阳“狮面人”杨会民丁术初告成功后,给《大河报》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杨会民在信中说,连日来,他一点在为将要过上正常人的幸福生活激动不已,这一切是《大河报》牵线搭桥带来的,《大河报》是他的“救命恩人”,他和家人“一辈子也忘不了”。  相似文献   

16.
李白烈士是中国共产党情报和通讯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于1910年生于湖南浏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党派他从延安到上海,担负中共中央驻沪电台与延安党中央电台的秘密通报工作。他生前曾三次被敌人逮捕,1949年5月7日被国民党杀害。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翁李侠的光辉形象,就是以李白等人的光辉事迹为素材而创作的。 李白生前为了能在艰险的环境中更隐蔽地进行党的秘密通讯工作,曾用李华初、李朴、李静安等化名,与在家乡的父亲和弟弟们通信。李白烈士留下的亲笔遗书,在解放后由他的爱人裘慧英捐献给国家有关部门保藏。这些遗书共18封,大部分是用毛笔写的,也有用钢笔写的,字迹均清秀、挺拔,弥足珍贵。遗书很大一部分是写给他父亲、弟弟等家属的,现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保存并精装成册,便于阅览。另有一封书信,是他1949年在狱中写给裘慧英的最后一封遗书,一直由裘慧英保存,文革动乱期间,裘慧英被抄家,这封遗书随即丢失,至今仍无着落,幸好以前曾拍摄照片,总算保存下来。 在敌特猖獗的反动统治区,李白要与家乡父亲等通信,是极不容易的,他的大部分信件都要由别人转送,而且信内也只能写一般的生活琐事。这些信件所写的内容看来虽极平常,但仔细品味,可  相似文献   

17.
赵鹏 《新闻战线》2012,(4):27-28
山东省宁阳县的一位乡党委书记给报社寄来一封信,他在信中说:"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小到一个村庄的故事、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也可以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甚至头版头条,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四肢健全,力量足够可以杀敌,伤只耳朵算得了什么?"这是辛亥革命烈士詹蒙壮烈牺牲前说的话。翻开武义县档案馆珍藏的13件詹蒙烈士档案,往事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国民政府给詹蒙烈士抚恤信1封及烈士照片1张,陆军小学堂银质奖章1枚,老家谱烈士生平,国民党中央党部常务委员暨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稿《同学詹蒙生平事实》,宣平县县长詹世骝撰写的《烈士詹仰高先生传》(宣平县于1958年5月并入武义县),王铭撰写的《同学詹蒙烈士事略》,詹蒙烈士给父亲的家书1封,浙江外海水上警察厅厅长来伟良书信1封,该  相似文献   

19.
山东博物馆藏有一封冯玉祥致孟昭进的信。信笺全长30厘米,宽20厘米,毛边纸,四边印有红框,内有红竖线7条共四页8行,全信简洁,连同标点共计350字。信封上书"孟昭进同志亲启"。信的主要内容是冯玉祥托他的老部  相似文献   

20.
明了语气的情感及其分寸以后,就要求声音形式与内在依据的贴切、吻合。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语气中思想感情与外部声音形式的统一是多么重要。有一位父亲,一天,他接到远在异乡的儿子的来信,信中向父亲要钱。父亲不识字,便请一位当铁匠的邻居来为他读信。铁匠粗声粗气地将信读罢,这位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