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档案与史学》2008,(3):3-3
1946年5月。在内战一触即发的危急关头。为在国统区内开展争取和平民主运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至南京梅园新村(对内称中共中央南京局),同时又在上海积极筹设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党内建立直属中共中央南京局的上海工委)。由于国民党当局拒拨敌伪房屋供中共代表团设立驻沪办事处,中共代表团就将自行所租的思南路107号(今思南路73号)用作办事处,对外称“周公馆”。  相似文献   

2.
到梅园去抗日战争结束后八个月,即一九四六年的五月,国民党政府从“陪都”重庆“还都”南京。从重庆开始的“国共和平谈判”要在南京继续进行。我供职的上海文汇报将我调任驻南京记者,采访这方面的新闻;并且指明,重点在于采访梅园新村。于是,我带着文萃周刊主编黎澍写给中共代表团发言人范长江的介绍信和文汇报采访部主任孟秋江的口信,在五月底或六月初的一天到了南京。南京,虽号称国民党的首都,却荒凉冷落,破败不堪。淤塞了的秦淮河,河水  相似文献   

3.
1946年 48岁1月11日为《新华日报》创刊8周年题词:“新华日报永远为中国人民服务!”1月30日致函美国驻中国第312飞行联队司令兰道尔将军,感谢美国信号小组为中共代表团办公室安装无线电台,帮助解决了代表团与延安和北平之间的联系。2月1日中共代表团在重庆举行记者招待会,周恩来就政治协商会议决议等问题答记者问。2月22日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制造反苏反共游行,并指使特务、暴徒乘机捣毁《新华日报》和民盟机关报《民主  相似文献   

4.
叶挺将军,从我少年时代起,在我脑海里就一直镌刻着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他的事迹象神话,流传民间。叶将军冤狱五年,这不平常的岁月,丝毫没有减退他坚韧不拔的英雄性格。叶挺将军出狱第四天,我在笼罩着白色恐怖的重庆,会见了他。那天早晨——一九四六年三月八号,我遵照有关同志头天晚上的约定,来到重庆中三路二六三号中共代表团。我在门前停立片刻,便拾级而上。满墙红绿色的“欢迎叶挺将军出狱”的大字标语,多采多姿,使我分享了革命队伍中无限温暖和无限幸福! 登上台阶,往左一拐,约摸走过十五米左右的距离,就来至楼前。一位值勤同志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叶将军昨夜四点才睡,请等一会再来吧!”我连忙说:  相似文献   

5.
那时,重庆电视台还没有上卫星。但作为身在渝黔边陲松藻矿务局的重庆煤矿工人,我也很关心重庆的繁荣与发展。所以,即便是满屏雪花飘飘,我也很喜欢收看那只有收音功能的重庆电视台。   一天中午,我从当时的《黄金时刻》栏目里,收听到重庆万盛区一个贫困山区青年的办学事迹后,在那份新闻敏感和一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心驱使下,我利用休息时间到大山里的学校进行采访。当我在汽车上颠簸了四五个小时赶到万盛区教委时,才得知学校离万盛区还要转乘 3元钱的远郊客车到两河乡,然后需步行七八小时的机耕道才能到达。   于是我毅然踏…  相似文献   

6.
徐海涛 《北京档案》2022,(10):48-49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开启重庆谈判并签订了《双十协定》。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国共谈判的中心也转移到南京。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由重庆来到南京,进驻梅园新村,开启国共南京谈判。由于国民政府不准许《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发行,为了将延安新华社的消息及国共南京谈判的最新进展等传递给广大民众,新华社南京分社开始编印发行《新华社通讯稿》(以下简称《通讯稿》)。1946年国共南京谈判期间,《通讯稿》是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发行的唯一新闻刊物。  相似文献   

7.
正1945年11月5日,重庆谈判后返回延安的毛泽东致电重庆中共代表团的周恩来,电文专门指示:"一、刚博古(即秦邦宪,时任解放日报社社长)说,前在焦作被迫降落之国民党飞机,内有军委会(蒋署名)给阎锡山的信及剿匪手册两本,此信由太行拍来总社,博古已发广播,此事一下揭穿了蒋的秘密,且看反映如何。二、你可借此转入主动地位,采取有理有利态度。"同日毛泽东又电中共代表团,指出邯郸战役缴获大批文件证明蒋政  相似文献   

8.
1946年春天,我作为民营报纸《大刚报》的记者,访问了驻在鄂北重镇老河口的国民党第十军军长赵锡田。国民党第十军,抗日战争期间以守卫衡阳而名震遐迩,在国民党部队中以能征善战著称。这时,它驻防在豫南、鄂北一带,一面严密监视我刘邓大军南下;一面防止我中原解放区李先念所部突围。中共代表团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同志在重庆同国民党代表频频商谈,希望无条件停止内战,永久消弭内战危机,为实现中国  相似文献   

9.
久驻重庆的中共代表团要迁到南京了。上个月的二十七日中共代表团已派了个副官龙飞虎到南京,据说已觅妥了房子,就在国民政府附近,龙飞虎是周恩来的副官,在重庆特务机关的情报中每次说及共产党“阴谋举行暴动”时,总喜欢提到龙飞虎是暴动中的预定的指挥者,也难怪,谁叫这位龙副官将名字题得这样惊人,自然特务机关要觉得选择他做暴动的领袖是最适宜不过了,只可惜在重庆这几年来从未有过一次“暴动”,因此这位龙副官也始终没有能满足特务机关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一生中到过南京6次。1920年10月底,他从天津到上海登船去法国勤工俭学,途经南京,下车到白下路绣花巷堂叔家话别。1937年8月中旬,他与国民党商谈合作抗日大计。1946年5月初,他率中共代表团从重庆飞抵南京,为争取和平、避免内战,继续和国民党政府代表谈判。1960年12月21日、1971年6月5日、1972年4月6日,他3次陪同外宾到南京。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5周年的日子里,南京人民不会忘记周恩来的音容笑貌,不会忘记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谈判斗争的历史。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依靠美国的援助,积极准备全面发动内战,内战的硝烟即将弥漫全国。中国共产党为粉碎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争取中国的持久和平,继重庆谈判之后,于1946年5月让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迁至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给古城南京带来了和平的曙光。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原则立场,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争取实现中国的和平、民主、独立…  相似文献   

12.
南京,是一座将历史融合于自然的城市,遍地古迹,处处闪耀着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之光。抗日战争胜利之后,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国共谈判的中心也从重庆转移到南京。为粉碎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争取中国的持久和平,周恩来肩负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神圣使命,于5月3日率领中共代表团来到南京,居住在梅园新村,继续与国民党政府进行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  相似文献   

13.
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不与杨虎城和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商议,擅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他交给杨虎城一个手谕:  相似文献   

14.
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不与杨虎城和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商议,擅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他交给杨虎城一个手谕: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重庆成为陪都。中央通讯社总社从南京迁到了重庆。在重庆,我曾三次进出中央社。第一次在编辑部实习,第二次在编译部任翻译,第三次是暑假兼职,仍在编译部,前后共两年多时间。因时间不长,接触面不广,加上已是近50年前的事,今天回忆,记得起的情况已不多了。1940年夏,我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新闻系学习四年期满,按规定毕业前要实习三个月。那年新闻系毕业学生  相似文献   

16.
孙恺 《档案与建设》2021,(10):73-75
1946年5月,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至南京,对内称中共中央南京局,继续与国民党进行和谈,并领导国统区党的工作.在周恩来、董必武的直接领导下,中共中央南京局成立了资料组(即情报组),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情报工作,为中共在和谈中赢得政治斗争的主动权,为党中央在解放战争初期制定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斗争策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张宁 《兰台内外》2013,(3):13-15
近日,笔者在北京一个军队干休所,采访了我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被毛泽东称为"红军大管家"的开国上将杨至成将军的长子杨子江大校。他说,毛泽东的著名诗句"黄洋界上炮声隆",与父亲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我父亲杨至成将军,1903年出生在贵州省三穗县的一个侗族家庭。1919年,父亲考入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到了重庆,在滇黔联  相似文献   

18.
<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社教节目中心、重庆广播电视集团联合制作的六集文献电视片《重庆谈判》,不久前在央视科教频道、重庆卫视播出。该片每集30分钟,多角度、全方位讲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初,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组成的中共代表团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全过程,展示了毛泽东的“弥天大勇”、胆略智慧,反映了在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牢牢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守底线,生动诠释了“重庆谈判的结果,是人民力量的一个胜利”。该片创作幕后有哪些故事?在当下重温这段历史有何意义?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该片总导演、制片人闫东。  相似文献   

19.
正关于红星美凯龙红星美凯龙始于1986年,始终以建设温馨、和谐的家园,提升消费者的居家生活品味为己任。截至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长沙、重庆、成都等90座城市开办了124家商场。连续5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50位。27年来,红星美凯龙从"渠道"到"平台",从店面租赁到自己买地建商场,  相似文献   

20.
云彬兄:说起来真不凑巧,虽然你有六年不收到我的信,我的确时刻在惦念着你。我记得在太平洋战争以后,在百忙中我还有一封信寄给你。和平以后,前年的11月我收到你的信后,立即复一信寄到重庆,这封信大概是丢了。去年秋间,我收到你从桂林的来信,里面说起嫂夫人有病,要立即去汉口,我想等一个时候,等你回到汉口再写信。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