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往事二则     
严以律己的小平同志1989年11月中旬,国家档案局在京召开会议,我和四川省档案局局长张仲仁住在中央办公厅招待所。晚上聊天到深夜,准备入睡时,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邓小平同志家里来电话,要他回去一趟,来车接他(张仲仁同志是小平同志的妹夫)。第二天张仲仁对我说,昨晚小平同志向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的科教座谈会30周年,为此,科学界举行了纪念活动,作为当年采访这次会议的记者,我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撰写了这篇稿件,表示对小平同志的敬意和怀念。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高级记者刘振英。刘振英是中央电台的资深时政记者.从1973年起,一直采访邓小平同志的内事,外事活动。他说:“能够在小平同志身边采访.亲聆教诲,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小平您好》摄影画册出版 由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同志担任顾问的大型摄影画册《小平您好》(汉英文版)3月3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发行仪式。这本摄影画册由外文出版社出版,收入了新中国建立以来邓小平同志的照片110多幅。它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小平同志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场合的艺术形象,从一个侧面纪录了小平同志在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做出的重大贡献,纪录了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政治活动和丰富多采的业余生活。 全国版权局长会议在京召开 全国版权局长会议4月10日到13日在京举行,这是我国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版权会议。李铁映同志到会讲话,要求把实施著作权法的工作落到实处。于友先同志在会上  相似文献   

5.
我是1980年8月16日被解放军总医院派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工作的。在给首长做专职保健医生的3年时间中.小平同志先后会见外宾187次.接受外国记者采访7次。我曾多次目睹小平同志接见外国元首和接受记者采访的各种场面,他的外交家风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江河呜咽,大地同悲。一代伟人邓小平与世长辞的噩耗传来,新闻工作者与全国人民一道,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作为原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的老新闻工作者,回忆起小平同志对新闻工作的支持,对新闻工作者的爱护,更是心绪难平,追思无限。2月24日上午,本刊举行座谈会,深切缅怀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原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的部分老新闻工作者在会上动情地追忆一件件往事,述说他(她)们对小平同志的无限缅怀之情。彭雨:小平同志永远离开我们,我感到很悲痛。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他对西南局机关报──…  相似文献   

7.
清晨,低的哀乐声里传来一个噩耗: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了!这些天来,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往事又一幕幕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1949年秋,我从《晋绥日报》抽调出来,随刘邓大军挺进西南。重庆解放后,我作为《新华日报》城市组的负责人,曾在小平同志的住处大溪别墅多次参加过由他主持的会议,聆听过他的教诲和对一些大事的决策。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代伟人,小平同志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在解放大西南,建设大西南的最初岁月就有了十分出色的表现。油盐柴米和第一架飞机1949年12月底的一天,我按照通知,来到大溪别墅的一间小会…  相似文献   

8.
1997年2月19日,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光荣而完美地走完了他杰出非凡的人生道路。全国出版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们敬爱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彪炳千秋,造福万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是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和建设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对每一个从事记者工作的人来说,都会有许多难忘的经历留在他的记忆里。十几年前,我作为《北京日报》的记者,采访过邓小平同志植树,是我终生难忘的。2月20日凌晨,噩耗传来,敬爱的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在沉痛的哀乐声中呆呆地坐着、坐着,第一次采访邓小平同志的情景,一下涌现在眼前,格外清晰…… 那是1985年的初春,小平同志作为全民义务植树的倡导者,已经连续5年以一个北京公民的身份参加首都的绿化植树活动,而《北京日报》的报道,一直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能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100周年诞辰,虽然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七年,他的名字和他的事业,却超越时空,与历史同在,化为永恒。小平同志生前有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相似文献   

11.
众感小平     
"##)年$月"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周年纪念日,对于十三亿中国人来说,无论身居何位,无论身处何地,每一个人都免不了对小平同志有一种切身的体会与感受———学子感戴———小平您好“信心坚定,意志顽强,思想敏锐,求真务实……”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看来,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尽管已经去世影响却仍非常深远。一项针对北京、广州和香港大学生的调查显示,邓小平是三地大学生心目中最具创造力的现代人物。今年21岁的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生戴昕告诉记者,“文革”中他的母亲和许多年轻学生一样到东…  相似文献   

12.
1925年蒋经国和邓小平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就读,有一次,蒋经国问邓小平:‘你们几个干嘛老围着一条大围巾?’……从柏林到莫斯科1920年12月,邓小平刚16岁,就去法国勤工俭学,到法国后,他参加了革命斗争,由于秘密工作的需要,他化名邓希贤。1925年邓小平成为中共旅法支部的负责人,遭到法国政府迫害,遂于1926年1月与傅钟、任卓宜(曾任中共旅法支部书记,大革失败后叛变,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现在台北,任台北大学教授),从巴黎到柏林,又从  相似文献   

13.
自《世纪伟人邓小平——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展览》10日在国家博物馆公开展出以来,已经有近万名首都各界群众前往参观、缅怀邓小平同志。人们从一件件展品中,再次感受到小平同志的伟大。  相似文献   

14.
在邓小平同志诞辰百年之际,中共江西省委、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摄制了六集电视文献片《小平您好》,我局与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电视台共同担负承制任务。当时全国有二十多家电视台都在拍摄纪念小平同志的电视片,我们为什么也拍这部电视文献片,并将其作为我省申报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的项目,这是有深刻原因的。拍摄纪念小平的电视文献片,第一是基于我们对小平同志历史地位的认识。小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如果说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那么是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使中华民族强盛起来。全国人民都对小平同志怀有崇敬的、真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1988年3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选出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而且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角度而言 ,这是邓小平同志带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开端和体现。作为新华社记者 ,从我采访党的十三大开始 ,就酝酿写一篇反映这方面改革的报道 ,到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我又在会上采访 ,并把写篇这方面报道的想法报告了杨尚昆、薄一波同志 ,他们两位老人家非常支持我的想法。薄一波同志说 :“你这个想法非常好 ,你们新闻界是得要有一篇反映邓小平同志带头不搞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重头报道 ,就由你来写吧。”他还陆续…  相似文献   

16.
每当捧读《邓小平文选》,如沐春风,如饮清泉,沁人肺腑,给人震撼。小平同志从不拉开架式作文章,发演讲,他的思想精髓、理论精华,往往从他那平平实实的“直白”之中自然流淌,语出惊人,警策世人。然而“文如其人”,从小平那平平实实的“直白”之中,又不难窥见小平同志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目光远大,胸襟开阔;尊重实践,崇尚实干;胆略非凡,行动果断等作为一代伟人的崇高风范!小平同志的语言是别样的“中国风”。学习邓小平理论,在领悟其思想精髓和实践意义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学习小平同志的语言风格和语言艺术。学习研究邓小平…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9月4日下午,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丹青传情—赵丹、赵青父女绘画联展"。李岚清同志来到"丹青传情—赵丹、赵青父女绘画联展"展厅,认真观看赵丹、赵青先生的书画艺术作品。在参观过程中,赵青先生向李岚清同志详细介绍了她父亲的艺术历程和书画艺术特点。李岚清同志兴致很高,不时驻足欣赏,称赞说,赵丹先生塑造了一系列出色的艺术形象,让我印象很深,现在我脑中的林则徐还是赵丹  相似文献   

18.
画中有话     
"在4年半的部长任期内,最重大的问题不是由军方高级将领或部里的高级官员告诉我的,而是由媒体或国会议员揭露的。"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近日被授予"公共服务奖章",他在发表专题演讲时披露。"砍价失败""应聘不果"。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习惯用篆刻记录生活。他退休后曾到路边小店砍价、到饮食店应聘打工,都因被人认出而未果,遂作此二枚印章自娱纪念。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与第二卷紧密衔接,充分展示了这个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全貌,是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巨大贡献。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和关心人才问题。他关于人才问题的一系列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邓小平人才思想,努力培养大批军队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一、“曾在知识,*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知识和人才。《邓选》第三卷…  相似文献   

20.
他是那样深情地爱着自已的祖国和人民──回忆两次采访邓小平李年贵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逝世之后,我思绪万千,心潮难平。十几年前两次采访他老人家的难忘情景似乎更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1979年8月28日早晨8点多钟,新华社总编室接到中央办公厅通知:小平同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