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实验是以学生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实验一般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笔者对科学课3~6年级科学实验的具体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并对实验活动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见表)  相似文献   

2.
大问小提     
【案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的关系。教材中开始的活动是让学生试着把各种大小和轻重不一的物体放在水中进行沉浮观察,在活动前先让学生进行沉浮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曲昌华 《科学课》2009,(10):38-39
教学目标 1.认识水有浮力并能定性描述水的浮力。 2.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沉浮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培养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小学科学实验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实际探究活动为中心.因此,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精心设计教学计划,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通过实验结果观察各种现象的变化和经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认真性和仔细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探究问题.现在,笔者就如何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做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生动直观的实验,能让学生很好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物体沉浮  相似文献   

6.
陈耀华 《科学课》2008,(7):58-59
一、改进实验的背景"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是小学科学的经典内容,主要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按照教科书的思路,我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两项前期观察、整理活动: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是通过做实验来体现的: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  相似文献   

8.
陈拓 《甘肃教育》2014,(16):119-119
正做实验是学习科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通过做实验还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一、明确实验科目的基本要素1.明确实验目的。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情上,才能使他们更加深入细致地去观察、操作。因此,明确实验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相似文献   

9.
蓝宇遥 《物理教师》2005,26(2):8-19
用阿基米德定律来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直观的实验,能让学生很好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实验方法一般是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研究对象的质量,或是改变液体的密度,用这些方法演示物体的下沉或上浮效果好,但做物体的悬浮实验则不易成功,把物体悬浮在液体里任何深度就更难实现了,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 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认识物体的沉浮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内容。老师们对这一知识该让幼儿掌握到什么程度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老师认为,只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就行了;有些老师则认为,还应让幼儿了解物体沉浮现象的原因。我的看法偏向于前者,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12.
阿基米德定律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实质是阿基米德定律的应用。所以,做好物体沉浮实验对验证阿基米德定律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我曾做过的几个物体沉浮实验作一简单介绍。1鸡蛋的沉浮实验实验器材:鸡蛋3个,大烧杯3只(第1只内装适量的...  相似文献   

13.
初中物理教材“物体的沉浮条件”一节首先用二力平衡条件以及运动和力等知识,从物体受力方面分析出物体的沉浮条件。然后运用阿基米德定律和已得出的物体的沉浮条件等知识,用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大小的比较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学生感到抽象,缺乏感知,不易接受,以致往往死记硬背条件和结论。为此,我将这节讲授课改为学生实验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出物体的沉浮条件,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相似文献   

15.
袁漫璇  沈玥 《物理教学》2012,(10):34-35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学科。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活动,是物理学研究和发展的根基。在学习电与磁之前,不妨先给学生做一个演示实验——巧用电磁炉演示无线输电技术,将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把枯燥的物理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6.
<正>科学实验记录表是指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后的数据等方面记录的记录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也有许多与此相关的内容,如:"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标、模型等)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等。由此可见,实验记录表在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17.
在一节课中研究什么、观察什么、进行什么实验都是由假设决定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假设,把决定研究问题的目的、方向和方法的权利交给学生,走出教师做铺垫,让学生齐步走,热热闹闹做“研究”的怪圈。 一、让学生敢于大胆假设 创造的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大胆的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  相似文献   

18.
幼儿的发展是借助两方面因素实现的,一是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二是教师为幼儿学习提供的支架。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是学习活动的基础,并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不断得到丰富、重组和提高。一般来说,幼儿在探索沉浮转换时大致会经历这样几个过程:在对物体的沉浮特性作出判断和简单解释的基础上,通过操作逐渐意识到物体的沉浮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继而借助其他物体的沉浮特性尝试沉浮的转换,最后脱离外部条件的支持,仅通过改变物体自身条件实现沉浮转换。所以,文中提到“大部分幼儿”“简简单单”地把沉在水底的物品放在了可以浮在水面的材料上,并不说明幼儿不肯动脑,简单模仿,而恰恰说明了这个班幼儿发展水平普遍处于需借助外部因素完成沉浮转换的阶段,尚未达到通过改变物体自身条件实现沉浮转换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教材简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对本教材作了如下调整:在知识目标上,没有把课本中“我们能‘看见’声音吗?”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认识,而是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融入到学生的第二次实验中,通过让学生再次亲手实践,体验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教学理念:通过研究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根据假设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教学目标: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自己对问…  相似文献   

20.
《物体能传播声音》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能向四面八方传播 ,空气、水、木材、金属物体都能传播声音 ;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 ,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下面我结合这节课谈谈对运用新标准指导老教材教学的几点反思。一、新课引入要简洁《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一节课一般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如果新课引入过于复杂 ,学生往往会对本课的重点产生茫然的感觉 ,自然提不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 ,更谈不上假设和猜测了。根据新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