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实践的层面上探讨了德育得以有效推行和发展的现实路径:一是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促进个体道德意识的形成;二是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道德实践;三是营造自然、和谐的德育环境,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在自然的状态下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而且,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将德育实践活动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认知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可参与性的环境和创设丰富的活动,通过学生自主的参与、讨论与体验,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从而有效地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获得人生道德熏陶,提高其判断能力和选择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一个从外部客观要求向内部主观需求转化的过程,要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客观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离不开学生主体的自主实践参与。“德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整体构建德育体系首要的观点。德育是以丰富的实践和自身的体验为基础的,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5.
德育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模式,它负载着更丰富的内容,传达着更深远的道德价值.探讨其道德价值有助于我们对德育模式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为以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为宗旨的德育模式,它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都产生重要的道德影响.它促进了校园伦理生活形态的形成,建构了一个道德的校园环境;它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不仅成为反思者,而且成为德育价值的行动者和创新者,形成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它建设了学生的伦理生活世界,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6.
主体参与型德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活动,提高认识,养成习惯,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约束能力、道德认知能力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在多年的德育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学生道德实践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人,就必须借助道德实践。目前不少的道德实践存在明显的缺陷:具有不道德性;违背实践的本质要求;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效果;是运动式的而非经常性的。理想的道德实践应是主体参与式的、具有一定的深度、空间开放、经常性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谈谈关于怎样抓住德育核心,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对“经典养德”德育品牌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受教育者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提供道德认知,增强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可德育是一个千古难题!在社会转型和生活剧变的新时期,德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更艰巨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文化内容,这是最为自然的选择。教师要从教育资源整合、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教学活动组织、特色课程开发等角度进行创新探索,寻找德育文化渗透起点,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探索的机会,这样可以大幅度提升德育执行力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德育为首,文化先行,这是学科教学与德育文化对接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校德育:偏失、根源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向玲 《教育探索》2003,(12):83-85
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着几方面的偏失,表现为德育目标的理想化、片面化,德育内容的滞后性、运动化,德育过程的简单化、形式化,德育方式的单一化、封闭化。这些偏失的形成有化传统的因素,也有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为了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构建全面的、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革新德育内容,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能力以及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开辟多种教育渠道。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德育中,“想要德育干什么”与“德育能够干什么”似乎总是有些差距。我们往往习惯于抱着一种对学校德育的高期望,却忽视德育对象的未成熟性,忽视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差异性。事实上,学生不是被教化的物品,而是未成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多年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通过学生自主道德培养,实现学生自我发展,是实现德育目标、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走向了多元化,网络不仅已成为德育的必要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已成为一种能够对学生产生持久、深远影响的德育环境。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完全打破了传统德育强行灌输的模式,学生成为道德自主构建的主体性存在;改变了传统德育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封闭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道德实践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更能使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可能,有助于实现德育的人本回归。  相似文献   

14.
心理自由式德育指让学生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主形成品德的德育模式。德育实践表明,强制教育仅有外在压力,缺乏内在动力,最终只能培养言不由衷的人。而学生在心理自由状况下,能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认知、情感去判断和选择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和准则,并依据自由方式践行道德生活,主动获得道德经验,发展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心理自由下,学生的道德修养过程成为其在社会要求之下的自动化反应过程。一、心理自由式德育的依据(一)自主主义理论在西方德育史上存在着适应主义和自主主义两种德育倾向。…  相似文献   

15.
教师德育力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关键性问题,能够引导、感召和推动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有影响,是决定德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根据德育力的内涵从多方面养成自身的德育力:深化思想认识,形成道德信仰;内化知识经验,培养道德自觉;审慎个人言行,养成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16.
李好 《湖南教育》2002,(19):18-18
道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头戏”,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相当大的,可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德育工作者对中小学德育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重德育知识的灌输,轻德育能力的实践,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重视道德教育的内化,尤为突出的是道德实践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显得十分薄弱。笔者认为改革德育实践模式有助于道德教育实效的增强。一、当代道德实践模式的理论探讨重视道德实践就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被动灌输”。德育工作必须是一种主动的教育过程,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对于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7.
牛怀德 《中国德育》2009,(11):49-49,52
让学生自己体验,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方式。道德体验离不开德育活动,但也不是所有的德育活动都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道德体验,提升其道德水平。德育活动要收到实效,就必须创新。基于这些认识,我校多年来坚持德育创新,开展的“六个一”活动——每一位学生一学期要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但高校德育实效性欠佳是近年来困扰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脱节是其症结之一。本文结合高校德育现状,以强化道德实践为突破口,以促使道德活动落到实处,真正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品行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希望以此为契机推进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的深化、具体化。  相似文献   

19.
李冬梅 《班主任》2008,(7):34-34
小学德育活动课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根据小学生成长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心理认知、情感态度、思想品德发生内在的变化,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此,班主任采取的方式方法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参考》2004,(11):F002-F002
东直门中学以实践德育为理念,努力通过各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德育环境与情景。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道德体验与情感体验,产生合理的生存、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