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调整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创设,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20世纪70-80年代,福利制度在财政、就业、社会稳定、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危机。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福利制度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加强福利服务管理,使福利急人所需;削减福利项目;重新制定合理的福利标准;严格福利发放的资格条件;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等。目前,第三条道路的福利观是西方福利国家发展的主要趋势。西方国家对福利制度的调整,对我国具有十分有益的借鉴意义:中国快状福利制度推向市场;要使福利制度日益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
战后,随着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宣称本国已经成为所谓“福利国家”。这就使有些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已经变成一种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制度。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本文将对此作一些剖析。一、战后“社会福  相似文献   

3.
在对当前西方国家经济、社会与政治危机的反思中,有不少人将危机归因于福利制度,并认为中国应该吸取其教训以防范"福利病"。这种分析与批判,一方面没有认清西方国家危机的本质,另一方面也使得福利制度的负面效应被放大,无疑会对中国正在进行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道路带来误导与干扰。在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究中,我们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入剖析西方危机的本质与根源,总结西方福利制度发展的经验,在对比中西方福利制度改革的背景与逻辑差异中,厘清认识误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福利社会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4.
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家庭政策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战后福利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也得到了扩展,其福利提供的普遍性与覆盖范围的广泛性特征日益明显。但自6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贫困的再发现以及妇女运动浪潮的高涨,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开始呈现出针对性的特征。这是发达国家为适应战后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迁而做出的符合逻辑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5.
我校经济学院教授、本刊副主编陈银娥博士后继其博士论文《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一书出版后 ,又出新著《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该书是在其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同时也是其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西方福利经济制度演变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已被列入经济科学出版社“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于 2 0 0 0年 1 2月出版。《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一书抓住福利经济问题这一当今世界的经济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力求把对西方福利经济制度演变的理论研究与中国福利经济制度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国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教育产品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可是有些人一直没有或不能理解“教育有市场”、“教育有产品”这样的社会现实,也就更不理解“教育是一个产业”这样的问题了。其症结就在于不能正确地认识究竟什么是“产品”,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个术语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中产生的一种“反传统”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和理解有极其深刻、独到之处。与传统理解相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走近了马克思哲学的一面,也有远离了马克思哲学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通过福利制度实施再分配被认为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正和塑造合法性等功能。近年来我国实施“民生导向”的福利改革反映了国家—社会关系在“分配政治”维度上的历史回归,因而有必要聚焦再分配的制度设计和制度绩效考察福利改革的政治效应。倾向值匹配分析发现,福利制度有效地强化了政治信任,但提升效应存在“央强地弱”的层次化现象。制度设计约束着再分配产生政治信任的效应,普惠性福利的政治回报高于选择性福利,豁免性福利比转移性福利的政治回报更稳定。基于因果中介分析进一步考察制度绩效、福利偏好和公正效能感传递福利生产政治信任的机制性作用,发现再分配生产政治信任的首要机制是制度绩效,其次是福利偏好。因此,通过福利制度推进共同富裕取决于福利制度的优化设计和再分配过程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9.
《四川教育》2002,(6):30-30
案例:在学习《影子》一课时,合作二小的蔡晓蓉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节:把“影子常常跟着我”一句改为“影子天天跟着我”,请议一议,这样改可以吗?问题刚一提出,孩子们就低声议论了起来。有大胆的站起来表示反对。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这样改不可以。因为书上不是这样写的。”“对!我也觉得这样改不可以。因为影子不能天天跟着我,阴天、下雨天时影子就不能跟着我了。”另一个学生附和道。蔡晓蓉笑了,第二个学生的回答已达到她设计的初衷:孩子们已经理解“常常”和“天天”的不同之处了。但这时,还有一个学生高举小手,显然还…  相似文献   

10.
提供免费而公平的基础教育是现代福利国家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是一项制度性的社会福利安排,其中尤以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为典型.教育福利制度的理念是政府为公民提供基础教育是其法定义务,不带有任何“施舍”或“慈善”之意.教育福利制度必须从立法上进行制度安排,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制框架,以落实并保障公民该项法定权利.教育福利制度要求政府因应时代要求,在必要时尽最大努力采取弱势补偿措施,以确保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逐步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其落实有赖于遵循教育福利制度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体系化的立法和务实性的政策之中.  相似文献   

11.
社会福利的普遍享有原则是现代国家福利制度的重要特征,瑞典在近百年的历史上比较彻底的贯彻了这一原则,使所有公民都可以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基本福利。瑞典社会福利覆盖面广泛,福利政策涵盖内容周到,因此,"瑞典模式"被誉为福利国家的楷模。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它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看完这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禁不住在想: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孩子的思考能力?越俎代庖使孩子失去了思考的机会一位国际幼儿园的老师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亲子活动时,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积极福利制度理念及体系的建立,必须采取积极态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人为核心,以立法为保障,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吸取西方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福利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黄颖瑜 《班主任》2008,(4):44-44
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该班主任最成功的,不是问题处理得好,而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触动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不仅因为该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与理解、宽容与信任,还因为他采用了巧妙的沟通方式——对联,特别是那幅小插画——一个愁眉不展的小人儿,它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老师的失望与难过、批评与期待。从老师的幽默中,孩子们体会到一种亲近,甚至还有一些温馨。正是这样一种美好的感受,使得孩子们也想出用同样“美好”的办法回应班主任。是智慧帮助班主任化解了难题、赢得了博弈、演绎了精彩。  相似文献   

15.
谯伟 《华章》2011,(28)
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来保证政府代表国家承担增进全体公民的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功能,成为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公民基本社会福利的职责的福利国家.度过了二战后的“黄金时代”,西方福利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维持和推进公民个人的福利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的不能仅仅是国家或政府,还应发挥许多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福利社会化是社会福利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非西方国家的“爱国”与“卖国”之争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是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而产生的。这时期.有的行为是爱国还是卖国。实际上不容易看清楚。西方人的入侵激发出东方国家反抗和学习西方人的双重反应。“反抗”和“学习”的矛盾.成为许许多多“爱国”与“卖国”之争的总根源:因为“老师”总是欺侮“学生”。所以打开国门和开放很容易被戴上卖国的帽子。中国人在开放国门问题上有偏“左”的习惯。是近代以来的一种基本倾向,但我们在指出其消极面时.也不能一概抹杀这种争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45年英国大选是20世纪英国历史上的重要界标。时值政治巅峰的丘吉尔在大选中被选民抛弃,工党出人意料地执政。这次大选的政治意义在于奠定了战后保守党和工党争雄政坛的格局。工党执政期间极力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工党下台后留下的遗产———“福利国家”政策,被历届政府所承继  相似文献   

18.
钱涵 《小学生》2007,(1):17-17
我一点也不羡慕城市的小学生,因为他们玩不上。在被问是否“羡慕城市里的小学生”时,一个黑黑瘦瘦的男孩子回答。玩的时候是最高兴的。在被问“什么时候最高兴”时,他欢天喜地这样答道。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既能发现政党政治对福利制度的确立与福利国家的形成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也能看到政党政治中因福利制度的成败所折射出的政党命运的兴与衰。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词语训练,对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的语汇以及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喇叭花》一文为例,谈几点具体做法:   1.辨析比较,理解词意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花蔓沿着竹竿向上攀,一直攀到屋檐上。”这句话准确地描写了喇叭花生长的情景。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花蔓是怎样生长的?“攀”是什么意思?(用手抓住物体往上爬)“攀”在这句话里是指什么?(花蔓缠住竹竿向上爬)如果不用“攀”而改用“长”或“爬”行吗?(不行,因为这样花蔓长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