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宗元的山水诗,往往写景刻削精细,境界凄清幽冷,峭拔奇险。诸如《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那高峻的两岩,深邃的江岸,湍急的水流,组成了一个何等凄清幽冷的境界。而《江雪》所构造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艺术境界,更使人觉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秋晓引南岩,径荒村》:“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岩。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此诗呈现给读者的境界,不止幽清,而且冷峭。《界围岩水帘》云:“界围汇湘曲,青壁环澄流。悬泉粲成帘,罗注无时休。韵磐叩凝碧,锵锵彻岩幽。丹霞冠其巅,想象凌虚游。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忽如朝玉皇,天冕座前旒。楚臣昔南逐,有意仍丹丘。今我始北旅,新诏释缧囚。采真诚眷恋,许国无淹留。再来寄幽梦,遗贮催引舟。”其中所刻画的境界,不止幽冷,而且峭拔奇险。  相似文献   

2.
于红 《甘肃教育》2006,(2A):28-28
秋,在大多数文人墨客的笔下总是衰颓萧条、凄凉冷寂的象征。如《秋风引》一诗:“何处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让人感受到悲秋的凄凉和游子的感伤。  相似文献   

3.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诗同《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诗篇一样,是作者后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诗人在描写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其艺术特色表现为: 一、动静结合。“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可见深山之荒僻与幽静,忽然“嗡嗡”的钟声在深山中缭绕,使本来就很寂静的深山显得越发安谧。前句写静,后句写动,以动衬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思是泉水由于受到危石的阻挡,发出了沉的响声,照在青松上的阳光,由于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给人寒冷的感觉。“咽”写出了泉水在嶙峋的岩石之间流动所发出的幽咽之声,如此低微的声音诗人居然能听到,可见深山之“静”;阳光照在松林上给人冷的感觉,可见深山之“幽”,前句写动,后句写静。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王维深谙此道,静之精神写不出,以声写之。且看他的其他诗作:《酬诸公见过》“雀噪荒村,鸡鸣空馆”;《鹿柴》“空  相似文献   

4.
《秋色赋》是描写秋天的.秋天,历史上曾有多少人描绘过它.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写风吹,写浪涌,感情起伏,但是“萧瑟”的描写,总使人感到凄凉.又如刘禹锡的《始闻秋风》中的“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形状镜中来”,写得多么寂寞!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第一首的开头就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读后,使人似有嗖嗖凉气袭来之感.欧阳修的《秋声赋》一文,更是以悲秋而见长.  相似文献   

5.
每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总感到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寂寞和无可奈何的感伤与凄凉,怎么也不像须眉壮士的风格。“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天是妩媚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是热情的。那么,秋天呢?古人多悲秋,今人多颂秋,文人墨客对秋天情有独钟,他们用自己的真情、意愿诠释着秋的内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风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眼中的秋景则绚丽多彩;“看万…  相似文献   

6.
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对秋或歌或悲,要么直抒胸臆、热情颂秋,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要么写得萧瑟暗淡、愁情悲秋,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而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相似文献   

7.
王晓霞 《考试周刊》2011,(85):40-41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宋玉以后,悲秋成为古代诗词“原型”,被历代诗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从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抒思妇之怨.到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亡国丧家之痛;从岑参“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的生命悲叹,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表羁旅无涯、游子之苦,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悲秋作品。  相似文献   

8.
咏秋诗话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萧萧愁煞人”又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悲秋,从楚国屈原的《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9.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又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秋雨愁煞人”也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悲秋、喜秋,从屈原《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直至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天几乎成了中国文人  相似文献   

10.
谈霜的色彩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白色的,《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晨霜凝结在蒹葭上,白茫茫的一片。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秋霜铺地,早行的人们踏霜而过,留下一串串脚印,黑白相间的地面,暗示着行人的辛苦。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头发就会变白,人  相似文献   

11.
车培培  王信伟 《现代语文》2008,(10):118-118
自古以来,“悲秋”就是文人咏叹不竭的主题,或萧杀,或凋残,或衰败。唐人刘禹锡句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二首》)近人王国维写诗说:“苦觉秋风欺病骨,不堪宵梦续尘劳。”(《静庵诗稿·尘劳》  相似文献   

12.
<正>自古文人多“悲秋”,能够在萧瑟凄凉的秋季中发出豪言壮志、保持积极态度的文人墨客可谓凤毛麟角,而诗人毛泽东则可算一个。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跳出了哀婉消极的文人悲秋基调,以积极向上之词表达对秋的赞许及喜爱,充分彰显了其豪迈洒脱的艺术境界。毛泽东借秋景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在景物描写之中表达解放民族、谋求独立与自由的豪情壮志。一、以“字词”为视角,感知湘江之秋在毛泽东的笔下,《沁园春·长沙》向人们清晰展示了长沙壮观的秋景,他所描述的秋景,  相似文献   

13.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选有峻青的《秋色赋》。文章首尾都提及宋代欧阳修的名篇《秋声赋》,它以《秋声赋》中肃杀凄凉的景象和悲秋情绪作为反衬,热烈颂扬了社会主义时代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时代精神。人们读了这两篇文章会思考一个问题:大自然的秋声、秋色,在两个作者笔下何以显示出如此迥然不同的色彩和情调?《秋色赋》的结尾作了回答:“因为在这里(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国——引者注),秋天不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之“幽”为读书、品茗、下棋、抚琴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幽静的环境能使人集中精力,迅速地进入沉思状态。“曲径通幽”之“幽”不应仅仅被看成是某个孤立、有限的景观——幽景,它还是指一种生气流动的境界——幽境。中国园林之“幽”沉淀着深厚的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内容。“幽境”在唐代私家园林中出现,标志着“幽”在借助于隐逸文化与中国私家园林紧密结合的同时,探索着独立成为中国私家园林审美品格的途径。“幽雅”,“幽趣”在《园冶》中以评论私家园林风格、趣味的姿态出现,表明“幽’独立作为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之审美品格的地位终获确立。  相似文献   

15.
1.卉典文学中的“月”往往表达一种寂寥之情、凄凉之感。如自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有“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月色朦胧迷离,恰似诗人当时的心境;刘禹锡的《石头城》中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触物伤怀,慨叹胜迹不再、繁华过眼的历史沧桑;李白的《蜀道难》中有“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  相似文献   

16.
清风伴秋行     
古往今来多悲秋,但我与诗人刘禹锡的心中之爱不谋而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这凄凉的秋季,你不可以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秋风吹过,像父亲的大手,庄严而又不失关爱。画龙须点睛,清风点缀秋季。湖水没有鱼儿的嬉戏不灵动,生活没有喜怒古的穿插不多姿。倘使,天空没有风筝的舞动就少了些韵味。秋季的早晨,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在田野里,秋风卷起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风筝。它带着放筝人的愿望,凭借秋风,一飞冲天。在这个南国小城镇的秋季,中午时分,仍感到热气缠身。走出露台,秋风到来。不信,请看路人给调皮的秋风撩起的衣角…  相似文献   

17.
萧瑟凄凉幽冷寂寥──从《金瓶梅》的自然景物描写看作者的审美情趣杨敏在中国人的笔下,一切自然景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染上了作家的主观情绪,带上了作家的主观意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对于作家来说,那些自然景物既是客观外在的物象,又是自己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第四册第四单元饿殍村郭萧条樵夫须要流觞曲水蟾蜍奴婢嫉妒斑鸠窈窕遮蔽怨气淋漓徘徊分辨憔悴筵席悲啼寻思厮守举案齐眉处决提防刽子手监斩顷刻糊涂顺水推船贤愚嗟怨亲眷杳无音信披枷带锁屈招罪愆衔冤冤枉古陌荒阡幽静甘霖实战演习1.怨气与“冤气”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怨气”强调情绪上的不满,“冤气”是蒙受委屈引发的不平。2.分辨与“分辩”音同形近,但语义有别。“分辨”指辨别清楚,如:分辨是非;“分辩”指说清原委,如:他为自己的行为分辩。3.幽静注意区分“优静”。关键在不同语素的区分。“幽”重指环境的僻静,安闲;“优”有优美的意…  相似文献   

19.
夜书所见     
这是一首舒缓缠绵的小夜曲。世有悲秋之说,身为异客的诗人,在这竦竦秋风之中,怎不感慨万分!“送”“动”二字把情景融合,隐寓诗人多少惆怅!他把笔触移向无忧无虑的孩子们,他们幸福地生活在父母的身边,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就是在这冷落的秋夜里,也撑起灯笼,在篱笆边捕捉蟋蟀。此时此景,使诗人在凄凉之中感到一丝安慰,却又更增添了内心愁苦。不是吗?秋天悲冷,童趣更是令人向往、令人陶醉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存在的多种阐释异说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比兴寄托说”和“人民性问题”的历史渊源,讨论了此诗与《楠树为风雨所拔叹》的创作时间问题,特别对于“三重茅”、“南村群童”、“为盗贼”、“寒士”、“恶卧”等语进行了综合辨析,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