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009年6月10日,中南海。 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办公室。胡锦涛手持一份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两眼闪着泪光……凝视片刻,他挥笔疾书:请总参党委表彰刘义权同志的感人事迹,并为他精心治疗!  相似文献   

3.
其实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感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相信吧,每天都有感动我们的人和事,他们激励我们,使我们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人性的善良与崇高。  相似文献   

4.
在回来的地铁上,我又遇到了那个卖报纸的中年妇女。说又,是因为能经常见到她。卖报纸的人很多,但我没见过第二个人比她更认真地对待这件事。别的人只叫嚷“看报啦,5毛钱一份”之类的,而她却带着解说,把报纸上的无聊新闻描绘得活灵活现,非常吸引人,因此总是见到有人掏钱买她卖的报纸。  相似文献   

5.
庹震 《新闻与写作》2008,(12):60-60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记者或通讯员写稿子时自己十分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稿子。等稿子交给编辑时.编辑却激动不起来.认为并不感人。有时作者写作时动了感情的报道.读者看报时却感到平平淡淡。  相似文献   

6.
1月27日由中国记协、中国残联联合主办的首届“十大爱心记者”正式出炉。该活动是由专家评审委员会从所有被推荐者中初评出30名候选人,将其事迹在报纸和网站上进行公布,并进行公众投票,根据得票数及评委会专家的综合评议,产生“十大爱心记者”。  相似文献   

7.
记者是离灾难或突发事件距离较近的人。一段时间以来,记者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保护问题一直颇受关注。那种为了完成任务不顾他人感受去撕裂伤口,为追求“催人泪下”效果,一再挖掘当事人的痛楚,诸如不注意问话方式,重复采访,甚至新闻“炒作”等行为受到业内外的反感以至唾弃。那么悲情新闻要不要挖,怎样挖,度在哪里?怎样对待采访对象的心理创伤、隐私权?记者的同情心、人文关怀怎样体现?职业道德的底线在哪里?本刊特约请资深新闻工作者和有关专家谈谈他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陈振仕 《视听纵横》2006,(3):101-102
“3月6日晚上,温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实况直播了2005?感动温州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的确是件件事迹动人,人物的名字个个掷地有声,他们的名字连同他们的事迹震撼人心,也震撼着温州乃至全国大地,汇成一句话:人生活着最好的意义是让别人活得更好,感恩社会,把一切奉献给社会、给亲人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9.
陈星 《新闻天地》2008,(9):41-42
7月25日清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教授兰迪·鲍什在家中去世。他的“最后一课”视频在网上流传很广,累计达到1000万次下载,被译成7种语言,人们亲切的称他为“YouTube教授”。在他死后,中国的网民还专门建立网站来纪念他。  相似文献   

10.
元月9日,工人日报发了一篇“随感录”:《到底谁“恶心”?》批评了有个小报记者大模大样闯进北京一家皮鞋厂,连找几位领导,要买双便宜皮鞋。声言“弄好了给你贴贴金,弄不好让你恶心恶心”。文章指出,这种丑恶行为,才实在令人恶心。笔者读了,深有同感。类似的事例,笔者也时有所闻。  相似文献   

11.
元月9日,工人日报发了一篇“随感录”:《到底谁“恶心”!》批评了有个小报记者大模大样闯进北京一家皮鞋厂,连找几位领导,要买双便宜皮鞋。声言“弄好了给你贴贴金,弄不好让你恶心恶心”。文章指出,这种丑恶行为,才实在令人恶心。笔者读了,深有同感。类似的事例,笔者也时有所闻。  相似文献   

12.
苏紫岩 《报刊之友》2010,(8):174-175
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感动我的人”活动是每年通过广大群众推荐的“感动人选”评选出十位“感动我的人”,录制颁奖晚会公之于众,感动人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有的矢志保护环境、爱岗敬业;有的坚持自主创新、乐于公益事业,展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凸显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今年1月30日,军报国际版上,以较大的篇幅发表了人民日报主任记者胡锡进的一篇文章:《我在波黑战场当记者》。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从1993年7月起至1996年6月止的这段时间里,在波黑各地区和原南斯拉夫所有热点地区采访的一些经历。编者在文前的技语中说,作者这种“让人颤抖的  相似文献   

14.
15.
“总有一种思念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关爱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激情让人浑然忘我,总有一种结合让人守候终身”这段话很熟,依稀记得好象是南方一家著名媒体的广告语,读着挺让人冲动的。但是,最近看到这段文字却是在一套“家庭书架”上,由期刊杂志界的一面旗帜——家庭期刊集团编辑推出的“家庭书架”,包括《婚姻物语》、《恋恋风尘》、《绝对诱惑》、《性趣盎然》等分册。“这里有最感人的故事,这里有最动人的情感”,无疑,“感动”是“家庭书架”的主打词,所以有评论:家庭书架——久违的心灵感动。“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匮…  相似文献   

16.
赵勇 《新闻世界》2008,(8):132-132
雷仁粉曾是文山州西畴县民政局副局长。半年前,她的儿子李万宇不幸患上白血病,社会各界给予了母子俩不少捐助。然而,相对于30万骨髓干细胞移植手术费用来说,这些捐款仍是杯水车薪。她带儿子在北京治病期间,一度抛开官员的面子,上街乞讨,只为全力救治儿子。  相似文献   

17.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9年4月起将停出印刷版。每天改用电子邮件发送网络版报纸给读者。这条消息在我国媒体上引来一片关于报纸前途的悲观论调,原有的“报业消亡论”似乎找到了现实佐证,诸如《停止纸质日报出版:一个时代的结束》、《金融危机压垮美国百年老报》、《日报将成奢侈品》的标题见诸报刊和网络。  相似文献   

18.
音响报道是彰显广播新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为报道增添生动性、形象性、具体性,还让受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用音响去感动听众,这比记者用大量的文字描述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本文以白山电台获吉林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的录音通讯《“山里红”红在山里》为例,从不同方面论述广播音响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沈淦 《传媒观察》2003,(2):27-28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新闻中,关于明星的私生活的报道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无论是婚姻情感,丑闻闹剧,各有各的精彩。传媒为不明就里的大众留低了钥匙孔,使之能窥见明星们有别于舞台上的真实生活。然而,在形形色色的绯闻中,受众喜闻乐见的似乎为数不多,娱乐新闻有渐成花边新闻代名词的趋势。有识之士对媒体乐此不疲报道明星绯闻颇不以为  相似文献   

20.
GDP再高速增长也不叫富,落到每个国人口袋里的钱增多才是真正的富。上大学时读雨果《悲惨的世界》,卷首一句话大意是:贫穷使人犯罪……当时,同学们都毫不怀疑这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现状的真实描述,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毫不沾边。而近年来,我国因贫穷而滋生的犯罪案件飚升,再联想这句名言,禁不住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