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为落实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探索高中教育摆脱应试模式的路径,开启高中教育新局面,上海市教委在2010年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促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发展试验"中,启动了"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该项目一方面探索高中阶段学校培养高中学生创新素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以及怎么在现行的高中教育教学体制中实施并实现,为高中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提供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2.
罗阳佳 《上海教育》2010,(18):18-18
为了探索高中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创新机制,上海市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展了“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该项目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分数导向”“应试导向”“竞赛导向”,树立了学生发展的“志趣导向”,着力探索以聚焦志趣为突破口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依托“一中心多基地”平台,整体设计、一体推进区域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一是建设包括学科基础型课程、拓展丰富型课程及活动实践型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充实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载体;二是通过建立“三维度四层级”评价体系,开发学生创新素养评价工具,制定学校创新素养培育项目考核标准,推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切实落地;三是建立完善教育科研制度和师资培训机制,大力培养创新型教师,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创新素养的培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关键,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高中理科实验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途径,逐步成为创新素养培育的主阵地。但目前的实验教学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评价方式单一等诸多弊端,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育的需求。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依托江苏省“高中STEAM创新实践课程基地”、理科创新实验室硬件优势及科技教育特色,通过理科实验课程的开发及融通实施,探索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新途径:培养创新人格,解决学生“愿不愿”创新的问题;培育创新思维,解决学生“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开展创新实践,解决学生“做不做”创新的问题。同时在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探索中等生源背景下创新素养培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阐述了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现状,然后分析了班墨奚工匠文化课程教学的价值意蕴,接着提出了班墨奚工匠文化课程教学中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最后对班墨奚工匠文化课程教学中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当今教育,培育学生各项核心素养为重中之重,而学生的创新素养能保证其在未来竞争中具备自我探索及创新研究的能力,笔者依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致力培育学生创新这一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中化学课程要重视创新素养培育,通过化学教与学的过程实现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有效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化学课程与学生创新素养发展之间的联系,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与学生学习方法、革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等手段,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相似文献   

9.
加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不仅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国家发展后备人才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潍坊市积极探索加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各项工作,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广泛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主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建立起了工作机制健全、课程开展普及、教学设施充足、师资配备到位、评价指标科学的学生创新素养"五位一体"培育体系,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互联互动、高效协同的创新教育工作格局,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提供了潍坊经验。  相似文献   

10.
吴敏  赵锋 《上海教育》2010,(23):38-39
创新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创新的兴趣和爱好,还要有创新的意志和毅力,以及创新的方法和技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现代化大学的共识,而在高中阶段,探索学生创新素养早期培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佳 《化学教与学》2023,(22):88-91
创新素养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注重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创新要素,从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我校依托山东省化学学科基地与山东理工大学、傅山博物馆、新华药厂等高校和企业,开设创新素养培育的实践课程,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又能够建立可持续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案例。  相似文献   

12.
林唯  华佳齐  慕萃 《现代教学》2013,(10):15-16
在创新实验实施的过程中,上海市闵行中学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是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更是其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注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让教师在创新教育实践中与学生一同成长,进而最终培养出一支创新型的教师团队,比单纯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更加重要。本期该校介绍了如何搭建各种平台让教师在创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同成长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林唯 《现代教学》2013,(9):15-16
作为现代文明进程的标志性内容,信息化素养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创新素养的重要表征。上海市闵行中学在提炼高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基本要素与构成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硬件建设和与之相配套的活动,从各方面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素养培育。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围绕整体建设评价机制、师资培训等方面陆续介绍该校如何基于信息化平台进行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经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创新素养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及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挖掘、提炼人教版教材中“激素调节的过程”的创新素养培育价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生物学概念,注重培养创新思维,贯穿创新人格的孕育,助力培养高中学段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5.
2009年4月,上海市教委批准杨浦区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创新什么?试验什么?面对机遇,杨浦教育凭借多年积淀,经过反复深入讨论,在区委区府和市教委支持下,在市区专家的指点下,决定从“依托高校”出发,探索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途径与方法。试验伊始,杨浦就把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确信人人都有创新潜质,  相似文献   

16.
今天,有关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话题已然成为焦点。某种程度上,对于这一话题的关注也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基础教育。据笔者了解,上海基于创新人才素养培育的实践一般有如下类型:社团活动类课程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培养模式、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模式等。应该说,沪上不少学校已经开展的许多实践,的确有助于我们对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经验的积累与辐射。但在当前学生自由时间和空间十分有限这一前提下,  相似文献   

17.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召唤。作为首批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江苏省启东中学根据学校特色、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旨,以学科拓展统整资源和科技创新涵育素养为两翼,以课程建模、资源开发、物化装备、项目学习、文化浸润和师资研修为基本实施策略,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六策略"平台架构,促使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1月17日,《现代教学》理事会2011年年会暨“创新素养培育”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举行。与会的专家和各理事单位代表就“创新素养培育”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校长王洋围绕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进行了主旨发言。通过讨论,大家得出了这样的共识:创新素养的培育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和探究精神,要在充分调动学校资源的基础上挖掘区域资源。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修订课标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高度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了课程目标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目标"的完美转变,契合教育的育人本质。至此,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李庆老师着眼于城市高中特长生,尝试将教学设计与特长生专业相结合,从学情分析、兴趣挖掘、情境创设和课堂反馈四个方面出发,对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路径进行探讨。"时代发展呼吁崭新理念,理念创新助推社会发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一个现实课题,离不开广大教师的持续探索和实践反思,需要找准痛点、发现亮点、助力教学。  相似文献   

20.
"招考制度改革力度再大一点,让高中和大学的联动再紧密一些,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多元探索才可能更加深入和持续。"2013年12月12日,市教卫工作党委办公室、市教委基教处会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在市西中学举行的"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上,来自复兴高中、位育中学、延安中学等上海十所高中的校长就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高中教育发展及高考改革等当下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他们普遍认为,高中探索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之路责无旁贷,但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漫长过程,创新素养培育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