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新的变化。然而欣喜之余却也折射出一些隐忧:学生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课堂上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数学味儿”缺失的现象。何谓“数学味儿”?如何在保持现有课堂特色的同时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儿”?  相似文献   

2.
对课标的错误理解致使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没有意义的“热闹”和“活跃”。如何拒绝肤浅的热闹和活跃,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呢?我们组织了这次讨论。参与此次讨论的各位老师都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的做法能否给您以借鉴,只有读了才能知道。 江苏滕衍平老师说得好:“此话题讨论,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针不是预防针,更多的是治病的针。”[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与以前相比,现在的课堂鲜活了许多,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伴随这些变化,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一些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一种反思的声音发人深省:如今的一些数学课,“数学的味儿”淡了,形式主义的东西出现了。  相似文献   

5.
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一种反思的声音发人深省:如今的数学课,数学的“味儿”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  相似文献   

6.
继“植树问题”之后,“找次品问题”近期也获得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不仅教学观摩经常选择这一内容,不少教研文章也以此作为直接的主题。上述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数学思维的重视。特别是与前几年相比,一线教师的基本态度可以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说先前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些意见:“小学数学不必提什么数学思想吧?  相似文献   

7.
徐友新 《河北教育》2005,(19):22-23
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一种反思的声音发人深省:如今的数学课,数学的“味儿”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  相似文献   

8.
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一种反思的声音发人深省:如今的数学课,“数学味”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数学课上的“数学味”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9.
沈春玲 《成才之路》2010,(18):39-40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四川教育》2002,(6):31-31
学科:小学数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教师:郫县郫筒镇第二小学唐学蓉。教学过程:上课了,唐老师首先操作计算机,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演示:孙悟空的动画画面。“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唐老师亲切地问道。“喜欢!”学生七嘴八舌地争着回答。“那你们知道孙悟空最喜欢吃什么?”“孙悟空喜欢吃桃子。”“好,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孙悟空是怎样吃桃子的。”多媒体演示:孙悟空吃桃子的动画。“刚才,我们观察了孙悟空吃桃子的情境。现在一个桃子都没有了,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教师充满了激情,学生充满了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体验了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静心思忖那些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不难看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形式,而忽视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良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昵?笔者认为,应当关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新课改中关于数学教学的很多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但我们也应看到在课堂一片热闹的景象背后存在着相当多成份的形式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无为”、“无效”行为,这种“无为”、“无效”行为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而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3.
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形式”的热闹已掩盖了数学本质的时候;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另一种声音更发人深省:如今的数学课,数学的“味儿”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如何既能活跃数学课堂,又能保持原汁原味的数学味儿?的确值得我们广泛关注。一、一贯始终的思考“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的五味之首,当然非“思考”莫属。一节缺少思考量、缺乏挑战性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不得是一节好课。缺…  相似文献   

14.
“数字生活化”的课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过分追求“生活味”,使我们的课堂多了几分热闹失缺了数学的本质,变得不像数学课了;过分追求“数学味”,又使得我们的课堂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变得枯燥与沉闷了。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5.
“高投入,低产出”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我在学校做过一个调查,三到六年级的819名学生中,有73%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数学而不喜欢语文,他们的理由是:语文老师天天让大家写生字、抄词语。作业量特别大;课文其实大家都读得懂。可课上被老师那么多问题一问,好像什么都不懂了,一点意思也没有……而数学就不同了:作业少,每道题目只要做一遍就可以了;数学比语文学起来轻松多了,只要上课认真听,课后根本不要再花什么时间……与数学相比,客观现实也让我们语文老师汗颜:数学每周只有四、五节课,  相似文献   

16.
不少老师经常感叹:学生学习不用心,基础不扎实,做题不是审题不仔细就是运算粗心等等。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这与我们平时的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逻辑不严密,教学过程不到位有关,尤其与一些教学细节上处理不周到有关。“细节决定成败”,“重视细节”,“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的理念,正是我们老师应该留心的。  相似文献   

17.
经常听老师们说: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下课时精神抖擞,活蹦乱跳。可我们的老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这与我们老师设计的教法,学法有很大的关系。陶行知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正在逐步实现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所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应按新课标的要求去做,尽量选择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数学发展的丰富源泉。数学脱离了现实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平均数”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陈敏 《成才之路》2010,(10):44-45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问题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新课程改革以来。这种现象虽有所改善.但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某种角度来说,新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的变化更多表现在教学方式的变革。老师们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将课设计得符合当前的潮流,符合某种理念。新课堂新形式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课堂变得“活跃”“热闹”了。但“喧哗”的背后,我们是否问问自己:这节课我们都教了什么?学生都有哪些具体实际的收获?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数学教学设计的优劣密切相关,数学教学设计则往往取决于数学教学理念,数学教学理念是数学教学设计的“导航仪”.时下,新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教学理念,尤其是教师的数学观、数学学习观、数学教学观.我国学生的数学基础扎实有余却创造力不足——张奠宙老师称之为“花岗岩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现象着实让所有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担心,我们出于研究教学设计的需要,查阅了不少中学数学教学设计,发现一些老师的教学设计往往被应试教育这一“紧箍咒”束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教学理念.限于篇幅,我们仅例举部分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所反映出来的教学理念并提出我们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20.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十分注重导入新课、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练习等环节的教学艺术,但对结尾却很少讲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这是老师们千篇一律的提问,面对学生那波澜不惊的回答,老师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总结。也许,课堂结尾本来都是这样的。然而,如果我们能更加精心的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