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提到了包茅、缩酒。  相似文献   

2.
我国家喻户晓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究竟是从传说的哪个人物为始呢?盘古氏纯粹是神话,不可信。三皇的传说人物有十多种说法,汉代起多认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因史书、谶纬书有燧人氏为伏羲、女娲氏之"父",华胥氏为他们之"母"的记载;伏羲氏和女娲氏的生地(今甘肃秦安县)、事迹、迁徙,以及他们的创造发明等,都比较清楚。故从1989年起,由天水市的伏羲文化研究逐渐扩大到全国。1992年8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正映现了先民对生命的尊重,对拯救生命作出的艰辛努力。传说毕竟是传说,缺乏可靠的文字资料来印证,无法为科技史所取材。我们是否可以找到文字资料来确证呢?有  相似文献   

4.
武锋 《寻根》2003,(5):4-14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生成和发展的神话与传说,如著名的希腊神话与传说,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等神话和传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是中华)原始先民与自然和危难作斗争的反应,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的曲折表现。因为这些神话和传说所涉及的年代是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之前,没有确切的证据可证,因此我们称他们为“史前传说”。  相似文献   

5.
2011年2月,趙燦鵬君披露了原載於1916年10月17日《民蘇報》(北京)、署名"陳寅恪"的一首七律《寄王郎》: 泪盡鰤魚苦不辭,王郎天壤竟成痴. 只今蓬堁無孤託,坐惱桃花感舊姿. 輕重鴻毛曰一死,興亡蟻穴此何時. 蒼茫我亦迷歸路,西海聽潮改鬢絲.① 趙君經過比較,發現最新版的《陳寅恪集·詩集》也未收錄此詩.②難得的是,趙君并未就此認定這是陳先生的集外佚詩,而是舉例說明陳先生的作品曾經被誤署——刊載於1916年11月10日《東方雜志》(第13卷第11號,第21頁)的"陳寅恪"詞三首就被卞僧慧先生斷定"實屬誤署",③繼而謹慎地提出疑問:"《民蘇報》刊陳先生佚詩,不知是否亦爲'誤署'."  相似文献   

6.
凌夫 《寻根》2010,(3):70-73
<正>"我知道司徒乔君的姓名还在四五年前,那时在北京,知道他不管功课,不寻导师,以他自己的力,终日在画古庙,土山,破屋,穷人,乞丐……"这是1928年鲁迅为司徒乔画展目录写的序言《看司徒乔君的画》中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7.
《寻根》2016,(5)
正八姓入闽传说之源流考揆诸史实,中国移民史上并不存在"八姓入闽"。作为一种传说,八姓入闽始于唐代,初为林、黄二姓入闽,唐宋之际演变为林、黄、陈、郑四姓,或黄、陈、郑三姓入闽,至宋代元年间定型为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明清之后,八姓入闽传说由姓氏族谱进入地方志书、学者著作,并经由地方志书跨区域传播至豫闽台,流传至今,成为中国移民史上著名的移民传说。  相似文献   

8.
木兰将军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一首广为流传的《木兰诗》,诠释了"忠、孝、勇、烈"的木兰精神。自2008年湖北黄陂的《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虽由鄂、豫、陕三地共享,却没有一本关于木兰传说的"非遗"研究专著。2014年伊始,由李岩、陈元生主编,裴高才、黄锂主笔的武汉市首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木兰传说》终于面世。该书首先叙介了《木兰传说》的源流和传承特征,接着重点围绕天然故事场——武汉市黄陂区的双龙镇和木兰山,引经据典地演绎了木兰习文练武、代父从军的故事,独家披露了少女木兰首次女扮男装的缘由,以及少年木兰吟诗作赋的情节。这本书推出后深受好评,被海峡两岸文化学者赞誉为"左图右史,文史兼具"。  相似文献   

9.
大量的考古发现和资料证明,中国文明起源不是五千年,也非六千年,而是一万年。盘古、华胥、有巢、燧人、有熊、有娇等传说人物或后裔,代表或反映了一万至六千年前时代,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华胥和燧人氏的子女伏羲氏、女娲氏,都是“三皇”不同说法中的人物,世代延续约7500年至6000年前。他们的传说遗迹遍布黄河、长江流域,是各族人民的祖先。本文只以文献资料介绍陕西地区的伏羲和女娲氏遗迹,并呼吁和建议陕西建立伏羲文化研究会。  相似文献   

10.
郭永勤 《寻根》2014,(6):12-17
<正>围棋也称"弈",相传尧舜时期便有围棋了,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做围棋以教之。"此传说虽无可靠的根据,但说明下棋具有教育功能。迄今为止,我们确切知道关于围棋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左传》:"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问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  相似文献   

11.
《寻根》2016,(6)
正随着歌曲《六尺巷》在2016年春节晚会上被演唱,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广为人知,故事的主人公张英及其家人,更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赞。现在的"六尺巷"是2002年才恢复的,而有关"六尺巷"的传说则流传很久了。最早记录桐城"六尺巷"传说的是近代姚永朴的《旧闻随笔》一书,其卷四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  相似文献   

12.
“刺腹”(日本称“切腹”),即剖腹自杀,一般都认为是日本的一种“国粹”,是大和民族特有的武士道精神的象征和体现。其实,这种自戕躯体以毙命的形式在中国早已出现。史籍所见,古人之自杀,除“自刎”、“饮药”、“投环”等方式外,“刺腹”(刳腹、溃腹)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传说远古贤臣比干,因受妲己的诬陷,被迫剖腹剜心自杀。如果说这是传说而难作信史的话,下面的引述却是见诸载籍的史实:春秋时,“狄伐卫,桓公不救。懿分尸为狄人食,惟肝在。其巨弘演出使归,语肝:‘君为其内,臣为其外。’乃刳腹内肝而死。”(刘向:《…  相似文献   

13.
一、淮阳“泥泥狗”的文化渊源 淮阳,古称陈州,中国历史“三皇五帝”之伏羲氏建都地,也称“太吴之墟”。相传上古伏羲氏在此建立了“画八卦、制图腾、做琴瑟、定官职、教化先民”等6大功绩。据说,埋葬伏羲氏头骨的陵园在城北,史称“太昊陵”,又叫“人祖庙”。当地广泛流传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妇,捏土做人,繁衍人类的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太吴陵隆重举行“人祖庙会”并有传统娱乐活动和贸易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三国“礼贤”述论——礼与三国社会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三国时期,"礼贤下士"在帝王争天下、夺帝位的过程中,对人才归离、君臣互择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期求贤时,不仅有所行的礼节礼仪、待遇的基本规定,同时在这些礼节的背后,还隐含着"人君"在招揽了人才以后,双方相处的基本准则.既礼又用,任而不疑,去虚就实,可谓三国时期对礼贤的三大要求.  相似文献   

15.
马世之 《寻根》2003,(1):24-29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和“百王之先”。伏羲是渔猎、畜牧时代象征性的代表人物,传说他结网罟而发明渔猎工具,制作琴瑟等乐器,规范婚姻制度与嫁娶礼仪,始画八卦,用“太极”学说来分析宇宙发展变化之理。女娲是伏羲族中另一位颇具神话色彩的传奇式人物,她是远古时代“三皇”之一,与伏羲同时,二者为兄妹或夫妇关系,可能代表同一部落联盟中两个具有通婚关系的氏族部落。相传女娲曾抟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发明笙簧等乐器,为女媒而设置婚姻。伏羲与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  相似文献   

16.
"饕餮"之原始含义乃是商人之祖神"玄鸟"亦即"鸱鸮","饕餮"与"鸱鸮"皆是周人对商人祖神崇拜之话语改造与重新建构之产物。由此推及,承载饕餮传说的"大禹铸鼎"、"铸鼎象物"之传说也是周人政治意识形态话语重塑之产物,这一系列文献记载体现了中国上古社会深刻变革背景下对人们思想之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20,(5)
正生殖崇拜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古老民族中,是人类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在某些地方仍有生殖崇拜的遗风。如在今天的河南淮阳太昊陵,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到三月三都要举行盛大的"人祖庙会"。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当地人称伏羲为"人祖",称女娲为"人祖奶奶",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  相似文献   

18.
《尚书·洪范》突显出来的治道精神,可以看成是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滥觞。新生的周王朝在取得政权之后无疑亟需前朝的统治经验,殷商遗族箕子向武王陈述的"大法九章",就在于构建"无偏无颇""无有作恶"的王道政治秩序,以期达到"彝伦攸叙"的社会效果。通过爬疏"洪范九畴"中的政治思想,可以看到中国伦理本位的发源以及与之相伴的政治理性的长成,这对于深入理解儒家人文主义与王道政治理想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心术论"是"《管子》四篇"的核心。何为"心术"?简单地说,就是统治之术,即"心治"或"心安","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心术下》)。通过"内业",即内在的心性修养,治心、治身、得道,最后将其运用到治国方面,形成"君无为而臣有为""君无事而臣有事"的治国理念,而"心"则成为重要承载。一、"四篇"的主旨是"心术论"《心术》上下、《内业》、《白心》是《管子》中哲学意味最浓的几篇,也是全书地位最特殊的几篇。现代自郭沫若、刘节之后,一般习惯称之为"《管子》四篇"。"四篇"的学术主旨和学派归属是争论的焦点。郭沫若主张"四篇"主要在谈心与情,"心欲其无拘束,情欲其寡浅","主张见侮不辱,禁攻寝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有文字可考的外交活动,至迟可以追溯到商代。但由于文献不足征,故其时的外交礼仪,今天我们已无法究其详。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外交礼仪当数西周人制定的聘礼。聘礼于五礼中属宾礼,主要实行于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因此,它多少又具有外交的性质。除了“归时事”①“修旧好”②之外,诸侯有事需向别国通报或与他国商讨,往往通过聘礼的形式来实现。如新君即位,则派大臣出聘各国,以“通嗣君”③。而别国得知消息,“小国朝之,大国聘之”④,此即所谓“聘立君”⑤。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王即位,派公子季扎出聘诸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