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华阳国志》作为一部地志著作,以严谨的体例,简洁明晰的叙事方法,详细系统地记述了巴蜀地区的地理、历史和人物,不仅反映了巴蜀文化的鲜明特色,更反映了作者卓越的历史见解、华夏一统的文化意识和高尚的人本主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后世学者的普遍赞扬。  相似文献   

2.
根据《史记》、《汉书》、《华阳国志》等史志记载并经考证证实:汉代以前的夜郎都邑在今贵州的六枝郎岱。汉夜郎的主体民族为濮僚。它与苗楚巴彝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西周以前他们亦生活在江淮平原和汉水流域,后来由于战乱才逐渐西迁到了川黔滇之交地区。他们的心理素质、生活习俗和文化品格、价值取向均与荆楚、巴蜀居民十分一致,是一种同宗共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孙立群 《历史学习》2009,(12):27-27
士族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特殊阶层。在数百年间,士族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常称魏晋南北朝为士族社会。  相似文献   

4.
士族政治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它源于西汉,形成于东汉,至东晋发展到高峰,在南朝时趋于衰弱,最后亡于唐宋。在这段长达近九百年(约公元25年——907年)的历史中,长期垄断了中国封建政治舞台,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影响之深,令人叹为观止。自东汉至隋唐,政治舞台风风雨雨,改朝换代之事屡见不鲜,然士族地主垄断、控制政治之局面却从未改变。东汉至隋唐的政治斗争,表面以各政治集团的胜负为胜负,实为各士族集团的胜负为胜负。因此,对士族政治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的意义不言而喻。古籍称士族之名繁多,有士族、氏族、世族等;又有冠族、名族、势族、甲族、盛族、右族、世胄等;还有旧族、右姓、郡姓、旧门、高门、名门、盛门诸多称呼。其名虽多,均可用“士族”二字概括。  相似文献   

5.
一、四川上古史的帏幕正在揭开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的古蜀国首领.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对四川上古史已感到一片茫然.比李白早四百年的晋代(?),写了部《华阳国志》.这是包括汉中、南中(今云、贵之地)以及巴蜀的地方史.但是,常璩在《序志》中也慨叹:巴、蜀开国的历史,“久远隐没,实多疏略.”在常璩之前,西汉有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有尹贡.三国晋初有来敏、常宽、谯周、陈寿等人都写过四川地方的历史.但对古代巴、蜀的历史也是传闻异辞、被常璩  相似文献   

6.
巴蜀地区,主要是指东汉时益州的巴、蜀、广汉、越(?),犍为五郡,及广汉、犍为、蜀郡三属国。自战国以来,巴蜀地区就号称天府之国。140年(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巴蜀有一百十七万五千余户,五百二十二万四千余人,是全国少有的富庶之区。 东汉桓灵二帝时,政治极端腐败,天下户口减半,但154年(桓帝永兴二年),巴郡却  相似文献   

7.
陈寿《益部耆旧传》,是在东汉以来形成的“清议”之风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撰写而成的.陈寿不满意前人所作,故有这部“经远”之作.他出身士族,又职居中正,虽厌恶“清议”弊俗,却不可能完全否定“清议”本身的作用.此书大约亡于唐代,但影响颇大,其佚文散见于唐宋类书及注书征引,有待搜辑.由于陈寿是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故《益部耆旧传》之作,既含有他的爱憎理想,也体现了他的史德和文学才能,如果结合《华阳国志》、《三国志》、《后汉书》等书进行研究,《益部耆旧传》在我国史学尤其是方志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则更清楚了.  相似文献   

8.
《列仙传》成书于东汉章帝建初之后到安帝元初之前的三四十年间,魏晋间被附会于刘向名下。其今本与东汉王逸、应劭等所称引《列仙传》内容有所差异,但就仙人主要事迹而言,保存了东汉时的基本内容,而与《隋志》著录的《列仙传》鬷续本没有关系。《列仙传》受齐文化影响,在仙道思想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平民色彩,在古代小说史上亦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列仙传》成书于东汉章帝建初之后到安帝元初之前的三四十年间,魏晋间被附会于刘向名下。其今本与东汉王逸、应劭等所称引《列仙传》内容有所差异,但就仙人主要事迹而言,保存了东汉时的基本内容,而与《隋志》著录的《列仙传》鬷续本没有关系。《列仙传》受齐文化影响,在仙道思想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平民色彩,在古代小说史上亦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学界提及“巴蜀文化”者,多将巴与蜀一以概之,却皆重在“蜀文化”的研究。考察史料,“巴蜀文化”应有更为明确的区分,或以古蜀文化、古巴文化、狭义巴蜀文化、广义巴蜀文化各自为题更为客观。对古蜀文化的研究应着眼于春秋及以上,瞩目于“蜀”,关心古蜀、南亚、黄河流域三者之间的交流,此或是未来古蜀文化研究重点之一。蜀地出土文物与现存文献之间的联系亟待打通,就三星堆而言,其“青铜神树”与《山海经》文献记载之“神乌扶桑”之间或有着亟待解开的隐秘联系。《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就古蜀文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旧材料研用之“新”门径。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