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几乎不可更易一字的散文名篇,但文中的两个“花蕊”却用得不恰当:“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  相似文献   

2.
夏吉中 《学语文》2004,(4):4-14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有许多生动的比喻,其中一个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这个比喻非常生动的描摹出了破晓(入暮)时刻,光线逐渐加强(减弱),小屋逐渐明晰而突出(暗淡而模糊),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前进)的景象。(加点词语可用括号内词语代替一笔者)但美中不足,从作者所作的比喻本身看,花蕊的本体肯定是山。理由有二:其一,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其二,花蕊绽开好像层山后退。但实际上,花蕊是雄蕊和雌蕊的合称,居花中间,它不会绽开,绽放的是花瓣,花瓣合称为花冠。(见右  相似文献   

3.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几乎不可更易一字的散文名篇,但文中的两个“花蕊”却用得不恰当:“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稍有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花蕊”是被“花瓣”所包裹着的,处于花冠的中心,非叶状体。既能“绽开”又能“收拢”的,应该是叶状体“花瓣”,而不是“花蕊”。作者在紧接着上面所引的两句话的后面写道:“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由此也可以看出,前…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我的空中楼阁》第12自然段,描写小屋和山的阴晴变化,想象新奇独特,意象鲜活雅致,意境宁静幽雅、神奇美妙,令人遐想联翩。遗憾的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句中的“蕊”字应是“蕾”字。“蕊”乃花心。无以“绽开”,“蕾”即花苞,包括“花瓣”和“花蕊”,才会“绽开”。  相似文献   

5.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是郑愁予在《错误》里最吸引我的句子。"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春来到山中。当花瓣微  相似文献   

6.
高语第一册《我的空中楼阁》一中有这样一段话:“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学性。”笔认为这段话中加点的“蕊”字运用有误。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这样一例比喻:“①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②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上例为两个比喻的连用,值得商榷的是,前一比喻的喻体和后一比喻的本体是什么?从原句不难看出两者均为“花蕊”。这对前一比喻来说问  相似文献   

8.
《语文知识》1996年第2期《一例值得推敲的比喻》一文,对高中语文第一册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的词语使用提出了批评。批评者认为:“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A)中一般,慢慢地花蕊(B)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一句中,连用两个比喻,(A)  相似文献   

9.
它是一种美丽的花儿,有一个很阳光的名字叫向日葵。筷子粗的茎上,有许多圆圆的大叶子,花蕊有许多小格,周围是金黄的花瓣,把花蕊围在中  相似文献   

10.
下面是我在高中一年级第一册语文写作第二单元的教学实录 :各位同学 ,我们知道 ,想像和联想是我们写作中表现主观色彩的两种手段。学习运用这两种手段 ,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两种手段在写作中的运用。一、想像视通万里师 :让我们先看看例子 ,我们刚学的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有一段话 (屏幕显示 ) :光线以明亮为好 ,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 ,因为屋虽小 ,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幕 ,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 ,一片柔静 ,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 ,犹如在花蕊中一般 ,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 ,好像层山…  相似文献   

11.
<正>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笔者请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句,许多学生都选择了以下两句: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群山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这两句确实是耐人寻味,在全文中非常有代表性,能够典型表现本文优美动人、柔和温婉的语言风格。那么如何能让学生透彻的体验如此美妙的语言呢?笔者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79):48-49
为了让学生把探求知识作为一种快乐,让课堂成为学生追求、享受快乐的场所,让我们放弃不必要的"师说"。别"告诉"他,给他一个机会,让他绽放智慧的花蕊;送他一把"钥匙",让他创造串串的惊喜;搭设一个舞台,让他演绎一段精彩。  相似文献   

13.
嫩黄花蕊,淡淡清香;光荣使命,今日完成。这是——8月28日星期二晴今天,爷爷家的丝瓜花光荣"退休"了。现在,让我来给大家讲述丝瓜花的成长经过吧!  相似文献   

14.
隐喻从亚里士多德年代便开始受到关注至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而概念隐喻的出现又将隐喻研究推向的了新的高度。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汉语中的"山"。从汉语中"山"的形象,特征,文化几个角度分析"山"的概念隐喻,并由此总结产生这些概念隐喻的原因,为国内一些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进而促进隐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过去在农常课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教学形式仅仅只有课堂讲授一种;同时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内容堆砌,并在初中植物学中选用了一些深奥的道理来做教材,学生反映:什么花萼、花蕊、花冠、叶柄,不好懂,不好记,学了莫啥用。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不得不背诵一些条文,虽然他们考得4分、5分,但运用知识的能力却很差。为了改革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我们建立了米丘林研究所。自米丘林研究所建立后,教学与生产能更好地结  相似文献   

16.
【病文入院】五月丫山行清晨,坐在前往丫山的大巴上,我的心情异常激动。眼看离丫山越来越近了,我更加迫不及待了。终于到了!我急忙跳下车,深深地吸了一口"绿色"的空气:"真甜呀!"我跟随导游来到丫山最著名的"石林"。这绵延千米的石林,真是千姿百态,怪石嶙峋。不仅有纵横交错的"‘石’光隧道"、憨态可掬的"八戒石"、惟妙惟肖的"海浪石",还有众多"骏马"驰骋在丫山的小丘之上,令人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17.
回族"山花儿"是西北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宁夏独有的一种民歌形式。独有的地理环境,民族历史和特有的文化使得"山花儿"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得到传承。我国目前缺乏对保护传承人的法律规定,对传承人的法律条文不完善,对非遗传承主体的法律地位及相关法律权益都没有明确规定。加之随着环境资源的开发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山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不断丢失。因此,推动"山花儿"在传承中的法律保护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诗歌中的"山",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山"是经过情感滋润、心灵涤荡的山。山,使诗篇别具神韵,情趣盎然。陶渊明之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诗人在庭院中随意地采摘菊花,自赏自得之际,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既可解释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人找到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邀其当众表演.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说表演完毕,众人大惑.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唯一能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高深的知识,他们也会望而生畏.此时,他们急需要教师"出手相助".我们不妨"过去",移去"大山",一切美妙的景致尽将在眼前.例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我先后采用了"探究式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望天门山》是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后注释①这样说道":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