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仁甫老师教学《相信未来》,捕捉课堂生成,借助直观形象,巧妙引领学生探得现代朦胧诗真髓,更培养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现在,老百姓看不懂的画很多,读不懂的诗也很多。据说新潮的东西就是这个“朦胧”值钱。对于视觉艺术一时看不懂不要紧,可慢慢看,反复读,几遍之后总会有点结果。不知什么时候,让人听的艺术——歌曲也跟着“兄弟姊妹”操起了“朦胧”味。“朦胧”的本意是不清楚,模糊。现代艺术家门借它来指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为了追求艺术的新天地是应该提倡的,而不顾艺术门类特性的乱“朦胧”则易失去艺术  相似文献   

3.
陆美燕 《语文知识》2004,(10):24-26
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使学生了解了朦胧诗派、后朦胧,《语读本》又补充介绍了梁小斌、食指等人的诗歌,使朦胧诗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下面就对朦胧诗的产生、名称由来、影响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4.
朦胧烟雨中的漓江,比风和日丽中的漓江更令人着迷;云遮雾障中的庐山,比阳光灿烂下的庐山更为诱人;隐隐约约、暗递信息的爱情,比开门见山、一语道破天机的婚姻牵线更令人心向往之。所有这些体验,是如此普遍,尽人皆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雾霭烟雨、云遮雾障、隐隐约约在人们心中造出了一种“朦胧”境界,或曰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听潮》中“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象朦胧欲睡似的”,句中的“朦胧”一词系“矇眬”的误用。“朦胧”本义为“月光不明”,引申为“不清楚、模糊”意,而文中却用来写波浪欲睡之状不妥,如要表现欲睡之时,两眼半开半看东西模糊的情态,则应用“矇眬”。查《听潮的故事》的原文,则是这样的:“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地吻看岩石,睡眠了似的。”(见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鲁彦散文  相似文献   

6.
“小要要”是她的网上化名,她才15岁,开始羡慕那些妖媚的女人,于是给自己取了一个自以为不同凡响的网名。一天晚上,小要要梦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她惰不自禁地追上去,步伐轻盈,渐渐地那只蝴蝶飞不动了,在她快要扑到那只蝴蝶时,蝴蝶变成了他——班里的文体委员,正调皮地冲着自己做鬼脸……手颤,心惊,就这样,小要要半夜醒来。这是一个不好不坏的梦,有关蝴蝶和一张朦胧的笑容,仅此而已。但小要要却再也无法入睡,那个“坏”男孩,那  相似文献   

7.
“朦胧”与“清晰”正好相反。然而,事物总是辩证的,清晰有清晰的美感,朦胧有朦胧的魅力。名家巨匠笔下的“朦胧”描写极为精彩,别具一番情趣,仔细品味,对提高读写水平大有裨益。这里分项撷例作些简析,以供鉴赏。  相似文献   

8.
记得在某期《中学语文教学》中读到过一篇关于。朦胧”与“蒙胧”两词的辨析文章。认为“朦胧”只能用来写月色之类,“蒙胧”则是用于写眼睛的模糊状态。并认定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句  相似文献   

9.
一天晚上,爸爸要我听写课文《一夜的工作》里的生词。当爸爸念出"ménglóng"时,我立即在本子上写上了"朦胧"。这个词语我以前在一篇课文里学过,肯定没有错!我打开课本核  相似文献   

10.
王伊璐 《求学》2009,(1):65-66
经过高三前半年的系统复习,我的英语从之前的90多分,一下子提升到并稳定在120多分,其问提升的成绩,是经过了专门的“特训”的。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阗双穗,  相似文献   

12.
诗歌作为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它那凝炼的语言、高度的概括性、强烈的激情、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反映时代的脉搏,表达人民的心声,发挥着言志咏物的社会效用,使人们在思想情感的升华中得到愉快。朦胧诗作为诗歌家族的一员也在历史上留下光辉足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朦胧诗以它特有的生命力再度崛起,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一时间震动了诗坛。其代表作者是舒婷、北岛、顾城、王小妮、杨炼、江河等一  相似文献   

13.
“强强经过了漫漫长夜。不知过了多久,蒙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同学们,这句话中的“蒙”可换成“朦胧”吗?在学习《爷爷的芦笛》(苏教版十一册)这课时,同学们对文中这句话中的“蒙”感到生疏,问:“为何不用‘朦胧’?”这里的“蒙”不可以换成“朦胧”,因为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蒙():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如:睡眼蒙,蒙蒙地睡着了。朦胧:①月光不明。如:月色朦胧。②不清楚;模糊。如:暮色朦胧,烟雾朦胧,往事朦胧。同学们,弄清它们的意思后,…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阅读中总是看到将“矇眬”误为“朦胧”的现象。如: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儿?“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  相似文献   

16.
读音为“meng long”的词有三种不同写法。 “朦”,《说文解字》云:“月朦胧也,从月,蒙声。”本义乃“月光不明”。“胧”,《说文解字》云:“朦胧也,从月,龙声。”本义乃“微明”。二者皆含“不太清楚”之意,合成之“朦胧”必亦含此意。“朦胧”之本义即乃“月光不明”,并引申出了“客观景物模糊不清”(如例①)、“语言表达不明”(如例②)及“主观意识模糊”(如例③)等意。于实际运用中,其常与“暮色”“月色”、“烟雾”、“意思”、“感觉”等词语相搭配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17.
具体案例:女儿是个勤学上进的好孩子,每次考试在班里都是前三名,今年13岁。可大约1个月前,我无意中看到了她内心的隐秘。她竟然说自己“失恋了”,当时痛苫的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甚至还经历了一场“友谊与爱情的争夺战………”这是我从不知道的女儿的另一面,我一夜末眠。所掌握的家教知识告诉我,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此事,可到底怎么跟孩子说?从什么角度说?说到什么程度?我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所以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是对她更体贴,从侧面说这个年龄应该好好学习,等等。我也试图能让孩子亲口对我说明这件事,她却始终守口如瓶,我也…  相似文献   

18.
教完《听潮》(初中语文第四册),在班上搞了一次小测验。讲评试卷时,我说:“有个同学把‘朦胧欲睡’的‘朦胧’,写成了‘矇眬’,写错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查了词典,举手说:“老师,是您错了,您看《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脑的普及,多媒体创作工具Authorware凭借其强大的功能,成为很多教师的首选。但单纯依靠Authorware是无法作出合乎心意的课件作品的。笔者在制作过程中,发现Authorware与其他软件(如Pho-toshop、3Dmax等)结合,能发生神奇般的效果。如课件的片头或片尾呈现一幅图片(或动画、影片)之后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上出现蒙着薄纱的介绍性字幕,那有多惬意呀。想实现上述效果其实不难。让我们一起动手吧。一、首先打开Authorware软件,引入显示图标,双击打开,导入一幅已完成的图片(动画、影片),确定其大小。二、①打开Photoshop…  相似文献   

20.
一天,我正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忽然,从一个表现不错的女生本子里掉出一张纸条。纸条的大意是说她遇到了一件烦心的事,一名同班的男生提出要与她做个特殊朋友,她不情愿,但对方很执着,她不知所措,希望老师帮助她。她在纸条“保密”二字的后面用了三个大大的惊叹号。我明白她的苦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