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诗》早期特殊的传播方式,是其经典化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制度化的“采诗”与“献诗”,作为一次自下而上的传播,使《诗》由乡间里巷走向了神圣的庙堂圣殿“;诗”的礼乐制度化,则标志着《诗》由民间歌谣转化为典礼乐歌,在自上而下的传播中被赋予了整合社会价值导向的教育意义;春秋战国间的“赋诗”与“引诗”,将这部先王之书广泛应用到具体社会生活中,《诗》成了政治生活中交流的工具,进一步为它的经典化打下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阿拉伯人的史册,《悬诗》是蒙昧时期的一面镜子。从《悬诗》中可以看到蒙昧时期阿拉伯社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本文从《悬诗》中分析蒙昧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是中唐韩、白之外独辟蹊径的优秀诗人,也是参加过永贞革新的政治家。其留传至今的八百多首诗篇历来为后人所关注,然而在现存的《刘禹锡集》中,尚有十六首联句诗未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其实,通过对刘禹锡所参加的联句活动及其所参与创作的联句诗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这些联句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刘禹锡各个时期的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4.
《问来使》诗被一些《陶渊明集》收入,于是出现了陶诗真伪的考辨,本文从语汇、语法、韵律等视角出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证与解说。  相似文献   

5.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选本,该书“唐宋兼采”的批评宗旨在其选目上有着鲜明地体现,不仅选取了众多具有典型宋调风格的代表诗人及其优秀作品,亦选录了不少颇近唐音风貌的诗人诗作。这一方面是编者的诗学观在实践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乾隆朝唐宋之争相对调和的背景下出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宋人方昕的《集事诗鉴》是一部以宣扬封建家庭伦理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咏史之作,与另一宋人袁采的《袁氏世范》合刊而流传至今。此集不仅在古代孝悌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认识意义,在版本文化等文献方面也颇具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情伦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唐人自选的盛唐诗的代表选本,《河岳英灵集》在诗型选择上,明显偏重古体,其中又以五古为最。本文对殷瑶的取舍依据进行探讨,认为:崇尚兴象、风骨、声律的诗学理念,促使殷瑶钟情古体,盛唐五言诗的成就和地位又使他偏嗜五言,前者形成取舍的主观标准,后者构成取舍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离情别意自古就是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抒写离情之章远在《诗经》巾就已出现,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赡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南朝梁著名文学家江淹也慨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相似文献   

9.
盛唐时,日本使者及留学生来中国访问、做官和学习蔚然成风,并且在和唐代文人的交往中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从送别日本友人的诗歌中,可以看出盛唐中国文人对日本、日本使者的特殊感情及其这份感情背后蕴涵的深层文化心理。其表现在:一方面,盛唐诗人“居海内之尊,处域中之大”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其对日本友人的尊重和美好的愿望,折射出开放帝国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概。  相似文献   

10.
左本琼 《学语文》2002,(5):32-32
这是一首独特的送别诗。朋友刘光禄(光禄为官名,具体名字已不可考)要去江汉,诗人匆匆赶来送别,不料友人的船已经离去,只能目送帆影远去。诗  相似文献   

11.
唐宋牡丹诗词与牡丹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牡丹国色天香,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古代歌咏牡丹的作品数量众多,美不胜收。文章从唐宋牡丹诗词的内容入手,结合唐宋的时尚及习俗,从文学和民俗的角度探讨了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12.
唐诗中的桃源典故多指仙境,值得关注的是桃源与刘晨、阮肇入天台故事的合流,由此桃源典故衍生出情爱主题,这在女性作者中更为明显。两个典故合流的原因在于故事和叙述模式的相似性,以及桃花在诗歌中与女性的联系。桃源的情爱主题影响到了唐宋词与元明戏曲的创作,"桃源行"、"阮郎归"、"醉桃源"等多个词牌名的产生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3.
从许浑送别诗看中晚唐送别诗创作模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浑的送别诗约占其今存诗作的五分之一,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浑送别诗所构成的写作特点,反映了中晚唐送别诗创作模式的形成,也是他的诗作为后世模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晚唐送别诗在其结构模式化的同时,诗情则由壮大浓郁转为平和散淡。  相似文献   

14.
桑乾河发源于山西雁北,经河北西北部,穿越北京,汇入海河,注入渤海。历史上,在桑乾河流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但这条河流进入诗人们的视眼,要远远晚于这里发生的征战。始于北齐,至有唐两宋时期,以桑乾河为主题的诗作才蔚为大观。这些诗歌,大多以战争为题材,也有羁旅行役之作,或朋友间的问候与思念,或讴歌和平。风格多慷慨激昂。从唐朝至有宋,流淌在桑乾河中的诗歌里,其嬗变之迹明显。  相似文献   

15.
遍检《全宋诗》、《全宋词》及诸多笔记、话本等献,考察唐代声诗在宋代的传播情况,对其歌唱事实作了辨证;并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宋人声诗观的理论内涵。认为唐代诗歌被采择入乐成为声诗的构成方式对宋人声诗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声诗功能、体制、入乐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16.
天台山以很早崛起的海上名山文化著称于世。其幽秀神奇的自然景色和附丽于其中的人文景观、名胜遗迹、人物传奇,称誉中华古文明。天台山学者们的治学精神和方法,有着鲜明的学派特色,并在儒学、佛学、道学、山水文学、生化药物学、茶道学、武术学等方面展示出辉煌成就,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独特的创造和重要的地位,并对东亚各国文化演变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天台山以很早崛起的海上名山文化著称于世。其幽秀神奇的自然景色和附丽于其中的人文景观、名胜遗迹、人物传奇,称誉中华古文明。天台山学者们的治学精神和方法,有着鲜明的学派特色,并在儒学、佛学、道学、山水文学、生化药物学、茶道学、武术学等方面展示出辉煌成就,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独特的创造和重要的地位,并对东亚各国文化演变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自汉乐府《江南》伊始,以采莲为主题的诗词从未间断。到了唐宋时代,采莲诗词伴随着唐诗宋词的繁荣,其成就达到了至高点。文章以唐宋采莲诗为范本,浅述江南采莲特有的习俗,以及采莲诗中反映出来的采莲情结和江南采莲女对爱情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唐宋女性讽谕诗具有刚柔并济、真朴自然、忧郁凝重的审美风格。艺术表现手法有今昔对比,托物言志和以古讽今。抒情方式采用假设、反问等间接性语气,言说方式含糊不定、优柔寡断,呈现了抒情主体在封建社会既要表达自我又在压抑自我的矛盾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