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士们、先生们:八月的乌审草原流光溢彩、喜庆吉祥。在这美好的季节,来自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荟萃无定河畔,致力于解读瑰丽神奇的萨拉乌苏文化。这次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云集学界泰斗、杰出专家,聚焦世界目光,引起全球关注,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人类考古界的盛会,更是乌审旗文化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此,我代表乌审旗十万名族人民,对各位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及友好人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上世纪20年代,法国天主教神父、博物馆学、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法国天主教神父、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等专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毛…  相似文献   

2.
胡图克台·彻辰·洪·台吉是成吉思汗第十九代后裔,巴图孟克达延汗子孙,乌审旗王公台吉们的老祖宗脑木塔尔尼·高瓦·脑音的长子,是《蒙古源流》作者萨囊彻辰的曾祖父,诞生于1540年,定居在鄂尔多斯乌审旗河南乡伊克锡伯尔·莽儒克·布拉格,于1586年逝世。胡图克台·彻辰是一位下笔诗句流利,出征所向无敌,文武双全的贤明将军。在图  相似文献   

3.
第三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暨首届中国·鄂尔多斯纪实文学节自9月12日开幕,历时5天,在一片赞誉声中落下了帷幕。第三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暨首届中国·鄂尔多斯纪实文学节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着力弘扬鄂尔多斯民族文化,展示鄂尔多斯独特风采,为  相似文献   

4.
第三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暨首届中国·鄂尔多斯纪实文学节上,乌审旗乌兰牧骑演出了一台新近创作的歌舞晚会《敖包相会》,观看之后,使人感到了草原文化的浓郁芳香,也使人看到了乌兰牧骑传统的吃苦耐劳、真诚为农牧民服务的精神。《敖包相会》是以敖包为题材展开的整台歌舞晚会。敖包为蒙古语,意为堆子,设在草原高处的梁峁顶上,用石块堆垒或干柴  相似文献   

5.
屈家营古音乐包括门支套曲,7支大板曲,20多支小曲和一套打击乐。演奏乐器主要有管、笛、签、鼓、镣、钱、销和云鼓等10种,其中一支饰银九孔白玉管为世罕见,在唐、宋典籍中称为"草案",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消声匿迹。日本学者认为,只有在日本还可以见到实物。屈家营古音乐诞生何时已无法考证,其演奏所用的工尺谱是中国传统记谱法之一,大约产生于隋唐时代;音乐会所演奏的曲牌,大部分与唐宋时期见于记载的大曲、元明清以来的南地曲曲牌的曲名相同。据年已八旬的老乐手冯玉才讲,屈家营音乐会最后一次重建于清朝咸丰三年。屈家营音乐会…  相似文献   

6.
展览·活动     
《中外文化交流》2009,(9):91-96
第11届亚洲艺术节在鄂尔多斯举办 8月18~26日,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办。本届“亚艺节”由文化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办,鄂尔多斯市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承办,以“吉祥草原,祝福亚洲”为主题。  相似文献   

7.
近日,由鄂尔多斯歌舞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蒙古大婚》,在全国各地申报近300台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经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组委会评选,入围全国舞台艺术精品30台剧目之一,可喜可贺。这是鄂尔多斯文艺创作史上又一次新的历史性突破,为我市文化大市建设乃至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推出了又一个文化品牌,为提升鄂尔多斯知名度,宣传内蒙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鄂尔多斯婚礼产生于蒙古远古时代,形成于成吉思汗时期,它集鄂尔多斯祭祀、民族、民俗、音乐、舞蹈、服饰、智慧、幽默之大成,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婚礼…  相似文献   

8.
正民族众多的云南,是一座蕴藏着丰富民族器乐艺术的宝库,而彝族小闷笛则是这座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听南涧县文联的同志说,叶春龙是大理州第一个把彝族小闷笛搬上舞台的人,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今年的夏日的一个清晨来到南涧,实地采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叶春龙。阳春三月吹闷笛百闻不如一见。到了叶春龙家,一见到他,我便毫不客气地要求他用小闷笛给我来上一曲,叶春龙爽快地从怀里拿出小闷笛,将管身竖起,放到嘴边,含住管首上端的虫哨,  相似文献   

9.
旺楚格,曾用名旺楚格斯仁,蒙古族,男,1945年出生于鄂尔多斯乌审旗一个牧民家庭。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从内蒙古师范大学附中参军,在兰州军区工作16年,1984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在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文化局工作,曾任鄂  相似文献   

10.
<正>近些年,在鄂尔多斯境内的鄂托克旗巴彦淖尔乡境内的凤凰山、鄂托克旗乌兰镇东南米兰壕、乌审旗嘎鲁图苏木的敖包梁上,陆续发现了一批汉代壁画墓。墓葬均为斜坡墓道的洞室墓,直接开凿在砂岩中。墓室平面呈方形,后壁设龛。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张旭,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现居北京,副教授。2009年12月20日,鄂尔多斯市文化局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白马哨笛独奏音乐会",张旭先生观看音乐会后,有感而发,撰写此文。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歌种。产生于古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热情好客、喜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在婚嫁宴席、亲友聚会或招待客人时,往往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形成了热烈、欢快的短调民歌。其特点是情绪欢快、节奏明朗、旋律优美、韵律独特、结构短小、句法整齐。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曲目有数千首之多,一般都为  相似文献   

13.
这里曾经是一片无边的绿色,成吉思汗的骏马悄悄地停住.大汗也赞叹这迷人的景色;这里曾经也是一片无边的荒漠,风沙让心灵受尽了折磨;这里如今汗水染绿了沙漠,感动了上帝,送来了春雨……回来了,回来了!这片久违的鄂尔多斯的绿色……《绿色·鄂尔多斯》,是一首绿色的赞歌,绿色的祝愿。晚会以民族歌舞形式,充分体现鄂尔多斯绿色生态、绿色人文、绿色经济,展现鄂尔多斯天地人和、蒸蒸日上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4.
笛子艺术漫谈孙焕英1、最早的笛子是骨制的。笛子,古称,有横、竖两种。竖者已衰微。今之笛,一般指横者。在民间,也有的称作梅。“笛”、二字皆从竹。现在我们见到的中国笛子,一般都是竹制的。这与外国的笛类不同,外国的笛类属铜管乐器。其实,中国的笛子,最早...  相似文献   

15.
<正>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以感发性情,礼以规范人伦,乐以养人性情,荡涤邪秽,君子之学到了"乐"才算完成。无论从"德化政治"还是个体人格完成上看,乐教都是理解儒家精神不可忽视的方面。《礼记》中的《乐记》是早期儒家遗留下来不可多得的讨论音乐和乐文化的重要文献。一、音乐的产生《乐记》提出"音由心生,感于物而动"的音乐发生论,其中所包涵的基本精神便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心物感应论。《乐记》心物感应论是从"声、  相似文献   

16.
124首(部)音乐作品,包容着独唱曲、齐唱曲、合唱曲、独奏曲、重奏曲、合奏曲、协奏曲、交响曲和歌剧、舞剧音乐等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形式;从作于1905年的歌曲《黄河》,到1991年问世的《长笛协奏曲》,其时间跨度为87年:这就是近期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推出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入选曲目的几项基本统计。而尤为令人瞩目的是,这124首(部)音乐作品的曲作者,从诞生于1870年的沈心工,到1957年出世的谭盾(二者出生年份相距正好也是87年),共110位,代表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考古学家们根据“地下材料”已向世人证明:早在距今8000年前,中国人便创造出自己的乐器—“七音孔骨笛”(1986年出土于河南舞阳),已经拥有“音乐文化”。有此时,欧洲音乐史上的“黎明时代”尚未到来。然而,当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西洋音乐与西方文化共进,后来居上,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体系;而且,到16世纪,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向全球扩张,开始向东方传播,抢先与中国音乐交流对话。西洋音乐最早传入中国,始自16世纪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当时,澳门教堂的风琴十分悦耳…  相似文献   

18.
宋斌 《寻根》2010,(6):55-57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全诗长达353句、1765字,不仅是汉乐府民歌中、也是中国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汉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也。  相似文献   

19.
萧笛,在中国乐器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考古界于1973年、1987年先后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发现了距今7000年和8000年的骨萧、骨笛,其历史大大超过了距今只有4000年、但号称世界古笛之冠的瑞典骨笛.中华民族自古就十分喜爱萧笛演奏,历代诗词歌赋留下了大量吟箫育笛的佳句.古人认为:“箫,肃也,义取肃清”,“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宴殿堂之上……绪弦皆以笛为正也”.可见,在中国古代,箫笛是陶冶情操,进行礼乐教化的重要乐器,处于乐队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20.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研究价值。本文以历史为线索,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歌的起源、发展进行探讨。以大量可考证的史籍资料证明,民歌来源于社会生活;它的产生、形成、发展、演变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了解中国古代民歌的发展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热爱和熟悉中国民歌,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音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