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恩与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的很宝贵的品质,它们会伴随着人的成长,教会人与他人的相处之道,让人们知道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原则,知道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遇到困难险阻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因此,感恩与责任意识应该从小培养,从小抓起。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时对学生进行感恩与责任意识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本篇文章探讨了在小学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
感恩与责任意识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非常宝贵的品质,它们将伴随学生一生,让他们明白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这也正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感恩与责任意识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引与启发,培养他们具备这些良好的品质.本文将对目前初中学生对于感恩与责任意识的缺失的状况展开探讨,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及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感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感恩意识已成为新型人才的重要内涵。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理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增强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4.
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感恩与责任意识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建立、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主要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恩与责任意识的路径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感恩就是感谢自己拥有的一切和为自己提供便利的人事物,学会感恩能够让一个人心中充满爱,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成长中所遇到的事。因此,幼儿园在致力于幼儿智力开发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感恩教育的实施。本文结合教育实践论述了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开展途径。  相似文献   

6.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学生学会知恩的同时,也学会对周围人的关照与帮助表示感激与谢意,并把这种道德情感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与习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现在,这种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一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人学不会感恩,那么他的人生将黯淡无光,也不会有人愿意为这种人付出,感恩的思想需要从小灌输,让幼儿从开始成长就能有这种观念,那么他的成长将会更加精彩,也会收获更多,对幼儿感恩的教育是幼儿教师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教学让感恩的种子在童心中发芽,让幼儿能够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一点,这种做法会让幼儿在以后的成长中想要培养感恩之心更加困难,所以感恩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  相似文献   

8.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它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身境界的体现。人有了感恩之心,同时能对周围的人的关照与帮助表示感激,并把这种道德情感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与习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相似文献   

9.
<正>感恩意识是我们人类生活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思想品质,也是我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它既可以体现在子女与父母之间,同时也可以体现在学生与老师、下属与领导、朋友与朋友、兄弟与姐妹之间。懂得感恩就是懂得做人,了解感恩便是了解了人生。从字面上来讲,感恩就是指将自己的感激之情通过某种形式传达给对方,并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情谊。当一个人懂得了感恩,他才能够真正地关爱他人,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感恩意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科目,可以更好地融入感恩教育,借助其中的一些文章来诠释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感恩。该如何具体地将感恩教育融入语文课堂中呢?  相似文献   

10.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健全人格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感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因此,开展感恩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从学生自身角度、特殊教育事业以及和谐社会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张虎 《江苏教育》2014,(4):44-45
<正>2009年以来,江苏省阜宁中等专业学校在全国率先以感恩责任教育为学校德育工作主线,广泛开展"说感恩责任话,唱感恩责任歌,行感恩责任事,树感恩责任心,做感恩责任人"活动,让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报恩、施恩,提高责任意识,锻炼责任能力,养成责任行为,形成责任品格,培植以感恩责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全面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一、五个打造彰显目标通过实施感恩责任教育,培植感恩责任文化,最终使学校德育工作实现"五个打造"的目标:(一)打造最安全校园。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底线,安全是一,其他都是零。实施感恩责任教育,让教师  相似文献   

12.
"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品质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提倡和光大着的传统美德与民族文化,但在当今的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这种传统的美德与文化却明显地缺失着.这一缺失既有害于中华民族道德风尚的内涵,又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分析与讨论大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品质的养成问题,旨在引发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注和强化这方面的内容,让"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愫扎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之中.  相似文献   

13.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由此可见,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感恩是一种先进的文明。如果我们人类有一颗感恩的心,人类与社会、人类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和谐美好,之间的关系就是更加亲切。我们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感恩品质,就会变得快乐和幸福,个体的生命就会更加有意义。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对感恩教育的现状调查和针对目前的现状实施相应的策略,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孙玮 《湖北教育》2008,(1):54-55
感恩是一个人内心道德底线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一种高尚品质与基本素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需要克服现时"感恩教育"狭义化的倾向,需要站在培养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社会人的角度,更需要学校、家庭及社区三位一体全方位联动来提炼孩子心中这种美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麦峰 《中国德育》2010,(12):61-62
黄城根小学是一所有106年历史的小学,目前有1656名6—12岁的在校学生。从2006年开始,我们针对当前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现状,开始了历时四年的教育探索。我们秉承生活德育的理念,让教育过程贴近学生,并且以“在感动中收获,在责任中成长”为主线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形成自律、诚信的品格以及主人翁意识和大局观念。  相似文献   

16.
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我一直在思索怎样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培养孩子学会感恩尤为重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恩;"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的感恩;"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对朋友的感恩.  相似文献   

17.
李建兵 《文教资料》2020,(9):150-151
每个学生都是一幅丰富充实又千差万别的人性画卷,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一些特点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宝贵资源。以教育学生懂得感恩为起点,让其感受到来自亲人、老师和同学的关怀,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产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和勇气,产生自主进步的信念和动力,感到自己的生命中充满了阳光与快乐,在感恩、信任与赏识中尝试做最好的自己,获得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高速发展及西方文化的融合,社会整体感恩意识越来越薄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以利益为纽带。尤其在我国,独生子女居多,急需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以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为依托,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是整个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9.
感恩,表示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或罪行怀有感谢之意,是一种发自内心、真诚感激之情。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电是一种责任意识。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懂得去孝敬父母,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中小学生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因此,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每一位中小学生的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20.
映雪儿 《父母必读》2014,(11):142-144
只有当孩子知道了感恩,他才可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加拿大生活的这些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加拿大人不但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懂得感恩,而且身体力行,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感恩的好品质。让我们分享关于感恩节的几个小故事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