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估,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计划.本文对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标准、注意问题和对策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媛 《文教资料》2006,(22):172-173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估判断,以帮助教育计划的实施,在此过程当中将涉及“问题行为”这一概念的界定问题。本文就儿童问题行为的概念、分类,以及判定问题行为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方法一一作了评述,以期此文有助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正确合理地判断儿童的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十分普遍,也是一直困扰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难题。小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表现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退缩行为、注意力分散行为、扰乱性表达和扰乱性动作。针对儿童的身心特点,管理和应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需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以合理应对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同时还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以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林婕 《广西教育》2008,(2):35-36
行为问题,是指那些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广义的行为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分为行为表现型和情绪障碍型两种。行为表现型行为问题如说谎、逃学、偷窃、不听管教、离家出走、吸烟、迷恋网络等等,情绪障碍型行为问题如退缩、焦虑、恐惧、抑郁、人际交往困难等等。儿童的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其成年时期发生适应不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如果不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和行为干预,就会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甚至会演变成危及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巨大隐患。  相似文献   

5.
由于儿童言语功能和思维等各方面都处于发展的初期,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以行为问题为主,而攻击性行为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不同的儿童,或者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攻击性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需要结合儿童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及时而准确地发现儿童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旨在引起家庭、教育部门和全社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视,在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6.
行为矫正技术在儿童行为塑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目的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素质基础应在儿童阶段夯实,据调查我国14岁以下3亿多儿童中约有4000万有行为障碍,这些不良的行为表现不仅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本文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及如何消除不良行为方式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儿童的自私行为是问题行为的一种,各类自私行为都给儿童的有效社会化带来障碍,影响了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影响儿童自私行为形成的因素有:儿童成长的认知局限;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潜移默化和榜样示范;学校教育的失误;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自私行为的家庭教育策略有:在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定时期奠定道德认知的基础;解除自我中心,培养同理心;培养合理的需要结构;利用行为矫正的理论,有效进行家庭矫正。  相似文献   

8.
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幼儿在学龄前阶段对其个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妨碍儿童身心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给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行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幼儿自身的生理特征、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方面的影响。因此,针对幼儿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幼儿教师和家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关于幼儿问题行为合理可行的引导方式,加强家园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行为问题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问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通常包括一些妨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一个人心理上的异常或失调大多源于儿童早期阶段,因此学龄前儿童时期的行为问题不仅会防碍学龄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影响学龄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等一系列的活动,甚至会延续和发展为成年期的心身障碍或疾病。近年来,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攻击性行为亦称攻击型问题行为 ,指有意地造成接受者的身心伤害 ,它是儿童间特别是中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心理性问题行为 ,对中学生的身心成长影响很大。中学生攻击性行为问题的研究是学校管理学和学校心理学中极具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就其研究现状、产生的诱因以及相应的学校教育控制作些初步探讨 ,希望能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提供某些依据和帮助。一、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现状和特点在形式上 ,我们可以将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分成两大类 :一是身体攻击 ,即殴打、勒索等直接的身体伤害 ,有明显的外在行为表现 ;一是心理攻击 ,即言…  相似文献   

11.
所谓儿童心理问题,也称"儿童问题行为"或"儿童行为障碍",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技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适当行为。据专家介绍,如果不及时干预儿童的心理问题,会引起儿童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直困绕着学校的教育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特殊儿童心理问题分析,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推动学校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学校联结在相对剥夺感与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相对剥夺感问卷、学校联结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对广西746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相对剥夺感、学校联结与问题行为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2)相对剥夺感不仅能直接预测问题行为,也能通过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3)性别调节了相对剥夺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留守男生问题行为受到相对剥夺感影响更大。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感理论、依恋理论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理论,揭示了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机制及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3.
采用系统综述法全面考察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我国关于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调研选取的调查对象数量普遍较多,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问题行为表现具有差异性。研究同时发现,影响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社会层面的社会支持,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家庭层面的监护类型、家庭功能、家庭环境等;个人层面的歧视知觉、情感平衡以及心理韧性等。  相似文献   

14.
睡眠问题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中有高发生率,与他们的核心特征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睡眠问题属于失眠症的范畴,潜在病原包括神经生物学、心理及行为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儿童的影响体现在社会交往与沟通、行为表现及认知和个人成长及家庭等方面,现有治疗措施主要有行为干预、药理治疗和其他疗法,最后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与康复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孙铃 《教育导刊》2006,(11):63-63
同伴交往是儿童学习社会技能的重要背景。发展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期缺乏社会交往是成长中的危险因素,社交退缩被看作儿童的消极行为表现。然而,很多临床研究者认为社交退缩只是儿童暂时的行为表现,能够自行调节,不需要特殊干预。社交退缩指交往场合中,儿童不跟其他人交往,独自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交退缩行为逐渐被看作复杂多维的现象,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退缩行为表现:抑制行为,指儿童的无所事事和观望行为,反映了儿童气质上的羞怯、抑制,既希望又害怕接近同伴的动机冲突;安静退缩,指儿童单独进行安静地探索或建构性游戏,…  相似文献   

16.
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不仅会扰乱日常的课堂秩序,也会对其自身的发展造成极大障碍。社会技能训练的开展,可以培养自闭症儿童互动能力及认知性自我控制等技能,改善儿童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等问题行为。可将社会技能训练作为自闭症儿童日常训练的一部分,根据其特点将社会技能训练融入个别化教育计划、学校课程和亲子互动中,多方位地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7.
行为表现是教育实践中的常见用语。教育实践者通常是在规范和实证的立场来使用这一概念,由此使得概念的使用者往往将儿童与其行为、儿童与概念的使用者切割开来,造成教育者在实践中的目中无人。对表现概念的意涵重释,特别是不同学科关于表现概念的界定,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发现行为表现概念所内含的意义世界,从而启发一种关于行为表现的新的教育哲学,即儿童的行为即是儿童的表现,是儿童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借助行为的外显化。儿童借助行为而表现出来的意义,是在特定情境中与教育者共同建构的结果。意义世界中的儿童行为表现概念意味着,教育实践并非单纯实践性的,它同时也是理论性的。教育实践的理论性主要体现为教育者必须要对儿童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世界作出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强调创新的21世纪,创造力倾向对乡村学校儿童来说,不仅会影响乡村儿童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质量,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创新水平。为了探讨近年来我国一些农村学校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对乡村儿童创造力倾向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准实验法研究方法,比较了"专递课堂"模式干预儿童和未干预儿童的创造力倾向水平,并探讨了"专递课堂"模式影响乡村学校儿童创造力倾向的机制。结果表明,上过"专递课堂"的乡村学校儿童的创造力倾向水平显著高于未上过"专递课堂"的乡村学校儿童,并且乡村儿童的创造力倾向水平与儿童对音乐和美术活动的喜爱程度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多基线跨行为研究设计,探索了日常行为报告卡干预随班就读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校问题行为的效果。结果表明,干预后目标行为发生频率明显降低,日常行为报告卡对改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学校问题行为有效,社会效度较好;同时还促进了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改善了学校、家庭、家—校—医同盟的微观系统。合理的目标、科学的行为矫正程序以及微观系统的改善是日常行为报告卡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走访智障班级,常有老师说":这个孩子没治了,整天在学校捣乱,一会儿是打架,一会儿是骂人,要不就是上课大声讲话、贫嘴……"这些不良行为实际上是智障儿童的心理特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智障儿童的定义中得到启示。所谓智障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这里的"适应行为障碍",也就是与正常人的行为相比,智障儿童的行为有些异常。特别是低年龄智障儿童,这些异常行为表现更多更频繁,如上课吸吮手指、咬铅笔、咬书、吃橡皮、吃纸、吃书、随意大声讲话、大喊大叫、用头撞桌子撞墙等。针对低年龄智障儿童的这些不良行为,可以运用什么方法矫正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