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原意是指"创立或创造新的"。目前所说的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大批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重视创新教育。 一、调整教育目标,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是一种接受式教育、它以继承和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遗产,以学习已有知识为主要目标。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正>创新教育是与接受教育相对而言的,以继承、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极具个性的创新人格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品质。当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应该是教师所确立的新理念,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下面我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教育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3.
赵军浩 《考试周刊》2012,(44):127-127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江泽民同志曾先后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创新的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创新是创新教育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在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需要 ,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因此 ,创新教育的提出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教育功能作出的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是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 ,必须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顺应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教育理念。现阶段提倡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创新本位”,把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创新实践 )、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置于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 ,以发展为目的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趋向的新型教育。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三个方面的统…  相似文献   

7.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上海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高中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黄金时期".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传承追求卓越的"金牌精神"的基础上,近年来探索和实践了基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创新性人格培养模式,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重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搭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平台,为孕育于其中的拔尖创新人才苗子提供了良好的素质营养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的最初培养主要靠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作为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更新教师观教师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以创新的方法培养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新时期要有三个观念的转变:变"师者独尊"为师生民主平等,变单向传授知识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如讲到"爬行动物蛇"时,教师除了讲课本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外,还给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改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革教学制度,积极推行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重视综合实践训练。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以CAI课件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大量进入课堂,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会计实验创新教学的内容及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观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平台。要从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体系方面构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创新型教育较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而言,有其明显的主体性、全面性、创新性特点。创新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学校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是以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教育创新形势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为突破口,遵循创新性人才的发展规律,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实践活动过程.鉴于我国高校的现状,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引入竞争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实现研究型大学教育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语文教学理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担负起塑造创新型人才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提倡发展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就体育而言,传统的体育教学单纯强调让学生掌握"双基"。这种教育的结果只能培养出一批"机械模仿"或"盲目练习"的劳动力。培养创新能力不但要求学生完成"模仿性"的练习,而且还要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开展并推进创新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高中体育迫  相似文献   

18.
胡传新 《考试周刊》2011,(89):222-222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疾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创新及创新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高校必须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构建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在对我国高校当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对策,即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意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建设创造型师资队伍;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丰富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0.
创新及创新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高校必须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构建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在对我国高校当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对策,即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意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建设创造型师资队伍;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丰富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