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思考的新课题,"网络德育"由此走进了我们的工作视野.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学校的网络德育应包括两方面: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意志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教育的首任,全纳是教育的至理,爱是教育的源泉。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互联网与每个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品德教育中作用独特。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家长提网色变。作者认为在纳爱教育理念下,从"承纳差异增强网络信息甄别力、拓展资源提高网络平台使用率、灵活形式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三方面实施,可以有效提升网络德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个体具有"即时性动物"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个体性的尊重与对动人叙事方式的追寻。德育范式的转型要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德育的趣味性。在德育思维方式上,要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在德育过程上,要由"过度理性"转变为"适度理性";在德育内容上,要由"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在德育方式上,要由"严肃性"转向"趣味性"。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环境下,思考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对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新理念、新思路尤为重要.基于课题研究结果,为学校德育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提供基本线索,呼吁学校德育主动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加强对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性和影响力,实现网络伦理价值观对学生美好网络生活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德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某些学校忽视德育、德育脱离生活实际、德育评价失当及重理论灌输轻道德体验、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为此,学校应进一步重视德育,优化德育评价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生活中进行德育,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6.
正一、拓宽德育途径、坚持育管并行,推行德育生活化学校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寄宿制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逐渐形成"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育管并行"的德育管理理念,逐步建构"课堂教育、道德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四条主线"并行交错的德育网络,学校确立了"4234"德育工作模式(即4级会议:德育工作例会、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值周教师工作安排会、学生集中教育大会;2组活动:教师师德教育活动、学生思想教育活动;3级督察:领导抽察、教师督察、学生干部检察;4级评比:周  相似文献   

7.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德育体系建构,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落实到德育实践中,注重学生主体精神和个性化培养;以求实的态度、开放的胸襟和视野,构建多元化、协调、和谐的德育网络;优化德育途径,构建载体多元化的学校德育体系;创新德育的管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学生网上道德问题不能"堵",而要"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是教育界的共识.让德育工作与教育信息化、教育网络化一起发展,利用网络可以促进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先进性,提高德育与网络的结合度,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谷岩海 《文教资料》2008,(5):99-100
新时期中小学的德育管理工作应采取哪些策略?在德育目标上.采取多面体、多层次、序列化的管理:在德育内容上进行超越民族、国家、社会的人类共同的道德品质教育:在德育方法管理上,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在德育管理的途径上,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在德育管理的评估上.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中小学创建德育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助力。利用"互联网+教育"在线平台,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新课程,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补足正能量。运用"互联网+德育"在线平台,实现活动性德育和学科性德育的有机融合,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开展线上德育班会课、成立线上德育社团、开设线上德育咨询服务、应用"网上家长空间"平台为家长释疑解惑、设置网络"德育会客厅"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创新学校活动性德育模式,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在德育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将德育独立化的思想倾向,为此,学校德育教育应当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习惯,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地将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法则,以更好地实践道德生活。当前德育方式变革关注的重点是重视课堂、网络以及实践对学生交流的影响,变"训导观"为"指导观",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道德分析与评判。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主体维度评价的由来1.客观原因——德育效果评价难无论是曾经被认可的"评语衡量制",还是"分数衡量制",包括近几年流行的"网络过程性评价制",都鲜明地表达了一个观点:德育评价是一个难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的最终效果往往要在一年、两年甚至十年后才能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同时,德育效果的衡量指标必须在学生的行为、行动中得以体现;凡不能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的教育,都只是知识的传授,算不上真正的德育。2.主观原因——评价很难做到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13.
正在吧乡县广安公园里,经常会看到一群年轻人在浇水、除草、修剪,他们是谁?为什么总会出现在这里?许多来公园的游人都很好奇。其实,他们是来自肥乡县实验中学的学生。自从学校在广安公园建了"实验中学青年园",现已成为肥乡县实验中学的校外德育基地。学校会定期组织师生到"青年园"劳动,以培养广大师生认识大自然、热爱人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这是肥乡县实验中学"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也是学校德育网络的一部分。为了建立德育网络,让德育覆盖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4.
正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催生以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逐渐成为了网络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山东省泰安市长城中学积极适应网络新媒体环境,即时更新德育观念、拓展德育渠道、创新德育模式,努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创建"成长的足迹"学生博客群组我校2003年始建高中,由于诸多因素,生源  相似文献   

15.
德育生态理论,作为自然生态理论的延伸,是一种生态视野下的学校德育理论。本文分析了虚拟网络社区背景下的德育"生态危机":网络社区背景下文化的"沙化"、网络社区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异化"、网络社区成为高校德育的"盲区"、网络社区背景下大学生对各类资源的滥用、网络社区背景下大学生"免疫力"缺失现象等等,在此基础上,探索出虚拟网络社区背景下高校德育"生态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重科教,轻德育"、"重道德认知,轻实践体验,学生德育主体性作用弱化"、"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德育管理的'真空地'"和"德育师资队伍不稳定,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这四个方面;这是加强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他们是被"网络"着长大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除发挥图书馆德育优势外,还要及时通过调整图书馆德育服务内容、寻找多途径和方法,只有关注他们的思想,分析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将网络时期图书馆德育工作动态长久地进行下去,为学生人格塑造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分离是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的一个难题。从青年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入手,通过德育叙事的方式把网络热点问题引入德育,充分运用网络上青年学生关注的德育资源,一方面改变以往重德育知识传授、轻德育体验的德育方式,使德育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另一方面,改变传统学生被动听课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由此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崔月娟 《教育与职业》2012,(20):176-177
文章从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现状入手,探究了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对策:遵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和实践"两全四自系统化"的育人模式;坚持"大德育观",全员抓德育;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每位任课教师的作用,挖掘学科德育功效;运用现代传播工具,发挥网络德育效能;细化管理,加强养成教育;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建立心理档案,发展咨询教育;从学生自身入手,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而言,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获得发展的机遇。在"互联网+"背景下,德育工作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开拓思路,既坚持传统有效的德育工作手段,又改变德育观念,更新德育方法,优化德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