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月华 《考试周刊》2014,(83):148-149
随着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STS教育是一种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应用的全新教育思想。本文论述了如何在生物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实施STS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以探讨生物学科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就是把生物学教学与当代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STS教育,开展实验实训课程,强化STS教育,开设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课,体现STS教育精神。通过STS教育在师专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有力地促进生物学教学中科学素质的落实。  相似文献   

3.
王如琴 《考试周刊》2009,(9):222-222
STS教育已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学者所认可,体现了一种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相结合"的全新教育理念。该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及其对社会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引入STS教育理念,提出STS教育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在全面分析当前中职物理教学现状,获取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STS教育理念构建物理教学体系,提升物理教师对STS教育理念的认知,帮助教师深层次地挖掘物理专业内容.本文分别从中职学生个人发展、现代化社会发展以及物理学科文化理解等不同维度,在物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融合STS教育理念;将STS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实践操作中,丰富教学模式,使物理教学更加具有层次性;完善物理教学考核评价模式,从物理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两个方面,提升中职物理教学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5.
STS教育与生物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它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三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在认识和处置科技和社会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的参与以及科学内容的社会性、应用性和乡土性。本论述了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以探讨生物学科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社会”(简称STS)教育是近年来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 ,其基本精神就在于把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笔者在生物学教学中 ,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STS教育的尝试。教学实践表明 ,开展STS教育对生物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 ,国际教育界普遍认为 ,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是学科教育目标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鉴于这一指导思想 ,2 0 0 1年教育部颁布的初中《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简称《生物课程标准》呈现了三项新的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其目标指向是进一步深化生物学科教育教学改革 ,使生物学科教学真正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总之 ,就是传承“一切为了孩子们的发展”的美好理念。1 关于面向全体学生当我们重新…  相似文献   

8.
STS教育思想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S教育思想是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将其应用于物理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基于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本文概述了STS教育思想的概念、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将其思想应用于大学物理教育和实践的途径,提出了STS教育思想与大学物理教学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和有益的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杰 《考试周刊》2011,(81):166-166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是新课标对物理教学的新要求,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物理教学的科学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前瞻性,能使物理教学始终处于具有时代特征的动态发展体系之中。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的有机渗透,开展多样的STS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使物理教学和STS教育有机融合,构建一个能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动态的物理教学空间。  相似文献   

10.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英文字母的缩写,是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学科,它体现了一种新的科学观、价值观和教育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本文是该教育思想,在我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是STS在传统化学课程中的渗透,作为它的扩大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中的高中生物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增进全球公民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以及共同认识、处理全球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拓展与延伸,也顺应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中生物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特色,探索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和良好契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林晖 《现代企业教育》2014,(12):194-195
STS教育模式,是一种与传统教育模式有显著区别的先进教育模式,其强调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在高职教学中运用STS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教学素材渗透STS教育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渗透STS教育模式成为高职教学运用STS教育模式的主流方法。  相似文献   

13.
STS是英文SCIENCE TECH NOLOGY和SOCIETY的缩写。它的两个基本点就是突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STS教育就是在STS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决策,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学科教学中怎样进行STS教育呢?一是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化学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是有效开展STS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理念的重要途径。情境既包括背景素材,如“制造自来水管材料的变迁”“不同材料引起…  相似文献   

14.
STS教育思想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丰富生物活动课教学,是推进STS教育的重要途径。下面以一借助社会教育力量开设的生物活动课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融入STS教育理念的机器人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机器人应用的不断深入,对机器人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保持学科知识结构与理解三者关系之间的必要张力,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全面理解.从对机器人教育各个要素的分析可见,把对机器人教育问题的研究放置于STS教育视野下,并且将STS教育理念融入于机器人教学过程中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以STS教育思想为架构,以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上对如何在机器人教学中融入STS教育理念进行了探索与设计.  相似文献   

16.
武渭林 《陕西教育》2005,(11):38-39
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学科。STS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理念,对完成物理课程改革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改革中应用STS教育,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敬请同行指正。一、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重要意义实施STS教育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是  相似文献   

17.
STS教育是根据时代的特征和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提出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本文在某市2010中考生物实验题错例辨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学生物学科STS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STS教育的渗透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飞 《广西教育》2008,(2):71-71
实践证明,在学科教学中运用STS教育思想,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所谓STS教育思想,即将学科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回归生活,关注社会,感受所学的学科给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并能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断得到提升,让课堂充满生机。下面结合初中化学教学,举几个例子说明STS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其宗旨是普及STS知识,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使人们形成一种科学、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价值意识——STS意识。基于小学教师培养的高师《科学·化学》课程改革应当在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充分体现和渗透STS教育思想,使其具有时代性和社会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丽 《成才之路》2011,(31):40-40
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物理教学学生学习的质量,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作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STS教育理念,探讨高中物理引入STS教育理念的意义作用,并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探索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