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是文学长廊里的经典之作。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路瓦栽对妻子深情的爱更是造成玛蒂尔德人生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路瓦栽对妻子深情的爱把爱人玛蒂尔德推向人生悲剧之上。  相似文献   

2.
钱爱萍 《中学文科》2009,(7):131-131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2期登载了河北郭朝霞老师的文章《路瓦栽、玛蒂尔德,谁更虚荣?》,郭老师撰文指出,路瓦栽比玛蒂尔德更虚荣。对于这一新解,笔者不敢苟同,想与郭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3.
单晓丽 《课外阅读》2011,(1):179-180
对《项链》中人物的分析,人们往往只关注于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而忽略了站在其身后的丈夫路瓦栽先生。事实上,没有路瓦栽,便没有这个故事;没有路瓦栽,也没有玛蒂尔德日后的成长。路瓦栽看起来默默无闻,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什么?!”玛蒂尔德顿时大惊失色。佛来思节夫人充满同情地望着这个苦命人,无奈地点点头:“要不这样,亲爱的,我把项链还给你,或者把差价补给你……”她没再说下去,因为玛蒂尔德不在听。她只是茫然地望着她,怔怔地不出一语。……路瓦栽兴高采烈地回来了:“嗨,这可真好,债都还清了。这是件值得庆贺的事儿。”玛蒂尔德神思恍惚地坐着。路瓦栽坐在她的脚旁:“发生了什么事,亲爱的?”“假的,假的,那是假的……”路瓦栽大惑不解,摇着她的肩:“什么?什么是假的?”“项链!”玛蒂尔德终于迸出了哭声,“项链!十年,十年的辛苦全部白费了!哦,上帝啊,十年…  相似文献   

5.
通常,我们读《项链》时,总是居高临下地批评嘲笑因追慕荣华而陷入困境的悲剧人物玛蒂尔德。其实以平等的目光看待她,我们会发现玛蒂尔德身上的优点。对这个人物,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同情,而不单单是讥讽。首先,让我们关注小说中的另外两个配角人物:路瓦栽先生和佛来思节夫人。这两个人物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他们是“促使玛蒂尔德最终走向悲剧深渊的关键角色,对玛蒂尔德整个悲剧命运的进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刻画了生活环境,为主要人物玛蒂尔德提供了活动的背景。路瓦栽先生也同样爱慕虚荣。晚会的…  相似文献   

6.
郭朝霞老师在《语文教学之友》总第314期《路瓦栽,玛蒂尔德,谁更虚荣?》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路瓦栽的虚荣心要比玛蒂尔德“更强更烈更酷”,并且也进行了举例论证。但我认为此论点有欠妥之处:难道莫泊桑老先生仅仅是为了揭露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面吗?不尽然,首先从以下两方面作一推断:  相似文献   

7.
2008年第2期《语文教学之友》刊登了郭朝霞老师的《路瓦栽、玛蒂尔德,谁更虚荣?》一文。读后既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又觉得分析论证不够严密,特别是结论无法让人接受。浅见叙述如下,以求教于郭老师及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8.
《项链》是莫泊桑的经典短篇佳作,其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本文试图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思,通过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命运来分析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以成功塑造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而蜚声全世界。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集中体现了她的强烈虚荣心,她出身低下,却向往着过高雅和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这一点,已成公论,毋需赘述。值得探讨的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其丈夫路瓦栽就不爱慕虚荣吗?  相似文献   

10.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名篇,这篇作品写得既轻松又严肃,既富有生活气息,又不缺少教训告诫。这对小夫妇不顾一切要跻身上流社会,但终因多舛的命运而徒增一生之懊恼、悔恨与沮丧。本文认为,路瓦栽这个小职员是一个比他夫人玛蒂尔德更值得人们深入剖析和仔细推敲的人物形象。作者不仅通过他妻子,同样也通过他本人讽刺了资产阶级爱虚荣,图浮华的不良品质。  相似文献   

11.
历来人们对莫泊桑《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关注较多,争论也颇多,而对站在女人主公背后的路瓦栽关注较少。但在我看来,小说中路瓦栽的形象尤其让人崇敬。透过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他紧握一枝竹管,以生命为代价,奏出一首饱含真爱音符的颂歌,尽管凄凉,却让人感动。真爱之一:理解。路瓦栽是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每天上班很辛苦,回家后还得听妻子的叨唠,但路瓦栽却从未对妻子表示过不满,而是更加小心地呵护她。哪怕妻子只做了一道普通的菜,他也会带着惊喜的神气说“: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得知妻子向往一个有气派的舞会,他费尽周折给…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传统理论界对莫伯桑的小说《项链》的理解、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依旧是三十年前的“标签”——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认为“(项链)这是个追求虚荣的糊涂女子的悲剧。”。是“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将“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虚荣心支使下表现山来的卑俗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认为主人公玛蒂尔德身f:“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是其性格的第。内涵”。这砦评论表现…传统理论界对主人公性格和行为的不屑、蔑视,甚至厌恶之情!  相似文献   

13.
莫泊桑不知道玛蒂尔德悲剧的真正原因吗熊木舟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有这样一种传统观点:一方面承认小说的主题是通过玛蒂尔德醉心奢华、追求虚荣的悲剧,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虚荣心,并说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真正原因是资产阶级虚荣心;一方面却说小说的作者“并未能指...  相似文献   

14.
《项链》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新课本(第四册)将它由原定阅读课改为讲读课.如何讲好这一课,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课本上“思考和练习”第一题为我们做了揭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爱虚荣的思想”.作为读者阅读这篇小说,如果仅仅理解了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课文练习又提示:“想一想,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的不幸遭遇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集中笔墨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妇女玛蒂尔德向往、迷恋、追求浮华奢侈生活的人生遭遇,情节一波三折,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过,小说在描写玛蒂尔德落难时突然变得勇敢起来,这就让我们有点迷惑。通览《项链》全文,我们很难从玛蒂尔德身上找到性格突变的原因,那么她的性格突变是不是作家的一个败笔呢?  相似文献   

16.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女性形象——玛蒂尔德。文中玛蒂尔德悲剧性的沉浮.无疑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考和沉重的叹息。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之外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酸的感叹。然而随着阅读往纵向深入,我发现,玛蒂尔德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性.她近乎完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莫泊桑的小说名作《项链》易给人技巧性太强的印象,表现之一: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后没及时向朋友说明真相。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此处似乎确有斧凿的痕迹——作者为了使情节按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有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紧接着便是十年苦难生活。有人说若她如实相告不就能免去苦难了吗?事实果真如此吗?当时玛蒂尔德如果向佛来思节夫人说明真相,可能她只  相似文献   

18.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我已教过20多遍了。每次讲它、读它,读它、讲它,都有着不同的感受。近来再讲,觉得只批评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而只字不提路瓦栽先生的虚荣心,从而把一切过错、责任都推给玛蒂尔德这样一个弱女子。我以为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19.
莫泊桑的小说名作《项链》易给人技巧性太强的印象,表现之一: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后没及时向朋友说明真相。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此处似乎确有斧凿的痕迹——作者为了使情节按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有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紧接着便是十年苦难生活。  相似文献   

20.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精品。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分析,是教学这篇小说的核心所在。但是,多年来人们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评价女主人公的形象呢?笔者通过一节“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模式示范课,在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讨论切磋中,对这个多层面、多元化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一、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渴求享乐,她是虚荣的牺牲品在讨论中,一个学习小组的代表说道:玛蒂尔德不应该有挤进上流社会的梦想,是虚荣毁了她的一生。玛蒂尔德出身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嫁给的又是一个教育部的小书记,这对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