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之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精准提炼。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探究了二者的内在关系,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对应;"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深层抽象;"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对应。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很多问题,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要障碍,针对困境,从学校角度出发,需要创新教育模式,完善教学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此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机制,是指构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教育过程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原理。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教育内容、教育主体、教育主导、教育载体、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就是使各构成要素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运行、科学运行。  相似文献   

4.
构建科学的培育机制对于培育青年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键性作用.科学的培育机制主要包括理论认知机制、情感认同机制、文化渗透机制、激励强化机制、实践养成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网络辅助机制,这些机制的构建不仅对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意义,也间接引导了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认同是人从“认知”走向“践行”的纽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是指引发和实现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确保其认同过程顺利运行,以实现认同目标的要素系统。该机制运行的前提是大学生获得价值观的需要和认同动机。大学生依据一定的价值观标准进行判断,对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的进行“认同”,表现为认知趋同、情感趋同和行为趋同。  相似文献   

6.
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机制是破解引领实效性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实现对多元社会思潮有效引领的关键。该引领机制的内在机理是:合法性是实现引领功能的根本前提;整合是实现引领目标的内在要求。借用解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引领的动态过程中截取一个相对静止的活动断面,按照"引领作用发生——具体的引领过程"这一内在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机制可划分为创新机制、传播机制、认同机制、预测机制、整合机制等五个二级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转型过程中如何维护社会稳定是一个重要研究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观念,可以从理论基础,思想导向,利益整合和行为指导四个方面维护社会稳定。因此,通过实践中渗透引导,优化社会心理,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和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兼容并蓄中西文化三种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A2):146-147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是事关高校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健全教育渗透机制、社会实践机制、问题解决机制、环境育人机制、科学管理机制等几方面探讨对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以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核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新形势下高校要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为广大师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高校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机制、引领示范机制、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实践养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重在把握习得接收、以知促行和养习成德三个关键发展环节,遵循规范逻辑、行动逻辑和发展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要注重遵循渐进式变革的养成智慧、发挥直觉顿悟的辐射性增益、创设科学的同化与顺应情境、注重对养成过程的反复强化四个关键点位,从而...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灌输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的社会认同理论,健全领导体制机制以提供组织保障,构建普及路径以增强系统认知,加强学校教育以增强理性认同,强化融入路径以增强情感认同,丰富实践路径以形成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冲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创新,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人才培育的时代呼唤,对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化对社会主义认知的需要,它的培育目标具有凝练价值共识、提高文化软实力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内在要求为协调人的多向度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厘清个体国家社会不同层次的价值追求、内在价值凝练和外在价值示范,实现路径有注重宣传力量、培育重点人群、实践落实、形成道德保障及注重机制完善。  相似文献   

14.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高校要在理解构建原则的基础上,从协同理念、协同体系、协同载体和协同资源等四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机制,将协同理论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过程,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在高校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文章提出,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中,需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动态平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相结合,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的合力;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日常管理,在实践中实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加强社会治理过程中,软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契合、相得益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软法的精神灵魂,软法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软法化的内在逻辑。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软法化已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略的基本任务,要从国际软法、公共政策、党内法规、市民公约和村规民约以及各行各业规章制度等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软法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文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探讨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机制即利益实现机制、实践强化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及它们的内部关系,以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在要求与大学生的个人态度体系相整合,形成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李晓娟 《湖北教育》2014,(12):56-5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价值认同的过程.近年来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研究对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后续研究应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理论研究、深化实证研究,采取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宣传教化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心理接受机制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优化.  相似文献   

19.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而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其培育需要经历认同和内化两个阶段。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面临着诸多挑战,应该从创新教育解读机制、实践转化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文化渗透机制等方面着手,克服单一的灌输式培育机制的不足,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20.
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机制,有利于高校科学有效、深入持久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培育安定团结与和谐有序的办学育人环境。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机制,应着力构建主体驱动机制,增强主体的主导力;构建客体认同机制,增强客体的受动力;构建动力保障机制,增强机制运行的可持续性。动力机制的构建应坚持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权威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