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因此《,品德与生活》新教材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有时感觉到新教材好看不好教,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有兴趣、喜欢看,而教师感觉没有什么可教的,感到“无从下手”。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好教材,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活动性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新教材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个个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整合、重组。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追寻有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不同于以往的品德课程,它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以来,这套教材走进全国九个省区,出版者更是亲身见证了师生对新教材的欢迎之举和喜爱之情,见证了新课程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具有呈现方式的交往性特点,应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学;新教材具有活动性特点,应大力实施活动化教学;新教材具有意义生成性特点,应大力开展和推进体验性学习;新教材具有延展性、非固定化特点,应特别注重开放性教学;新教材具有教育观点的渗透性特点,应让儿童在孕育生活感受的同时,伺机对其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5.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一、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生活1.从点到面读教材,由面及点用教材在使用新教材时,我的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材提供了一个又一个范例。我总是不断地追问,举这个例子编者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例子而不是别的例子?换别的例子又可能是什么呢?正是在…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新教材是综合性很强的教材,它融合了思品、社会、劳动、健康教育等多项内容。它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体验与需求;它不仅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知行结合指导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并且可以随时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我在教学人教版《品德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新教材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过程中,有的老师感觉到新教材好看不好教,所谓好看,是指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学生有兴趣,喜欢看;老师感觉不好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新教材编排体系在原来的思想品德教材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加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一、新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一)以综合为体系教材编排将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综合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新教材改变了过去思想品德课单一“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设置方式,现界定为“以儿童的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根植于学生生活,同时服务于学生生活的体验式教学。本文通过课前生活体验、课中情景设置及角色扮演、课后延伸体验等方式,使得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形成了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专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本文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所渗透的德育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小学品德课程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元化。著名的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提出:"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通过评价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教材于2003年秋季与我们见面了。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中心小学一到四年级共有27班次参与了这套新教材的实验工作。从实验情况来看,新教材得到了全校师生及家长的一致赞扬,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可喜的变化。对新教材的初步认识1.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教材忠实地体现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孩子们生活得健康、快乐、负责任、肯动脑、有爱心、有创意,从而真正享受到童年生活的乐趣,是实验教材的显著特…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型的活动课程,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个总目标,必须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学生品德的形成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因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促进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6.
<正>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如何把握学科特点,有效链接"生活",从而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一、抓住细节,让观察成为习惯纵观品德与社会教材,它设计了大量同生活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品德培养更要回归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进行。为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教学中做到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新教材是综合性很强的教材,它融合了思品、社会、劳动、健康教育等多项内容。它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体验与需求;它不仅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知行  相似文献   

19.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作为低年级的品德启蒙课程,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生活"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会生活"是教学这门课程的目标。品德教学也要从学科性质出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生活"二字上下功夫,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这片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资源。如何使用好《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怎样让我们的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由说教走向生活化、教学形式由说教走向活动化、教学时空由说教走向开放化、教学评价由说教走向多样化等方面的做法进行简单的阐述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