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以中国西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将西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置放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链条上,置放于中国西部电影思潮这样的背景上进行考察,透过对中国西部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分析,试图揭示出电影创作者们对女性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个方面指出未来中国电影的研究途径:一,以包容的,世界性的,比较的态度质疑对中国电影中的"中国性"的断言。二,在目前对艺术电影普遍持有偏见的语境下,关注更多的大众化、本土化中国电影。三,中国电影中的"中国性",不仅根植于文本和导演,同样产生于剧院生产体制及受众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导向与新中国电影的传统教育分属于不同的价值导向,这令当前中国导演的创作有些无所适从。中国电影圈中的大腕级导演张艺谋在当前电影创作中的表现,折射了当前中国电影导演的创作处境,他的《金陵十三钗》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尽管商业性与艺术性并非水火不相容,但电影却未提供一种有效的创作经验,观众从电影中找不到导演的艺术立场。  相似文献   

4.
武侠电影是中国商业电影的重要类型,是民族电影的标识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民乐一部分的琵琶曲,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武侠电影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文章结合电影音乐的特点和功能,以近几年来的武侠电影《十面埋伏》《功夫》为例,选取一文一武两首琵琶曲,从历史、文学、美学等角度对上述电影中的琵琶曲的运用进行深刻解读,希望由此有助于中国武侠电影音乐的发展,尤其是琵琶曲在武侠电影音乐中的进一步的多形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电影植入式广告渐入主流.中国电影人和广告人都在电影植入式广告这一异业结合模式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图谋共赢.解读中国电影中的广告植入形式,分析研究中国电影广告植入的优势和不足,将会实现中国广告和中国电影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现象,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进行一些思考。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对称现象;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历史回顾及相关问题;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西方黑色幽默出现于中国当代小说中,进而扩展到中国的电影领域。虽然中国电影尚未形成特定的流派,但黑色幽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黑色幽默在影像表达中有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其寓言化的镜像语言、"戏仿"、"拼贴"的娴熟手段、"挪用"、"误置"的台词等,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西方影片中的黑色幽默相比,大陆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已经具备一定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影音乐的关注也逐渐加大,谭盾和詹姆斯·霍纳都是配乐大师,而且都强调了在电影配乐中的民族性。分析对比两位大师电影配乐中的民族性旨在为中国电影配乐提供一定的借鉴,更多的在电影配乐种融入本民族内涵,宣传本民族的文化,让中国文化走的更远。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5,(75):35-36
公路电影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发源于美国,中国自2001年产生了第一步公路电影《走到底》后,公路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方兴未艾,2014年上映的《心花怒放》、《后会无期》都取得了非常高的票房。虽然中国的公路电影是模仿国外的公路电影,但经过了较多的本土化改造,符合中国观众的文化价值观,才在中国的市场上赢得立足之地。因此,中外公路电影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正是反映了中外文化的差异性。《午夜狂奔》和《泰囧》是中美典型的公路电影喜剧片,本文通过具体分析这两部影片中的文化差异,分析中外公路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中国电影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发展民族电影"已经在理论上成为共识.但由于中国电影长期坚持精英文化立场,甚少关注中国电影和通俗文化的渊源关系.因此梳理考察通俗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将有助于改变中国电影在创作题材架构上的不平衡,纠正中国电影在认识理论上对通俗文化传统的疏远轻视.本论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通俗文化和中国电影的关系,再从文化层面梳理通俗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形态和地位,进而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对通俗文化资源进行更新和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影在全球的光影世界中崭露头角,由于文化差异电影片名的翻译会对电影在观众思维中的第一印象起到一定影响,所以中国电影片名的英译对电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文在顺应论影响下探讨中国电影名英译的具体策略,包括意译顺应外国人的物理和心理世界,补充说明或概括省略顺应外国观众思维模式以及改变语码格式译顺应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电影民族化是所有国别电影所必须面对的电影文化属性与身份归属的转化命题,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创始期阶段(1905年-1931年),民族主义一直是支撑电影文化语境转挟的有效手段之一。分析这一特殊时期电影经验结构和价值体系中的民族情结以及它们对中国现代化民族想象的影响,以便后人对早期中国电影的文化形态和范式样本有着接近性的认识和梳理。  相似文献   

13.
早期中国电影在掌握西方电影技艺的同时,亦融汇传统文化形式和伦理精神,构成了一个混杂民族意识与现代技艺、道德理想与商业诉求的电影文化潮流。萌芽之初的中国电影以传统剧目、文明戏等为主要题材来源,在强烈商业化追求中蕴含了无意识的本土化趋向,而社会伦理片的成功,则初步实现了中国电影在题材风格和价值伦理层面的民族化。由古装稗史片演化而来的武侠神怪片,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类型片风潮,并为世界电影贡献了一个完全"中国化"的电影类型。早期中国电影通过商业竞争与艺术创新,基本完成了电影的本土化与类型化,使之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一股新兴力量,奠定了中国电影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和产业化的演进、发展,中国商业类型电影在市场意识和价值观上,发生了新的开拓和解放.早期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电影对自身艺术与市场地位的确立过程.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引入,中国电影艺术的很多框子和模式被打破,开始有了更多的改变.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亟待改变.发挥类型片海外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是实现国产电影飞跃,赢得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16.
【正】这里是众多学子梦想中的学术殿堂,也是名人辈出的地方。那些身为国家优秀电影工作者的教师们为我国的电影事业输送着一批批的优秀摄影人才。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穆德远教授正是这些优秀教师中的一位典型代表。穆德远教授1982年毕业后留院任教,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摄影家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导演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17.
目前生态电影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种较成熟的类型,在中国则相对处于萌芽期。在中国生态电影的发展中,大致发展出生态电影、原生态电影和生态意识电影三种类别,但其生态空间仍在延拓当中。立足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环境主义视角,分别引例对中国生态电影中的生态空间进行探索,挖掘出其中民族平等、性别平等、信仰平等,以及人与动物、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蕴,从而看到中国生态电影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进步和成熟。  相似文献   

18.
试论印度电影中的舞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从印度的文化背景、印度电影中的歌舞以及印度电影中特有的民族元素对于中国电影的启发这三方面,来讨论在全球化趋势下,印度电影是如何坚持其民族性的。  相似文献   

19.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20.
冯小刚电影在中国众多电影中独具风貌,其中鲜明的语言特色和极具喜剧表演天赋的演员是他赖以取得票房成功的两大法宝,也是名扬四海的“冯氏贺岁片”魅力之所在。“冯氏贺岁片”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本文仅探讨语言在冯小刚贺岁档电影中的效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