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5年,林徽因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入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一年后,却打破了当时这所大学相当保守的常规:以一名年仅22岁的中国女学生,隔系应聘,当上了建筑系设计课的兼职助教,不久又升为兼职讲师.她选择建筑作为专业并非偶然.在她16岁随父亲林长民暂居英国时,受到一位建筑师的启示,就决心要以这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还说服了她后来的丈夫梁思成也学了建筑.  相似文献   

2.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每每读起这诗句,我的眼前便浮现出一个风华绝代、才华横溢的美丽女子,她便是民国才女林徽因。而关于她的传记——《林徽因传》,更是让我爱不释手。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官宦人家,16岁时,她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认识了诗人徐志摩,当时徐已结婚。面对徐的炙热追求,她理智地选择了退却。多年以后,她对自己的儿子说:"徐志摩爱的并不是真正的  相似文献   

3.
徐祥富是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羊介区小关乡人,他家三代没有一个人进过书房,在旧社会里受尽了剥削,生活很困苦。解放後得田翻身,经济好转,便进学校读书,她的爸爸常常对她说:“祥富,你虽是一个女孩子,但我希望你能好好读书,我们都是睁眼瞎子,不知吃了多少苦头,你好好读书,将来可以找一些清闲事情做做,免得吃苦,只要你能读好书,我就是卖田卖物也不惜。”徐祥富果真听了他父亲的教训,在学习上很认真,对人态度又好,校方的号召也积极响应,思想认识也逐渐提高。四年级的时候,她便光荣的入了团,在团的教育下,她进步更快,曾几次的获得校方奖状,同学们都认为她是一个榜样。她的父亲有病,家庭缺乏劳动力。她在假期里,能帮助家庭做事,力劳动中学会了不少生产技术,体格也  相似文献   

4.
林徽因是美女、才女,令人羡慕的知识女性,这些肤浅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围绕在她身边的三个男人: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建筑学家梁思成。自古才子配佳人,三大才子簇拥的林徽因会是何等佳人?读过刘炎生写的《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发现,林徽因乃是内圣外王一君子。林徽因出生于书宦之家,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可能是她优越于当时中国大多数女性的唯一优势。人生而平等,但机会却千差万别,林徽因的良好环境并没有使她成为才女,相反,尴尬的家庭身份留给她的是"永久的创伤"。林徽因的母亲是小作坊主的女儿,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第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不同于张爱玲的以文字立身,对林徽因来说,则是以身世个性传奇。她身世氛围,更多地折射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流逝的时光之水也冲洗不掉她的传世风华。反而更加迷人,令人追寻。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英文水平极佳。  相似文献   

6.
梁思成轶事     
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早年受父亲影响,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相似文献   

7.
林徽因散文作品不多 ,但个性鲜明 ,风格独具。她善于从细微处阐发幽思 ,浅谈中见深味 ,疏放中见灵机 ,豪放中见隽永。她的散文既有西方随笔的自由散漫 ,又有中国传统作文的严谨圆润。她擅长用诗的语言 ,并借用小说的叙述方法 ,巧用绘画、电影等技法 ,强化语言的张力 ,因此 ,她的散文简洁传神 ,内涵丰富。林徽因以其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和独具的灵性、悟性 ,在散文艺术天地中留下了深深的足痕  相似文献   

8.
林徽因散文作品不多,但个性鲜明,风格独具.她善于从细微处阐发幽思,浅谈中见深味,疏放中见灵机,豪放中见隽永.她的散文既有西方随笔的自由散漫,又有中国传统作文的严谨圆润.她擅长用诗的语言,并借用小说的叙述方法,巧用绘画、电影等技法,强化语言的张力,因此,她的散文简洁传神,内涵丰富.林徽因以其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和独具的灵性、悟性,在散文艺术天地中留下了深深的足痕.  相似文献   

9.
童年的芝芝     
张柏芝13岁离开香港到澳大利亚留学,从小就很独立。去外国读书、入娱乐圈都是她自己的决定。在墨尔本读书时她就曾瞒着家人出去做兼职。  相似文献   

10.
<正>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不同于张爱玲的以文字立身,对林徽因来说,则是以身世个性传奇。她身世氛围,更多地折射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流逝的时光之水也冲洗不掉她的传世风华,反而更加迷人,令人追寻。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英文水平极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似乎比萧红和张爱玲等  相似文献   

11.
<正>曾宝荪,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与屈原同一天生日。字平芳,别名浩如,基督教徒,教育家。4岁就随祖母读书,11岁随七叔及大姐离开家乡到上海进入学校读书,19岁去英国伦敦留学,是伦敦大学第一位拿到理科学士学位的中国女性。24岁她和堂弟曾约农学成并同巴路义女士(英国人,冯氏女校校长)回国,后一起创办了艺芳女子中学。曾宝荪特别感谢父亲对她一生的三次帮助:"第一是不许缠足……第二是不为我幼时订婚……第三是准我入基督教及出洋留学。"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被称为最优雅的第一夫人。有人说她的魅力来源于她的时尚,了解她的人知道,更在于她独特的气质、高雅的举止,而这一切,是缘于她把读书当成了自己最大的爱好。杰奎琳的父亲深切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因此,父亲从小便鼓励女儿杰奎琳多读书,读好书。他经常提醒女儿说:"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你将终身受益。"父亲经常从图书馆借书回来  相似文献   

13.
邱兴玉 《师道》2006,(6):58-59
有位伟人说过这样的话:“不幸的童年是一种你可以终生享用不尽的财富。”我的童年说不上幸与不幸,父母根本无法对六个儿女中的哪一个尽呵护之情,因此我只能承认自己小时候吃了一点苦。衷心感激那个年代,让我从小便能懂得生活的艰辛。可是,我自己的女儿蓉蓉,生于斯世,无论如何都该是幸福的,我还有一定的能力让她事事如愿。但是,作为教师的清醒,作为父亲的责任,我又不愿意让她过得太安逸。在娇惯与苛责之间,我宁愿选择后者。因此,从女儿学说话开始,我就决不再迁就她,她做错了什么或不听话我都要予以责罚。会走路后,一切事都让她自己干。她出门…  相似文献   

14.
姜炜 《文教资料》2010,(18):78-80
林徽因学贯中西,她深受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人文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婚姻观、儒家的生命本体观、诗画意境创作手法也渗入到林徽因的灵魂中。中西两方面的精神资源在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中相互碰撞并融合。本文旨在通过唯美的浪漫与超脱的性灵、含蓄的象征与诗画的意境、先锋的现代技巧与传统的叙事技巧、西方的现代思潮与东方的文人情怀这四个方面的对比阐述,对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中受到的中西精神资源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旧时代文人中流传着两句话 :文章是自己的好 ,老婆是别人的好。它确有很强的概括力———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 ;见异思迁 ,才子通病。梁思成修改这两句话 ,表达对爱妻林徽因的深怜和钦服 :文章是老婆的好 ,老婆是自己的好。他觉得世上再没有哪个女人胜过自己的妻子。林徽因呢 ,却以为有和梁思成同样可爱的男子。 1932年春天 ,林徽因对丈夫梁思成说 ,“我苦恼极了 ,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她说的另一个人是金岳霖。梁思成虽然非常痛苦 ,还是请林徽因自由选择 ;金岳霖则对林徽因说 ,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愿意退…  相似文献   

16.
误解     
我一直不喜欢父亲。刚进大学时,周围同学的父母邀约着要送自己的孩子入校读书,而我还在收拾行李时,父亲就义正词严地告诉我他不会送我去学校。  相似文献   

17.
《广西教育》2006,(7C):53-53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相似文献   

18.
母亲出身农家,出嫁来到的也是农家,一身泥土的芬芳散发着母亲勤劳的品质,她的心清澈如水,她的毅力凝重如山。我读书的时候,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当时生产队还没有解体,我们姐弟四人读书,靠的就是父母日夜艰辛的奔波劳碌。秋天的时候,小队分粮了,父亲挟着口袋上场院去,刚走到院里,队长就大声叫喊着说:“你回去吧,没有你的份。”父亲没有回话,默默地回到了家。母亲安慰说:“四个孩子能读书,学习好,这是咱家的福份,不给粮,咱也照样活下去,再等几年看看。”父亲点着一锅旱烟,望着这秋后凉凉明月,思度着走出困境的路。母亲则是凭这月光一夜没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诗人林徽因以她横溢的诗才 ,摆脱唯美派和格律派的束缚 ,极力追求自己诗歌创作的审美风格。她的诗作清新淡雅 ,玲珑透彻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剖取了一个无暇的透明”。从林徽因的诗行中 ,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诗人生命所承受的寂寞和清静。在进一步的意象分析中 ,我们又能发现诗人对轻盈意象的钟爱 ,在这些轻盈意象中 ,诗人用自己的创作方式解读着人生 ,品味着人生 ,最后又如同那些轻盈的意象一样 ,淡出了时空 ,淡出了生命、艺术的舞台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本文试图从林徽因诗歌中的轻盈意象入手 ,探讨林徽因轻盈型意象的审美风格 ,以及这种风格与她生命价值观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马大成 《留学生》2012,(10):34-35
1989年,17岁的马寅初在严父马棣生的安排下,随父亲好友上海瑞伦丝厂经理张绛声到上海中西书院读书,学习英语,以便发扬马树记家族生意。1904年,受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马寅初考入北洋大学矿冶专业,1907年,以优秀生受北洋大学官派赴美留学,从此开始了长达九年的留学生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