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徐湘荷老师《有多少人为了我还是为了钱?--兼谈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八课题目的不妥》(载《思想理论教育》行动版,2006年07·08合刊,第109~110页)一文,深受启发.也非常赞同徐老师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比如,徐老师提出的劳动者即使为了养家糊口而付出的劳动也是值得尊重的等.作为教材的编写者之一,我本人非常感谢徐老师对我们教材的关注和研究,但考虑再三,觉得有些问题还是需要与徐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2.
2000年第3期《小学教学研究》登出了徐福青老师的文章《第一种方法符合教材意图》。徐老师认为口算退位减的教学只能遵循教参要求,采用教材中的一般方法,而毫无必要节外生柱地进行其它方法的尝试。我读后.不太同意徐老师所提出的观点,特此质疑。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教研员,也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的主持人。说起这个课题的产生,缘于那次我和风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部主任徐然老师一起赴安徽郎溪参加教材辅导。徐老师曾是我们扬州市教科所所长,我是扬州宝应县的一个小语教研员,当然徐老师不会认识我,但我却知道大名鼎鼎的徐老师,对徐老师,  相似文献   

4.
拜读2004第1期惠文博老师所写的《(蓝树叶)浅见》一文时,我刚教学完《蓝树叶》。读罢此文,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顿感心神不安。我也是好钻研问题的人,是惠老师想法偏异,还是我钻研教材不够?思来想去,终于按耐不住,寄出此文,还真想广纳同行之见。  相似文献   

5.
我想徐向洋老师开办“行走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转变“差生”,可以看得出徐老师有着很高的教育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徐老师开办这样的学校是有点“胆大妄为了”。  相似文献   

6.
课堂逻辑如何设计与铺展,是我执教高中历史课以来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似乎有一些心得,却又总觉得还裹在壳里。拿到2012年第11期的《历史教学》,读到徐赐成老师的《好课要有好的逻辑——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一文,对我触动很大,下面我以岳麓版必修Ⅲ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课中孟子思想的教学为个案,也谈谈对课堂逻辑的一点浅见,还请徐老师和各位同行、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投稿风波     
<正>“丁零零——”清脆悦耳的上课铃声响起来了,徐老师抱着一摞校报,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笑眯眯地说:“校报刚到我手里,现在发给各位同学!”我最好的朋友李赛楠,曾经给校报投过稿。听徐老师说,她在样报上看到了李赛楠的文章。校报一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地毯式”搜寻李赛楠的佳作。咦,怎么没有呢?徐老师不是说在样报上看到了吗?我又找了一遍,还是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讲台上的徐老师似乎也愣住了。难道是徐老师看错了?还是编辑老师出版前又重新审核了,最后没有通过?  相似文献   

8.
我们工作室成员徐士龙老师准备选择《草船借箭》参加市优质课比赛。作为传统经典教材,特级教师王崧舟和董雷都曾经把这一课演绎得淋漓尽致。面对公开教学中的精品之作,仅有四年教龄的徐老师必须有新的突破。这对我们工作室和徐老师都是一个挑战。一、试教受挫徐老师准备以说评书的方  相似文献   

9.
认识现在的老师王口,姜堰市梁徐中学高级教师,参编《阅读大综合》、《长篇小说导读》等教材,所教学生中考语文成绩名列全市前茅。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学研究》1999年第9期刊登了张正良老师的文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性有待改革》。读了张老师的文章,我对其中的有些观点持不同看法,现与张老师做如下商榷。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下课时,初二(5)班班主任徐老师看到教他们班自然课的王老师出现在办公室门口,正朝着他走来,徐老师看看桌面玻璃垫下的班级课程表,刚刚那一节班上正好是自然课,不等王老师开口,徐老师心中已经明白了大半。“徐老师,你们班级的秩序让人无法领教,我实在上不下去了!”“对不起,我们班的秩序我也很头痛,说也说过他们了,结果还是老样子!”“下次上课,我打算上实验,希望你能在旁边管管纪律。”“可是,下次自然课,我自己也有别的班的课啊!”“随便你,要不然,你们班就不用做实验好了。”王老师说完转身就走。“王老师……”徐老师气得跌坐在椅子…  相似文献   

12.
徐老师的话:《成长中的故事》是“记录自己成长的故事”作文系列训练中的第4篇,它同前面3篇(《我的成长记录本《》我出生了》和《名字的故事》)组成一个单元。至此,这一单元暂告一个段落。下一阶段,将刊登“生活中的作文”系列训练设计的第二单元内容。当然,你也可以把它们继续收入你的成长记录本中。  相似文献   

13.
充分发挥“图画效应”──《我们爱老师》教学设计湖南李庄本课看图学词学句与原教材第3课《学校·老师·同学》比较,无论是编排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作了较大的改动。特别是图画设计与原教材相比,显得更生动、活泼,也更符合儿童特点。这样,也就更有利于发展图画在“...  相似文献   

14.
徐老师的话:本篇是“知我家乡,爱我家乡“单元作文训练的总结。设计这个作文活动,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打开思路,类似“知我家乡,爱我家乡”这样的内容,也可以进入作文教材。你可以把《向客人介绍上海》理解为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家乡。从这个角度讲,本设计的一些做法同样可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小宝 《学语文》2013,(6):25-26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是原高中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红楼梦专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课程改革后,被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上册。鉴于这篇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也出于我个人对这篇课文的喜爱,在高三总复习阶段,还是选用它作为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教学材料,为了便于学生研读,也为了让学生在初中阅读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并把思考、探究引向纵深,我印发了《红楼梦》第48回全文。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铺垫激趣(出示母子俩合影的照片)徐老师有个可爱的儿子名叫天天。那天天和徐老师是什么关系呢?天天是徐老师的儿子,反过来可以怎么说?(徐老师是天天的妈妈),那我和你们的关系又可以怎么说呀?是啊!人与人之间有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数学中同样也存在着这种关系。[设计意图:课前谈话一方面调动学生情绪,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何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含义,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操作实践理解意义你能把12个同…  相似文献   

17.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18.
看了徐斌老师《一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实录与反思,我深切地感觉到徐老师“追寻有效的数学课堂”的足步。  相似文献   

19.
李之春 《科学课》2010,(1):38-40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20.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徐斌的课,内容是苏教版第三册《确定位置》,整节课设计新颖,指导到位,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所有的听课教师。其中,他精心设计的课始,给我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与启发。现摘录如下:师:小朋友们认识我吗?生:不认识。师(板书):徐生:徐老师好!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到你们班上感到特别高兴,有没有哪位小朋友也姓徐呀?来,和我握握手(一个学生和他握手,其他的同学都很羡慕)。下面,就让老师来认识你们。老师发给你们两张纸,现在请每个小组往下传第一张纸,用水彩笔写上你的名字,我就能认识你了。第1小组有几个小朋友?(有的说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