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耿雄 《湖南教育》2005,(15):32-32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意思是说文章写好后不要怕修改,越改会越好。凡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改出来的。这个“改”,包括自己改和别人改,但主要是自己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初步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呢?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教师示范批改。这一方法是教师当众就某一篇作文进行公开批改,以示范例。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大家讨论并领会文章的优劣得失,再进行集体修改,使学生明白修改文章的目的、方向、内容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修改文…  相似文献   

2.
任何人写文章,都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于初学作文的学生来说,指导他们修改作文就尤其重要。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具体,语句不通顺,层次不清楚,即使教师花很大功夫去批改,其结果却往往是事倍功半。而且学生看到作文被改得全篇红杠杠,还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信心。教学实践证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不写文章,原本是件怪事。但不写文章的多了,也就见怪不怪,反而认为写文章的语文教师“只会写不会讲”或“不务正业”。 语文教师不写文章,首先是对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误解。一些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而不是培养作家,因此,语文教师只需要具备语文基础知识,会不会写文章没有关系。岂不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并非语文教学之目的。中小学生毕业后固然  相似文献   

4.
杨世秋 《广西教育》2007,(7B):40-40
学生怕写作文,这是困扰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学生为完成任务,为写文章而写文章,结果是一些干瘪矫情的文章充斥着学生的作文本、考试卷。曾听同行们感慨“作文不是教出来的。改作文是一项徒劳的工作……”学生则抱怨自己的生活过于单调,每天吃饭、睡觉、上学、放学,找不到有意义的生活素材,没东西可写。其实,我们的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发现而已。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学生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采撷生活浪花,从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干瘪矫情”的文章就会远离我们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改作文的潜力。应该说学生最有资格修改自己的文章。教师只要因材施教,扶一扶,引一引,他们就会“走”,不必越俎代庖。有的家长和学生认为“作文由教师修改是天经地义,学生自改将会降低水平”。对此,学校要做点解释教育工作。最好是让实践效果逐步打消他们的顾虑。我开始这样做时,先将一篇作文发下去,让学生传阅讨论,在这基础上师生动笔修改。共同修改几篇以后,我就做作文讲评,着重讲自改意义和注意事项(包括修改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重作文指导、轻作文修改的情况.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凡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改出来的.这个"改",包括自己改和别人改,主要是自己改.小学语文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呢? 一、引例开道,师生议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训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写作,而且要督促学生修改文稿,使学生受益终身."引例开道,师生议改"是体现写作、修改一体的一个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提到作文就发愁,觉得“没的可写”,这不光是学生的感受,其实教师也有这种感觉。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作文题,若是要自己以这个题目作一篇文章,大约他也会头疼,也会觉得“没的可写”。说来说去,文章不是凭空硬写出来的。这就好比游泳,教师本身从未下过水,只是在那里从理论上给学生大讲游泳技术、游泳要领,接着就逼学生下水, 学生能不喊难吗?最好的办法是教师自己先下水,游得很好,姿势也很漂亮,使学生产生了模仿欲,就会游得有兴趣, 最后也就会游得有技巧。  相似文献   

8.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文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 ,而事实上大部分却由教师在越俎代庖。学生写作文往往是“一气呵成” ,很少回头去看 ,即使是看也是走马观花 ,把改的任务交给了老师。这样 ,老师则成了批改作文的主体 ,而学生反倒成了“旁观者”。笔者认为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能只重视写 ,而更重要地是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应把学生由“旁观者”推向作文的主体地位 ,逐步实现从以教师的批改为主到以学生的自改和相互改为主的过渡。一、以名人范例引导学生重视作文修改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 ,无论古今中外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我国北…  相似文献   

9.
正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作文能力,也会修改文章。只要正确引导,调动起修改文章的兴趣,就可放手。作文批改的形式和做法很多,方式也很多:精批细改,全批全改,分批选改,只批不改,只改不批或只做符号等。其中全批全改,篇篇都见红,评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也可学生自改,教师提出批改的重点、要求和具体的办法,让学生自我检测,自我反馈,事后再进行检查、总结。学生的一切行动都在教师的掌控中进行,只要调动了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一××同志: 从你来信中,看到你对学生作文如何“精批细改”,还存在问题,因此感到苦恼。这封信,就和你谈谈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新问题了,我曾听到很多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记得我也和某些教师谈过我的意见。以我的理解;在学生写的文章中,有些道理讲错了,或者讲得不完备,这是要“批”的,批的时候,主要说明为什么错?怎样才完备?因为这样的错误,是思想认识问题,如果教师给学生大改而特改,那末就等于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代替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对学生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所谓“精”,我想,就是精细恰切的意思,譬如指出一个问题应当这样讲的,不要那样  相似文献   

11.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写的能力也可以说成为改的能力。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来造就。教师评改作文固然有帮助学生写好一篇篇文章的作用,可是归根结底是在教学生学会修改文章。如果说写前的种种指导重在“应当怎样写”,而评改就重在“不应当怎样写”;指导重在“怎样写好”,评改就重在“怎样改好”。修改文章是艰难的,培养修改能力自然也不容易。写作能力的诸因素,也都是修改能力的因素。写和改的心理与操作方式不同,二者都统一在写作规律规范上。学生写得好的地方,他们自己一般不会不明白,而他们发现自己的毛病却不容易。教师评改作文为的是长善救失,而救失是主要的,耐心、细致、不辞劳苦地全面修改,那么学生修改文章的良好心理、习惯就不难养成,修改操作也就不难学会了。  相似文献   

12.
学生写文章,一般说来要经由观察——思考——表达——修改等过程.无论观察、思考、表达、修改哪一个环节,都应是学生自己所进行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而不应由教师来代替.可是在写作教学中,多年来却存在着“学生写先生改”的状况,这是不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规律的.修改文章是写作过程中各种思维能力再运用  相似文献   

13.
袁盛财 《现代语文》2009,(7):147-148
一、背景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在低谷徘徊,质量也一直不尽如人意,其一直囿于自我封闭的框架中:命题——写作——批改——讲评。而且这一程序占四分之三以上都是在教师作用下完成的,如果不破除这个老的作文教学套路,就不能摆脱习作教学低效、习作评改无效的现状。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作文批改就是我们的教师在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教师批改量很大,而且教师阅历、思考角度等很多方面与学生差距很大,教师有时会以自己的经历代替学生的思想认识,达不到良好的批改效果。而且“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好不好老师也会改”这个思想在学生中也普遍存在。所以,就必须改变这~现状。新课程标准提倡师生双方要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大力倡导学生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样,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在作文评改中也应该尽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中领悟写作,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学生参与作文的批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相似文献   

14.
<正>一篇未经认真修改的文章,只能算作半成品;不会改,就不算成功;改好了,才算写好了。这个道理,看来并未被中学生普遍接受。一些初中生更因年幼无知,把"改"从"写"中割裂出来,以为改作文完全是老师们的事。自己只需"写",勿需在"改"上费功夫。其实,老师们也应告诉学生:我们通常讲的"写作文",已经把"改"包括其中了。其实"修改"始终贯穿在写作过程中。写出初稿后的增删、调整和润色;动笔前对腹稿的再三斟酌,对提纲的反复设计,以及落笔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作文互评互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些强调写文章修改的重要的说法,在不少写作专著中都常有引用。许多的文章大手笔在谈写作经验时,也念念不忘强调写作过程中修改的重要作用。何其芳同志在他的《读修改文章》一文的开头就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上述,都是旨在引起人们在写作活动过程中重视修改。既然修改对于写作是那么重要,写作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写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俗话说:“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一篇好的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目前,在我们教学中,还存在着重写轻改的问题,这可以说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改变形状,反客为主 在目前作文教学中,“学生管写,教师管改”。教师挑灯夜战,改了错字改病句,改正了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这话说得十分中肯,既肯定了教师的劳动,也指出了“改文”的途径。要想不“虚掷”改文的大量“功夫”,就应努力让学生“晓其故”。我和许多同行一样,批改作文,长期以来,没有找到一条好路。从材料到主题,从  相似文献   

18.
对于语文这一概念,人们的理解向来是不很一致的.即便是语文教师,他们也会根据自己所教学生所处的阶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将语文理解为语音和文字,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小学生们读准字音写对字形;初中语文教师将语文理解为说话(口头语言)和文章(书面语言),要求学生听别人说话或看别人的文章时能准确而迅速地捕捉住他们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自己说话或写文章时能顺畅而准确地传递出自己需要表达的信息;高中语文教师将语文理解为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和文采,要求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捕捉信息和输出信息,而且要能够赏析别人的语言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自己的语言既顺畅确切又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其实,写文章的功夫也在“文章之外”.古人说作文有可教的有不可教的.而我们在作文课上大概只能教可教的一部分.不可教的部分怎么办?一是依靠自由写作,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二是依靠我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环境,即为他们建构立体化的写作空间.语文老师都有体验,写文章最主要的不是“写”的过程,而是写之前的准备.比如很多老师往往要评职称了,才坐下来写论文.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要自己改”。变教师包办批改为指导学生自改,是作文教学中教学思想的根本转变。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发挥在传授写作知识的“讲”上,而应发挥在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获取写作知识,进行“写”和“改”的实践上。写作能力不仅包括“写”的能力,也包括“改”的能力。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能写而不会改,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写”是改的基础,“改”是写的提高和完善,只教写而不教改的作文教学不是完善的作文教学。因此,教师不仅要放手让学生自改作文,而且要教给修改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