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偶像”与编辑的文化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在对编辑的"文化偶像"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编辑素养、现实需要、人生理想、历史借鉴和文化发展五个方面论证了编辑树立"文化偶像"的必要性,并为编辑树立自己的"文化偶像"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平台的涌现使得受众话语有被听得见的可能,搭借流量热度,粉丝群体的诉求和意见逐渐被关注和采纳,粉丝的主体性与“偶像人设”开始交汇,但粉丝群体再中心化建构的“偶像人设”其合理性还有待商榷。新媒体视域下,资方在偶像人设的建构与运营过程中影响力依旧庞大,但粉丝对人设建构的主导性潜力却愈发不可忽视。本文将转变视角,立足于粉丝内核,从粉丝文化角度运用案例分析法来研究偶像建构与崩塌过程之中“人设”问题,试图概括这一过程中背后的粉丝特征的和深层粉丝文化社群逻辑。  相似文献   

3.
佘世红 《中国出版》2012,(18):43-45
消费社会是消费主义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消费主义文化是消费社会中的文化表现的主要形式。在微博语境下,消费主义文化生产主体更多元、生产的内容更多和传播的速度更快。更为重要的是,在微博语境下,消费主义文化的大量生产表现出一种悖论:一方面消解了传媒的公共性,另一方面却逆向刺激传媒的公共性,促使传媒公共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王红霞 《新闻前哨》2013,(10):97-99
玩微博早已成为一种时尚,而最近微博反腐呼声的高涨,更使“围脖”现象白热化。微博为何在中国如此盛行以至成为一种时尚?本文就此探讨微博时尚产生的原因、流行过程及群体心理,和微博作为一种时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为“微博”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透过对《美国偶像》节目的分析,思考和理解《美国偶像》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因素,探索《美国偶像》存在并且兴盛发展背后的大众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透过对《美国偶像》节目的分析,思考和理解《美国偶像》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因素,探索《美国偶像》存在并且兴盛发展背后的大众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7.
艾芳怡 《视听》2021,(3):17-19
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深刻揭露了人的异化问题.偶像产业在新媒体时代依托新平台、新结构和新权力关系进行自我升级的过程中,显露出了偶像艺人批量化标准化生产、审美商品多形态跨媒介营销、虚拟情感控制强化粉丝消费等工业化痕迹,并由此暴露了造星模式僵化、文化深度消解、人的单向度异化等问题.偶像产业的良性...  相似文献   

8.
粉丝们借助微博平台对明星偶像进行重塑,通过多媒介融合传播的技术手段对偶像及其作品进行阐释和包装.微博粉丝与明星间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关系相区别的“伪社会互动关系”,近距离狂欢取代了远距离膜拜.参照“盗猎者”理论,粉丝们掠夺并整合明星各类支离破碎的文本信息,并采用转译、拼贴、挪用等各种方式对其进行解读与重构,将粉丝的追星行为转化为一种偶像制造的生产行为.在微博粉丝文化传播中,文化交往的中心难以维持固定的关系,粉丝间的交往结构发生着不断的塌陷、转移和重建,从而构建出一种新型的社交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9.
文章立足于公共文化服务视阈,探究档案微博现状,为档案机构开展与优化档案微博服务提供参考意见。选择八个有代表性的档案微博账号作为样本,通过西瓜数据平台,对样本微博运营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当前档案微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优化策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档案机构可以从组织、观念、内容、认证四方面对档案微博服务进行优化,提高档案微博的档案服务能力与质量,进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罗文伯 《今传媒》2013,(2):108-109
微博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仍然方兴未艾,作为一种自媒体在舆论的大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微博这种新媒体的产生给社会网络分析带来了新的平台,国内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本文以社会网络分析为视角,对近年来学者对微博这种新媒体的研究分别以关系群体和微博应用功能为导向作出综述。以此为基础,探讨未来社会网络视角下微博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张帆 《今传媒》2012,(1):79-80
当下蔓延全球的消费文化日益扩大,对各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针对这一背景下新文人剧的运行模式和生产策略进行研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新文人剧的运行法则,即偶像生产与偶像消费。希望能够通过背景的分析对新文人剧做宏观的研究,为下一步的研究进行视角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9,(6):54-59
肇始于2004年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正式拉开我国草根明星选秀的帷幕,并彻底改变了我国电视娱乐文化的面貌。新媒体全面崛起的当下,养成系偶像正逐渐成为我国偶像生产模式的主流,并对我国娱乐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质变。本文立足于传播技术驱动下的养成系偶像生产,从"偶像—粉丝"的全新关系出发,探究在新媒体环境下养成系偶像粉丝社群的建构及其所产生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影响,试图概括总结出这一现象背后的偶像生产理念和深层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3.
张爱凤 《新闻大学》2012,(3):100-105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看,在中国,微博的崛起和发展是一个具有变革性的文化事件。在当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级政治理论已经过时,以文化身份、个体欲望、多元价值诉求为核心的文化政治既显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活跃在微博空间。微博重新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权力关系,那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被忽略、被压抑、被定义的弱势方依靠话语"释放"和"聚合"的力量,对权力关系的强势方发起了挑战。这种嵌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文化政治一方面释放了大众传播时代被抑制的大量平民话语,在某种时刻成为社会压力和矛盾的减压阀,另一方面也对宏观社会政治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社交媒介让粉丝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日韩的养成系偶像产业模式引进国内后,粉丝群体的行为更是产生了一定的颠覆,结果导向的“追星”转为过程导向的粉丝生产偶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养成关系下,青少年对榜样的认知发生了某种逆转。在资本的干预下,这种线上的生产活动已经融入粉丝圈层,呈现出对内和对外的不同表征,并衍生出许多影响业界健康发展的舆论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史科蕾 《出版广角》2016,(16):83-85
本文以文化微博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后者的梳理,提出了对文化微博的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文化微博的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17.
微博服务平台的出现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图书馆公共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本文从公共文化视阈下对图书馆微博平台建设进行分析和研究,力求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实践发展作出有益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虚拟社会不断浸入人们的娱乐消遣生活.本文深入探讨了虚拟偶像完美形象、与受众"零"距离等特点.Z世代出生于互联网时代,长期接触互联网媒介的他们天生具有有一定的孤独感,为了丰富精神世界Z世代有着对虚拟偶像崇拜.再加之资本推动以及主流文化收编.虚拟偶像不断走红.但在当今社会下存在的快速文化消费、虚拟形象崩...  相似文献   

19.
宋雷雨 《现代传播》2019,(12):26-29
互联网赋权下,虚拟偶像的粉丝由以往文化研究中的文本"盗猎者""游牧者"发生了更具正义性的生产者身份转向,成为更具复杂和暧昧性的文本生产者与消费者。基于此的粉丝参与式文化呈现出更加平民化、强生产者色彩与高生产能力、权力分层和权力反转、文本生产更易从边缘走向主流等特征,并促成了虚拟偶像粉丝的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社群巩固。  相似文献   

20.
李卓 《新闻通讯》2012,(11):14-16
微博自媒体的迅速崛起,对当下中国网络文化生态造成了极大冲击。微博力量有正负之分.不能对其一味鼓吹。通过考察微博的实际状况及其发展前景.可以发现微博这一媒介形式本身在文化层面存在诸多负面效应。微博固然极大拓宽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渠道,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提升了舆论的影响力.但同时它也可能使我们丧失温情、思考、理性与信仰,表面的众生喧哗之下其实是一种失语状态。要引导微博力量良性发展,首先必须全面地认识微博、正确地看待微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