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媒介设首席记者和编辑、首席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首席节目栏目制片人等岗位的现象颇为流行。我们将这种岗位设置制度统称为“岗位首席制”。然而,到目前为止,对首席制岗位的本质、条件适应性以及在媒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讨论却少有人涉及。本文力求从个体与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海 《视听界》2014,(4):50-53
新媒体时代,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张家港广电依靠三个转变实现县级广电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新闻民生化、节目本地化、报道思辨化,广电新闻宣传从“传声筒”向“连心桥”转变;志愿服务常态化、文化服务特色化、商业服务品牌化,广电职能部门从“管理员”向“服务员”转变;制播数字化、网络优质化、平台现代化,广电事业发展从“传统型”向“复合型”转变。  相似文献   

3.
法制节目,是以普及法律知识、分析案件前后的法律意义,为观众提供法律服务为宗旨的社教类节目,而明确“法是什么”应该是法制节目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法制节目的大前提是弄清楚“传播的是什么”,要追问法的本质。虽然对法的本质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学界公认“对法的本质的探讨,必须回归到人的本质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今荧屏上最为活跃的一种节目类型,故事类节目从“成长期”到“成熟期”较其他节目类型经历的时间更为短暂。特别是2008年以来,多家省级卫视将故事类节目作为重点扶植对象,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进一步促进了故事类节目的成熟发展,很多栏目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从“特色”到“品牌”的转变过程。时至今日,故事类节目怎样完成从形式上到内容上的强化和更新,维护受众对栏目的忠诚度,保持稳定而较高的收视率,使初步建立起来的品牌价值得到最大发挥,成为谋求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电视媒体影响力的本质是对受众的“吸引注意”、“引起认同的变化”过程。本文从电视播出机构的社会属性和受众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电视媒体影响力的发挥状态和作用的优劣,是直接影响电视媒体产业经济发展中最本质的问题。电视媒体产业经济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电视媒体节目对受众的“吸引注意”、“引起认同的变化”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影响力经济”。  相似文献   

6.
曾虹 《现代传播》2003,(6):125-126
随着主持人节目的日益成熟 ,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日趋完善 ,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现象。其中 ,主持人语言中的“留白”是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某一预期目的而运用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可以说 ,“留白”水平的高下 ,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节目主持人的素质。“留白”是绘画 (尤其是中国画 )、书法、摄影、雕塑等许多艺术门类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 ,播音主持工作又都是有声语言的空间艺术。艺术在本质上都是有着相通之处的。“留白”是处理作品中实与虚的一种技巧 ,它绝不是随心所欲的“开天窗” ,而是按…  相似文献   

7.
王静 《今传媒》2004,(4):20-21
陕西电视台5月8日全新开办的日播电视新闻评论栏目“今日点击”是一档秉承“现象、事实、本质”的新闻理念,以电视调查为手段,对发生在陕西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理性分析的深度评论性节目。  相似文献   

8.
娱乐节目超级女声是2005年突出的传媒现象。文章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传播渠道,受众的接受行为和传播效果三方面实证分析了这一现象,得出异同于超女是平民化节目的观点,认为超女的本质是一档富于青春、时尚的娱乐节目和造星节目。  相似文献   

9.
徐明 《视听界》2009,(4):86-88
从今年1月1日起,随着播出时段的调整,江苏城市频道的品牌节目《万家灯火》也在内容和题材上做出了较大改变。节目内容从以往涉及“文学历史、投资理财、婚姻家庭、公共关系、企业管理”等无所不包的选题范畴转变为以“健康养生”为主题。这一选材的变化直接带来的是节目收视的大幅提高和影响力、美誉度的日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视听界》1997,(5)
丹麦盖洛普公司总经理勒内·斯波加德撰文提出:在未来的多媒体时代,不仅电视节目、传播方式等会发生巨大变化,观众调研工作的重点也将会有很大转变:即从调查节目播出后的收视率转为播出前预测节目的收视率;从调查多少人在收看节目转为调查什么人在收看节目;从调查观众是否收看某一节目转为调查观众为什么要看某一节目;调查对象也将从“泛”观众群转为“狭”观众群。另外,对调研成果的运用也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沈洁敏 《报刊之友》2012,(11):130-131
摘要;广播热线节目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原因不在听众,而是节目出了问题。本文对广播热线节目“一头热一头冷”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广播热线节目的“三性”问题,即:“话题的真实性”、“听众的参与性”和“信息的实用性”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广播热线节目如何走出“一头热一头冷”的怪圈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闫征 《新闻世界》2012,(1):38-39
省级卫视之间为争夺收视率,存在相互模仿、“追风”的现象,带来了节目同质化、社会责任缺失、节目周期缩短等弊端,此现象是由于强大的外部压力、节目资源有限、定位不明确所导致的,省级卫视应进一步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具实践性的节目定位;加大创新投入,与网络结盟;建立绿色收视率评估系统来规避“追风”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应承载“文化传承”重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娟 《军事记者》2005,(11):42-43
中央电视台2005年8月1日的《焦点访谈》以“抵制低俗在行动”为主题,重点声讨了节目主持人低俗化倾向的现象,并最终强调要“加强主持人、播音员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业务素质,坚持正确的导向,把更多优秀、健康、向上的电视节目奉献给观众”。《焦点访谈》从多角度论及了主持人低俗化倾向的现象与负面影响,本试图从“化传承”的角度探讨节目主持人肩负的传承优秀民族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江航 《新闻战线》2022,(12):79-81
湖南广播电视台创新推出5G智慧电台,采用国内领先的语音合成技术,集成智能节目、广播精品节目、本地化特色节目等三方面的内容,从打造乡村振兴原创节目IP出发,构建现象级传播链,无缝链接全新数字技术“AI+5G”,“线上+线下”品牌化项目形成闭环运作流程,下沉县域市场,为媒体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真善美作为人类的基本价值原则,对我们一切文明建设都有指导意义。作为植根于人,以普法、监督执法和促进立法为宗旨的电视法制节目,亦应将真善美原则贯穿始终。笔者通过对近些年,尤其是1999年全年和2000年第一季度中央电视台的《社会经纬》、《新闻调查》和《今日说法》以及其他地方电视台的各类电视法制节目的观摩和研究,尝试对此问题做一探讨。 一、电视法制节目“真”的原则 “真”的基本含义是真实,而真实又可以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现象的真实,二是本质的真实。所谓“现象的真实”,是指事物表面的、个别的、形式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20多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主持人言语从“官话”、“套话”阶段进入到力求“实话”、生活化的阶段。但近年来,主持人的言语却又开始出现了“不像话“的现象,“褒义歧视”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17.
王万尧 《东南传播》2012,(9):188-190
针对电视荧屏上娱乐节目的低俗化与同质化现象,国家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简称“限娱令”),对各卫视台从2012年起在娱乐节目的播放时间、内容和数量上作了严格的规定。针对“限娱令”的生效,不少老牌娱乐节目纷纷做出调整。本文以山东卫视的《闯关》为代表,分析其在“限娱令”背景下,对节目的播出时间、节目形式与节目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以获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电视谈话节目中的伪沟通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素娣 《新闻记者》2002,(12):47-48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电视谈话节目在中国方兴未艾。据统计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 ,从严肃性的电视谈话节目到娱乐性的电视谈话节目已有179个。 ①面对遍地开花的电视谈话节目 ,一些传媒研究者敏锐地观察到其中存在的阻碍谈话节目进一步成熟发展的现象 :“在‘实话实说’中 ,存在很多嘉宾和观众不敢讲真话的现象。”“类似因重重顾虑而不敢讲真话的现象在‘实话实说’中还有很多。而这直接影响到沟通的真实性和有效性。”② “有的嘉宾言语呆板 ,甚至操一口难懂的方言 ,有的嘉宾在镜头前讲套话、打官腔 ,有的嘉宾夸夸其谈 ,这些都成为交流…  相似文献   

19.
姚岚秋 《中国广播》2013,(12):31-34
能否通过给予节目模式以版权保护用来解决节目模式“克隆”的争议,已成为广电行业关注的焦点。从法律属性来看,节目模式的本质是节目展开及制作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操作方法,属于“思想”的范畴,不能受到版权法的保护。要在实践中解决节目模式的争议,有三条途径可供选择:第一是注册商标,第二是保护好商业秘密,第三是在特定情况下,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或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来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0.
王武 《传媒》2014,(24)
正当前,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融合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一档节目往往要采用多种评论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加强节目的可听性,而且能够提高新闻评论的深广度,进一步提高节目传播效果。回顾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已经从最开始的单一播报形式转变为多重方式为一体的立体播报形式。本质上来讲,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新闻的灵魂,随着全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各媒体的竞争焦点也从内容转向了思想,这也催生了一大批评论类广播节目。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要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