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婷  姜晶晶 《新闻世界》2012,(6):144-145
年轻的“80后”开始在网上铺天盖地的集体怀旧,究竟有哪些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本文对“80后一际旧进行探讨,以期能够理清其怀旧的缘由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马明新 《新闻世界》2012,(8):278-280
“80后”一词开始用于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后来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涵盖了整个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后,如今悄然步入而立之年,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本文就媒体中“80后”怀旧现象做了简单介绍,并对此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这种怀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许可心  王彦丰 《今传媒》2020,29(3):80-82
"丧文化"是一种由新媒体平台承载传播,在当代"90后"青年中盛行的带有颓废、悲伤、绝望等情绪色彩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它反映出一种青年人所共有的精神特质。其广泛流行的背后既隐藏着一系列现实因素,又存在着多种心理诱因。如何理性审视"丧文化"的快速生长,探求社会飞速发展下青年人心态变化的根源,积极寻找"丧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结合点,以主流引支流,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时下,“80后怀旧”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章将通过研究80后的集体怀旧,分析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中“80后怀旧”的呈现方式,解魅“80后怀旧”现象的规律和特征.文章认为,80后的怀旧,是该主体进行的对童年记忆重塑和再造的想象,是80后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而“80后怀旧”现象,在80后童年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是媒体与新技术驱动、怀旧主体与消费主义商业营销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高静一 《新闻世界》2010,(12):103-104
“80后”这个词出现以后,媒体对它的关注从未间断过,那么“80后”的媒介形象是怎样的?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媒体的报道是否影响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闪婚、闪离、试婚、网婚、不婚……80后的婚姻,在专家眼里成了“易碎品”。80后站在历史的关口,承受着毁誉参半的评说。他们将婚恋引向一个新的方向,也逃脱不了时代印记的困惑与迷茫。  相似文献   

7.
杨曙 《出版科学》2011,(4):49-52
出版业在"80后"作家图书的商品化趋势比在传统精英作家出版中要明晰得多。传统精英作家图书出版往往以"高等教育""高等文化"等为标准定位,使学者习惯倾向围绕既存的"高等"观念的普遍性,而忽略了"80后"作家图书出版与众不同的个别性。"80后"作家图书的出版则可抛射出改变本身以精英面貌出现的精英作家图书作为"文艺场域"一部分的内在能动。"80后"作家图书的出版又具有很强的区分性和等级性。  相似文献   

8.
唐妍洁 《新闻世界》2013,(9):148-149
信息革命伴随着“80后”的成长,当“80后”遇到微博,一种叫做“微博控”的现象越演越烈。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简析“80后微博控”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赵晓炜 《新闻世界》2011,(1):179-180
李普曼曾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换句话说,如果某一群体多以否定的、负面的形象被呈现,那么长此以往受众的反应会直接...  相似文献   

10.
龚蕊 《新闻世界》2011,(2):138-139
"80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出生到成长都得到广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各种有关"80后"的报道也是络绎不绝,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报道不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本文通过对媒体关于"80后"一些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媒体对"80后"的形象是怎样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1.
王璐 《新闻世界》2011,(7):276-277
"80后"正从上世纪末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21世纪初的争议与褒贬,发展到今日的"80后"文化现象。从争议到批判到赞扬再到思索,期间各种媒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具有公信力和话语权的大众主流媒介,洞察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而我们对"80后"的媒介形象认知应将具体文化现象、话题和媒介形象再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徐珊 《新闻世界》2011,(3):153-154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此后这一代孩子被媒体各界称为"80后"。"80后"起初代表的是自私、无知、懒惰等负面形象;而经过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80后"成了有热情、有理想、有爱心的青年人的代名词;而近几年的"80后"们慢慢步入成家立...  相似文献   

13.
刘岩 《出版参考》2009,(8):11-11
作为一个话语事件的“80后”论争,其最值得玩味的地方,不在于新旧两代人或两种观念的冲突,而在于双方事实上一致认同的体制以自我生产的“反体制”镜像压抑和替代了反对本身。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媒体对80后大学生形象的建构,解读媒体所建立的80后迷思,并建议媒体对80后大学生进行报道时,可以依据一些准则检视自己是否带有偏见,避免损害80后,而读者在阅读时,也可以依循这样的批判意识思考性地解读报道。  相似文献   

15.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独立参选的“80后”都自认为平凡人,却比身边的人更相信“一人一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让我注意并思考“生于八十年代”这一代人,是前不久我看到了《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青年调查”。其中有两点,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  相似文献   

18.
19.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目前有83.1%的职工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其中半数为“80后”职工。据记者调查,随着“80后”一代逐渐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下班沉默症在“80后”职工中呈现蔓延态势。  相似文献   

20.
薛峰 《出版参考》2010,(10):12-13
进入2010年,1980年出生的“80后”冲进30岁。在这个时候,近六成年满30岁的“80后”悲哀地发现:自己“三十难立”——薪酬不高,工作不满,存款空空,无房无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