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建明 《新闻世界》2013,(8):136-137
芦山地震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在报道、救援、寻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历汶川、玉树地震等实战考验后,传统媒体在芦山地震中报道的表现也越来越理性、成熟。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灾难报道中融合渗透,取长补短,使得各自的报道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2.
梁坤 《青年记者》2014,(2):41-42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的媒体报道呈现出了反应速度快、报道时间长、信息公开透明的特征,成为各界评价媒体理念进步的重要标志。时隔5年,2013年芦山地震发生,伴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报道又有了新变化。两次地震报道的概况1.反应速度迅速准确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发挥快捷反应能力,是对媒体综合实力的考验。①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  相似文献   

3.
李文 《新闻实践》2013,(9):54-55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截至4月24日,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在经历了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后,尤其是在借鉴了2011年日本媒体对日本东海岸9.0级强烈地震的报道之后,国内媒体在芦山地震中的灾难报道究竟取得了哪些进步,又存在哪些不足?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过去的五年,从汶川、玉树再到芦山,中国发生了三次大地震。有前两次地震报道的教训与经验,媒体与记者在报道芦山地震时,表现得更加专业与从容。但与此同时,某些媒体与记者的某些表现还是引发了不少的批评与争议。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有利于进一步认识灾难报道,提高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5.
2013年的"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全国媒体开始跟进报道,形成了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的一次灾难报道高峰.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从2008年至2013年,中国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和积累报道经验,形成报道规范,完善报道理念,有了值得我们更进一步观察和总结的地方. 灾难报道,既无先兆又无脉络,却是公众知情权、媒体报道能力、社会责任、政府信息公开等内容在媒体层面上的一次集中体现,也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媒体成熟度的表现.在芦山地震后,我国媒体展现了在专业性、人性化和公益讨论等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郜筱玥 《新闻世界》2013,(10):287-288
本文选取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一周《华西都市报》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文本,采取内容分析法,并结合对两次地震稿件报道内容、来源、新闻配图情况的量化统计进行分析得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报道到芦山地震灾后报道,无论是宏观上对整个报道的策划还是细节上该报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报道责任意识与挖掘自媒体能量上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7.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任何媒体来说都是一个巨大考验。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报社旗下的中国军网第一时间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报道.从4月20日至30日.共发布抗震救灾稿件7861篇.其中自采文字稿1046篇、图片676组(幅)、视频63条,推出“芦山大救援”大型网络专题、“子弟兵驰援芦山”视频专题、“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图片专题和“地震灾后防病防疫工作”知识性专题.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彰显了军队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京城广播媒体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广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优势.此次报道的成功揭示了广播是突发事件报道中最实用的应急媒体,政府和广播媒体应当建立良好的应急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相比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我国的新闻媒体及其新闻记者对芦山地震的报道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在抗震救灾的报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救灾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支持。此外,新闻媒体对于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更加专业化,更加成熟,在采访与报道中更加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怀。然而,在本次芦山地震中的信息暴露出依然存在虚假新闻、不尊重采访对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4,(6)
自5·12汶川地震灾害以来,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进行大时段新闻节目直播报道,已经成为国内电视媒体的一种"惯例"。而要做好此类报道,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支持,这一工作对地方电视台更为重要。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作为5·12汶川地震与4·20芦山地震大时段新闻直播报道的亲历者,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及感受,本文即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些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报道伦理: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基本得到落实。与汶川地震相比,芦山地震中的媒体强化了尊重生命的意识,以人为本的理念基本得到落实。媒体整体上比较克制,至少没有出现聚焦死者的镜头,也减少了对遇难者惨烈状况的呈现。对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的采访,注重情绪的抚慰,为抓拍痛苦的镜头而诱导提问的情形较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播》2013,(9):4-6
经历了四川芦山7.0级的强烈地震之后,7月2日,我国传媒、应急管理方面多名顶级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在北京召开了“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出应急广播的声音——‘芦山心急电台’的试验意义”的研讨会,探讨了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媒体在救灾及灾后蓖建中发挥的作用?研讨会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震后联合网川、雅安、芦山等地厅广播电视机构启动“同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  相似文献   

13.
4月20日四川芦山地区发生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后媒介尤其是网络上一致的高关注度相比,芦山地震在网上引起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媒体账号进行灾情设置对青少年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无明显优于名人微博的影响;青少年个人账户的传播与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呈现明显的偏差状态.运用社会建构理论对微博的消息传播进行框架分析,并对青少年的网络议程设置提出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资源为我们的内容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食材";也给传统媒体内容传播带来巨大冲击:其一,信息发布不再是媒体的专利;其二,媒体原创、深度的内容产品在海量的数据中很容易被淹没;其三,以社交媒体为主要载体的民间舆论场日益壮大,对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发挥舆论引导的主流引导作用提出严峻挑战。以芦山地震报道为例,在灾难发生后很短时间内,灾区信息就在以微博、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上铺天盖地。4月20日当天,新浪热门微博排行榜上榜信息全部是关于芦山地震的。  相似文献   

15.
搞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是主流媒体树立权威、提升公信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过去"抢新闻"的理念,由争抢核心信息源转化为争抢信息传播渠道.最大程度地运用多种渠道,实现全媒体传播,吸引最大限度的关注度,已经比第一时间报道更能掌握舆论话语权.主流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比以往更加重视传播渠道和技术手段.以央视新闻中心报道芦山7.0级地震为例,电视屏幕、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同步呈现,卫星传输、网络传输、3G传输技术同时运用.  相似文献   

16.
梁泽方 《新闻世界》2013,(12):145-146
四川卫视的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形式多样,内容全面。本文通过对四川卫视"4·20雅安芦山地震"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评价,探讨其在自然灾害报道上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7.
从芦山地震后的微博信息构成来看,微博用户自觉地扮演起了不同的角色,正是这些角色的相互配合,完成了信息传播从无序向有序的发展过程,也实现了与地震有关的社会行动的发起。地震后微博的表现让我们看到自组织这样一种机制在社会化媒体中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让我们对社会化媒体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能力有了更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8.
每发生一次灾难,社会公众就会对媒体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否闻声而动、快速反应成为衡量媒体社会责任、专业水准的重要指标.通过芦山地震后的报道经历,指出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线记者如何迅速而安全地奔赴现场并开展报道;新闻工作者肩负社会利益和媒体利益的双重身份,如何做到既恪守传递真相的积极责任,又承担起不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伤害的消极责任.  相似文献   

19.
傅强 《军事记者》2013,(6):39-39
4月21日,芦山地震的第二天,我赶赴地震灾区采访。5天里,我采访了芦山、宝兴、龙门、双石等多个地震重灾区。回到北京后,我梳理着那些灾区的场景、细节和我笔下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思索着主流媒体记者应当遵循的价值理念——对社会责任的坚守和对"正能量"的传扬。  相似文献   

20.
田文生 《青年记者》2017,(25):58-59
毫无疑问,灾难具备极高的新闻价值,近年来,汶川地震等灾情严重的灾难都成为受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新闻.做好灾难报道,是新闻媒体的本职工作,在灾难报道中“来之能战”并“战之能胜”,是媒体记者的重要基本功和职业使命. 10多年来,在开县井喷、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重大灾难发生后,我均在24小时内进入最核心现场进行报道.现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就灾难报道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