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任陇婵 《声屏世界》2012,(12):29-30
2012年暑期,在"限娱令"持续发酵的大背景下,浙江卫视推出的"大型励志类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以下简称"好声音")异军突起,开播后连创收视新高,还受到了广电总局表彰。"好声音"仿佛一键激活,全国卫视晚间一下子崛起了十多档音乐选秀节目,如广西台的《一生所爱·大地飞歌》、东方台的《声动亚洲》、深圳台的《The Sing-Off清唱团》、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广告传播,已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大制作带来的内容为王时代。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余音绕梁,当时的好声音取得的不仅是收视上的成功,更是关注度上的成功,然而,与2012年好声音刚出现的不同情况在于关注度的再次分散。进入2014年以后,大制作模式的迅速复制,又导致多个大制作节目同台竞技——这些节目虽然取得了收视上相对的成功,但是关注度却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分散。另一方面,大制作意味着大成本,这个模式可以延  相似文献   

3.
【摘要】从2005年《超级女声》对《美国偶像》的模仿到2010年《中国达人秀》对《英国达人秀》的成功引进,我国的电视业经历了从最初简单的模仿到买进版权和版权方一起深入研究模式等阶段。2012年夏天《中国好声音》的红火,更是让各大卫视看到了版权引进的优势,纷纷加入欧美节目版权的引进大军。据了解,全国排名前十的卫视超过半数引进了版权模式节目或有意引进版权模式节目。  相似文献   

4.
柳林岚 《声屏世界》2012,(12):30-32
2012年国庆前夜,随着"淡定哥"梁博凭借一曲摇滚风格的《我爱你中国》在终极大战中以大比分优势荣获年度"中国好声音"的桂冠,陪伴中国观众走过一个夏天的《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热烈而成功地落幕。这一横空出世的节目从开播就引发了电视和网络互动的热潮:节目首期播出一炮而红,屡屡刷新收视纪录。节目还获得了商家的青睐,一条15秒的插播广告售价高达50万元。  相似文献   

5.
许继锋 《新闻实践》2013,(12):35-38
核心阅读:第二季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仍用自己无可争辩的数据告诉我们,她依然是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足以傲视群雄的最优秀电视节目。在各种大家习以为常的数据背后,是《中国好声音》节目品牌运营策略不为人知的成功密码。数据表明,好声音的品牌优势已然确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超越自我,如何从"优秀"走向"经典"。《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大势可谓"一骑绝尘"。在气温几乎达到"烧烤模式"的2013年夏季,节目影响力也快速达到沸点。  相似文献   

6.
早在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被广电总局推选为彰显人文精神、锐意创新进取的新节目,到如今《中国好声音》已经走过了三季,并且正在准备第四季的播出。《中国好声音》成功播出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类似模仿节目,但是依然没有其他节目可以取代,因此本文以《好声音》节目的实践为蓝本,深入剖析了在后娱乐时代真人秀节目的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7.
覃晴  谭天 《新闻与写作》2012,(10):36-39
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再次掀起了电视选秀的收视热潮,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脉络,对《中国好声音》节目模式进行解构和剖析,希望找到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升级换代的密诀。  相似文献   

8.
《声屏世界》2015,(3):88
近年来,真人秀已成为观众们最热爱的主流节目。2012年浙江卫视引进荷兰节目《the voice》版权打造《中国好声音》,定位为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不拼偶像拼实力,带给观众高品质的音乐享受,打开了选秀类节目的新局面。在《中国好声音》成功效应和制播分离的带动下,各大卫视在综艺节目版  相似文献   

9.
《中国好声音》的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大成本、大制作的"大片时代"已经到来。原版节目的引进、精良的制作、创新的本土化资本运作与产业链开发是节目成功的关键。但文化产业的风险值得警惕,中国电视台应量力而行。在引进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学习节目模式,还学习节目创意与营销策略有助于我们快速成为节目版权的出口方。  相似文献   

10.
王小雨 《新闻前哨》2013,(12):39-40,46
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了《中国好声音》,在营造了较强的大众娱乐氛围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效应,并由此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其"源白海外,表达中国"的理念,让节目没有"水土不服",更让中国观众欣然接受,也表现了媒体在追求娱乐性和市场化的同时,注重提升节目质量,避免低俗的探索。一、《中国好声音》等真人秀节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电视领域,已经过去的2012年毫无疑问是属于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一个《中国好声音》红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节目的点点滴滴也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近几年开始回暖于电视屏幕,它们真的要"复活"了吗?回溯历史,几经波折。但就近十年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而言,有复活就意味着一定有着曾经  相似文献   

12.
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一战成名,引来无数关注。2013年,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首播收视率1.06,份额6.07%,在同时段节目中排名全国第一。二者在收视数据上可谓旗鼓相当。《中国好声音》推出时被称为"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  相似文献   

13.
祝洁 《新闻世界》2013,(4):70-71
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中国好声音》,此后节目收视率一路小跑“破4”,广告收入成倍增长。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好声音》取得成功的原因,以期给曾一度低迷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市场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夏天,以浙江卫视第一季《中国好声音》热播为标志,中国电视季播制模式开始为人们所关注。紧随其后的是,湖南卫视于2013年1月18日,也就是中国人传统的新春佳节到来之前,推出了《我是歌手》第一季节目。2013年夏,万众期待中,《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如约而至,并掀起了新的暑期收视热潮。当人们还在对《中国好声音》结局的讨论余声未了时,突然发现一群明星与儿女在湖南卫视上演第一季《爸爸去哪儿》真人秀,亲子教育的话题由此"窜红"。  相似文献   

15.
正从《中国好声音》模式引进到向海外输出《我不是明星》节目模式,浙江卫视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作为一种电视节目形态和文化产品的结合体,节目模式的成长成为电视产业升级之路的新趋势、新亮点。浙江卫视自"中国蓝"品牌诞生以来,引进多个国外综艺节目模式,其中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2012  相似文献   

16.
电视选秀节目在中国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超级女生》,《快乐男生》等都将这一节目形态引入高潮,可随之而来的大量复制和节目炒点的庸俗化使得电视选秀节目也难熬七年之痒,但2012年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无疑是电视选秀节目史上的一次扭转点,这一成功是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分析的,本文便从受众的心理角度去分析《中国好声音》是如何成功的。本文借鉴大众传播心理学与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受者的心理,并总结出传者所采取的传播策略,以《中国好声音》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从传播心理学层面对《中国好声音》进行分析与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对于所有电视选秀节目来说,它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为每一档节目的性质和定义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其受者的心理原型与情节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亚珍 《今传媒》2013,(11):70-72
近年来自海外的模式化节目在中国电视上大行其道,一批模式化节目获得受众关注和追捧,推出模式化节目作为电视机构的内容竞争策略受到全行业重视。模式化节目在中国最成功的案例当属《中国好声音》。2012年《中国好声音》播出后获得可观的收视,同时获得受众的追捧和主管部门的好评,成为年度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本文围绕“模式化节目”,对模式化电视内容生产在中国的历程进行回顾梳理,探讨“节目模式”对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经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12《中国好声音》已经落幕了,2013《中国好声音》正在卷土重来,在大家期待第二季"好声音",期待更多草根歌手出现的时候,让我们再度回顾2012年的"好声音",从各方面剖析节目的内容,使其立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虽然这档节目的结果有争议且不是那么完美,但是在电视节目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一档娱乐真人秀节目能以如此的热度覆盖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引发了社会"好声音"现象大讨论,都是值得业者思考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与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团队共同打造的大型励志类专业音乐评论节目,原版引进自荷兰著名的电视节目——《荷兰好声音》。自2012年7月13日节目开播至今,已经播出三季,屡屡创下综艺节目收视率新高。节目成功的背后,与制作团队独到的眼光与准确的节目定位、高度专业化分工操作的内容制作过程、微博化宣传取得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制播分离"模式的成功采用密切相关。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节目还赢在了其对版权的尊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好声音》自开播以来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震撼了电视荧屏,带来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本文从节目性质、节目模式、制作团队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探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