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其中"养心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阅读《孟子译注》后,从《公孙丑章句上》《离娄章句下》和《尽心章句下》这些章节的文字中对孟子的"养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将三篇结合来看,阐释何为"养心"?养何"心"?如何"养心"?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学习孟子的思想,进而将其带入现代生活,宣扬人性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2.
《孟子》中"窃负而逃"体现出来的孟子重情思想,有其时代背景的原因和人的本性之情的原因。它所体现出来的孟子重情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家人的血缘亲情;二是对社会的理性之情。而如何将对亲人与对社会的感情达到一种平衡,不仅古人需要进行探讨,处于当代社会的我们亦需要对此深思。  相似文献   

3.
《荀子》之于《诗经》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呈现了从孔子、孟子到汉儒的继往开来:通过对孔子"删诗"和论《诗》的回归,对孟子说《诗》方法的承继,对《诗经》中思想政治教化价值的定向选择,借以达到其以《诗》"证礼""隆礼"的目的 。  相似文献   

4.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学者对《孟子》的成书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其一,该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其二,该书由孟子自著;其三,该书由弟子追述而成。孟子的仁政主张、性善论和教育观,表现出孟子率直的个性和重教思想,这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亚圣"孟子是我们中华民族尊崇的先师,他师承孔伋,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著有《孟子》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等著述,孟子形成一套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教育理论。重新梳理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以加强大学内涵建设,改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有益于当今大学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6.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心学大家,关于其心学思想的渊源,有来自二程说,亦有来自禅宗说,但陆九渊自认"读《孟子》而自得之"。研判陆九渊生平及思想,其"自得"说是成立的,一是因为陆九渊生活的时期,孟子"升格"运动已经基本完成,孟子的地位显著上升,社会尊孟风气浓厚;二是陆九渊家学渊源深厚,且自己善于独立思考,读《孟》研《孟》而思有所得;三是孟子心性思想初步构建了心学基本框架,为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陆九渊不仅继承、发展了孟子心性思想,而且又兼取程颢和佛教禅宗关于心性的论述,从而又大大超越了孟子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思想体系。之后的王阳明则进一步完善了心学体系,而与程朱理学并行,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七百余年。  相似文献   

7.
《孟子》心理和谐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书包含的心理和谐思想丰富深刻。其对浩然之气的追求,对于今人培养和谐心理颇有借鉴价值。浩然之气是一种"心气",根基是义和道,养成要靠平时不断的日积月累和内心修养;浩然之气还表现为不怨天,不尤人,要有自信之豪气,做"志士"、"勇士"和"大丈夫",要对人生逆境想得开,并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发掘快乐的资源。《孟子》内心和谐的思想具体表现为贤乐统一观、"志"、"气"统一观和仁、义、理、智的统一观;其人际心理和谐的思想表现在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主张尊老爱幼、善于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并揭示了实现人际和谐的途径等方面。《孟子》倡导的从实际出发,不唯书,执中而灵活以及处理好"为"与"不为"、"进"与"退"、"急"与"缓"之关系等,对于今人做到人事心理和谐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在中国早已萌芽,《尚书》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语道出国家安宁、政局稳定的根本,即在于"民"。到了战国时期,被誉为儒家"亚圣"的孟子,则将这种民本思想推向了更为成熟系统的高度。以民为本,首先就要尊重人民。孟子对于人民的定位之高,恐怕是史无前例。他明确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是将历来拥有无上权威的君主放到了  相似文献   

9.
<正>导语战国诸子,好辩、善辩是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孟子在中国文学史、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气"这一概念,并把"养气"和"知言"结合起来,形成了孟文刚柔相济而又析义极精的论辩艺术,充分表现了《孟子》散文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除《孟子》外,古代精彩的论辩文不胜枚举。综观这类文章,  相似文献   

10.
"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孟子》一书中,他提倡的爱民保民的"仁政"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仁政爱民思想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战国时代以荀子对孟子思想的批判发其端,经历两汉、魏晋至隋唐,到宋元,《孟子》学在各代得到了不同的对待。这从各代书目著录及其社会状况可以窥见一斑。随着《孟子》学的发展,各代对《孟子》思想也在不断改造。一部《孟子》学史,从学术思想的角度进行考察,就是一部《孟子》诠释史,其发展与儒学的兴衰同步。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新兴士阶层崛起,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面对无道的社会现状,立志弘道的士阶层产生了仕与隐的矛盾,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最为典型。本文以《论语》和《孟子》中有关"士"的论述为依据,详细阐释了孔孟儒学中的仕隐观。  相似文献   

13.
张载是北宋“尊孟派”的领军人物,是孟子升格运动的功臣。作为理学奠基人,张载大力表彰孟子其人其书及其学,认为孟子是孔子之后独承先圣道统的正宗嫡传,《孟子》其书深得儒家真传,将《孟子》之书提升至经的地位。借助对《孟子》的注解,张载对孟子的道统观、心性论、治道论等思想进行了阐发,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系列重要的理学范畴、命题和理论,促进了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和经典形式的重建。《孟子》学是张载思想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一书中引用、论说《诗经》多达38处,主要目的在于借以充当立论依据。孟子在对《诗经》的论说中,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说《诗》观点,但是,受其引《诗》功利性目的的影响,孟子对所引诗句的具体阐释带有脱离文本而迁就应用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孟子说《诗》理论和用《诗》实践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8,(2):29-36
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常常成为魏晋南北朝佛学典籍吸收的内容。典籍的编著者认为孟子善性与佛教善心相通,佛等同于孟子说的"先觉",其仁政包含了佛教的不杀生。宗炳对孟子是先贬后褒,《牟子理惑论》吸收了孟子距杨墨、夷夏之辨以及权变思想。魏晋南北朝佛学典籍对孟子思想的吸收,既显示了整个时期孟子学的共同特点,也显示了其独特处。  相似文献   

16.
长久以来众多学者对孟子和《孟子》及其注疏等研究方面倾注了很大的精力,由此便有了源远流长、蔚为大观的孟学,形成了对《孟子》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形成了对《孟子》研究的相关体系,本文从《孟子》不同的注疏版本背后可以看出当时孟学思想发展的演变过程,孟学的发展彰显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相似文献   

17.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把《诗》视为承载王道政教的政治教科书,这也是汉《诗》经学特点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而这一特点,又以《韩诗外传》表现最为突出。不过追根溯源却会发现,汉代诗学的这一经学特点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甚至可以说,孟子的"迹熄《诗》亡"观,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汉诗解经释旨的诗学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正>一、性格坚毅的大丈夫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了解其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孟子辗转千万里,不辞颠沛之苦,就是为了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一书中很好的保留了他的言行。想要让诸侯接受自己的治国思想,就不可避免地要和王侯贵族进行交往。孟子在当时的战国是处于"士农工商"的"士"这一层,凭他个人的实力是不  相似文献   

19.
就《韩诗外传》的学术渊源而言,孟子是荀子之外的一个重要源头。韩婴坚持孟子天子有不召之臣和诸侯不能友贤德之人的思想。在孟子圣贤观的基础上,他把仁道和仁者各分为四等。韩婴明确肯定人天生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继承孟子"反求诸己""求其放心""尽心"等内修路径,但他又把实现人之善性的根本工夫归结为明王圣主后天的教化。韩婴对孟子的民本思想、关税思想以及井田说表示认同,并重新描绘了孟子理想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20.
孟子以论辩著称,其逻辑细致缜密,其思想悠远深邃,其语言气势磅礴,其旨归耐人寻味。通观《孟子》全书,精彩的词汇,机智的辩论大部分建立在以《诗经》、《尚书》为论据的基础之上。作为两部经典,在孟子所处的那个时代,辐射到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孟子》中所引用的《诗经》、《尚书》角度,剖析孟子对《诗经》、《尚书》的解读观,以此来展现孟子对古代文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