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俊 《山东教育》2007,(3):29-29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全文以“借”为主线,层层设置悬念,情节扣人心弦。课文通过叙事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三个主要人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气量狭小的周瑜,诚实守信的鲁肃。文章通过简洁明快的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并展开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疏漏。教师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教学才能有所长进。为此,教后小记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3.
《草船借箭》是第十二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是一篇逻辑严谨、条理明晰,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历史故事。为了使长文变短、厚文变薄,显现历史故事教学特点,教学本文拟采用“整体感知——部分深入——整体深化”教学方法.以解题为切入口,进而理清全文线索,理解人物品质,分清前因后果,掌握文章中心。  相似文献   

4.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刻画了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相似文献   

5.
作为高年级的重点讲读课文,《匆匆》篇幅短小,构思独特。虽然只有600多字,却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和反问等修辞手法。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增加了小学生阅读的难度,还使教学重难点不好把握,教学方法难以确定,常常是费时费力,收效不大。怎样才能多快好省地教好这篇课文呢?  相似文献   

6.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7.
8.
9.
马汝恩 《云南教育》2002,(10):36-37
《草船借箭》记叙了东汉末年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施巧计,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的故事。课文围绕这一中心,按事件发展的顺序记叙。教学时,在引导学生了解事件背景和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可抓住关键词语,分段精读,按“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认真分析事件的起因以及推动事件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让学生知道事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草船借箭》的起因来讲,从表面上看,是“军中缺箭”,如果仅停留于此,则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既然军中需要箭,为什么诸葛亮不去造箭,却要冒…  相似文献   

10.
张蕾 《江西教育》2004,(20):30-31
教材概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三年级语文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围绕“美丽”“诱人”,按春夏秋冬顺序来写,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热爱之情。文章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是进行单元训练重点“用词准确”的一篇典型文章。  相似文献   

11.
12.
工作二十多年,曾多次为学生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草船借箭》一课,也多次聆听别的老师上这一课,我们大都进行过这么一段“开场质疑问难”——上课伊始,老师指着刚刚板书的课题问学生:“同学们,面对‘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似乎是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疑难问题”接连不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詹天佑》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突出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教例二则     
《曼谷的小象》是人教版五年制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体会写景、写小象与写人的关系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写景与写人的关系。由于小学生受思维水平和阅读经验的限制,向来对此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创设了以下的情境。  相似文献   

15.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传统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课文把“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作为故事发生的原因。其实《草船借箭》的故事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教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相似文献   

17.
陈举良 《广西教育》2007,(6A):17-17
听一节好课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回味无穷。《三克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作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8.
19.
一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义务教育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诗时针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让学生展开讨论:“绿”好在哪?可讨论的结果却不令人满意,就连老师的结论也不外乎是些生动呀、形象呀等空洞概念。“绿”确为精警之作。相传王安石数易始成,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字,终不如意,最后才选用了“绿”。那么“绿”究竟好哪呢?首先,运用“绿”体现了动态效果。“到”、“过”、“入”、“满”等字只从风的流动着想,抽象而缺乏生动,为了突出个性,作者进行了思维移位,以形容性词语“绿”代替普通动词,从…  相似文献   

20.
《三克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课通过三克镭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伟大品格。本课所在第四单元的训练项目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可以深化对课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但要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必须先“读进去”,“读进去”是“想开去”的基础。在教学《三克镭》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进去”,还要引导学生“想开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