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想象推动如潮如涌的澎湃诗情。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谈到艺术想象时写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形象地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过程、状态和作用。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相似文献   

2.
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将直接服务于培养人的创造力。这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两大任务之一。《文心雕龙.神思》这样形容“神思”:“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人的联想、想象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同时,又指出:“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相似文献   

3.
和唐诗有别,宋诗在艺术旨趣和风格上主要向思理、显露、精细方面发展。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谈艺录》),指出了“思”、“思理”为宋诗的主要特点。由于时代精神的变迁和诗歌艺术自身的发展,宋代诗人不再像唐代诗人那样洋溢着民族自豪感,而是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人情物理,作诗力求精妙;宋诗之美在于富有哲理,辞工意新。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及《春日》便是体现宋诗“理”之美感和特征的佳作。现看《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仅就入编新教材中的几首“愁思遗恨”词 ,谈谈联想和想像在虚实相济法中的运用问题。联想和想像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情形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就是说 ,作家在创作时 ,要借助漫无边际的想像。当他静静地构思时 ,他可以想到千年以前的事情 ;他的容颜悄悄变化时 ,他已经看到了万里之外的物象 ;当他吟哦歌咏时 ,他已经听到了悦耳动听珠圆玉润般的声音 ;当…  相似文献   

5.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消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每当我读到刘勰的这段话,总要频频点头,赞不绝口,因为这正是我心头长期意会到,却又言传不出的话。 纵则千载,横则万里,珠玉似的声音,风云般的气色,均可同时出现在作者的心头笔端,这正是作家依靠想象虚构,对某些内容加以集中和升华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有这么一段话:“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虽然指的是古典诗词里写景状物的虚构,但推演出去,以之解释小说艺术中的虚构艺术,同样说得通。虚构不是绝对自由的,“必从自然法则”,否则便不可信。这“自然法则”,在小说艺术里  相似文献   

7.
贾岛是晚唐诗坛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诗风瘦硬劲峭而兼备奸穷平淡之风,后世学者皆以此为定论。然而贾诗特点不止此,其诗尚备精约之风格,无论是“推敲”还是“苦吟”;是思理的构建还是景物的摹写,均是精约之美的外显。  相似文献   

8.
林天宋 《现代语文》2007,(3):103-104
何为联想和想象?想象就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而联想是由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即由此及彼,并反映出了物问的内在联系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两的共同点是由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的心理过程,不同点是:联想是从有到有,想象是从无到有;联想重在“联”,想象重在“象”,是“想”的结果。刘勰在《心雕龙·神思》中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联想和想象在学创作中的作用。同样,在阅读和鉴赏学作品时,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参与。[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说过:“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从年过古稀的老人到幼儿园里的孩子,都可以欣赏音乐。也可以学会从事音乐活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  相似文献   

10.
宋诗的思理     
宋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思理的阐发。诗的思理,是诗的哲理和感情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体,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审美经验的体会,是从自然界物理现象和人类社会所包蕴的生活内容中去提炼概括,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诗之思理所具有的这一特殊的思想性,其作用在于:引人思索,给人智慧,启迪人们去对自然、人生、宇宙世界作出更深入、更准确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李静 《小学语文》2008,(9):54-55
以诗而论,唐有唐音,宋有宋调,两代诗风各具其貌。钱钟书先生于此论述颇为精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气骨思理见胜。”(《谈艺录·诗分唐宋》)缪钺先生也有着相似的见解:“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诗词散论》)以代表作家而论,唐有李白、杜甫,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写诗作赋如此,我们研究数学试题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这句话也可以作为研究数学试题的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13.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文学创作时说“思理之妙,神与物游”,认为人的思想十分微妙,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接触,便产生了精神活动。文学正是这种精神活动形诸文字的产物。语文教师用于传道授业的课文,其中许多都是文学作品。语文教学同文学创作一样,是一个充满创造性与想象力的过程。语文教学,尤其是其中的文学教育,正是一个体味思理之妙、遨游神物之间的艺术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李艳 《湖南教育》2006,(6):30-31
艺术是神圣的,也是美好的。为了踏上艺术之路,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开始了他们的“艺术生涯”:背负着画夹,也背负着家长们殷切的期望,行走在炎炎夏日里;本应充满快乐的童年,他们却在狭小的琴房里度过;在假日里,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大自然的美景,而孩子们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如果说,在春寒料峭的夜晚,数百上千名参加艺术专业考试的学生及家长为“艺考”报名排队占位的情景让我们久久无言的话,那么,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去挤那么几所“艺术名校”以圆孩子的艺术之梦而节衣缩食甚至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则让我们无比心酸…… 艺术,带给无数学子美好的憧憬,也给家长、老师以无限的希望,然而,艺术之路,到底要如何去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这段论述说明,作家在创作时思维活动异常活跃,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任意驰骋。作为“再创造”的文学鉴赏活动,同样需要鉴赏者拥有作家创作时的联想能力,来主动地感受、认识、补充、丰富文学形象。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比较自觉地注意到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具体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接近联想。所谓“接近”,指的是有的作品写作的时间相近,有的作品描写的地点相近…  相似文献   

16.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者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人朦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 ?亦从众耳。既…  相似文献   

17.
王新丽 《教育探索》2004,(10):73-73
想像,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产生一种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国古代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意思是说,作家写作时的构思过程就是一种艺术想像活动。没有想像,就没有作品,更没有传世佳作。 阅读欣赏文艺作品也需要想像,因此想像也便自然成为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条件。 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言,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像也是极其重要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四个区域:感觉区、储存区、判断区和想像区。前三区分别起着接受、整理和评价外来信息的作用,想像区则把新旧信息用特殊方式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东西。可见,想像区具有把知  相似文献   

18.
“语贵显浅”是李渔对文学语言的主张,也是其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底色。但在艺术实践中,李渔作为文学大家,对小说文本重案头阅读的特质是熟谙其中三昧的。故李渔的小说创作,也非常重视“文人之笔”,因此其小说语言形成了浅易见俗、俗不脱雅、语重机趣的鲜明风格,显示了李渔对小说语言“于浅处见才”的艺术追求和独有的匠心,也展现了李渔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19.
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20.
老仇印象     
袁莉 《师道》2005,(3):48-48
老仇,于2003年9月加入四年级办公室,虚龄三十有八。如日中天之龄,称其为“老仇”原因有三:其一,在我们四年级办公室里,他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职位最高;其二,他饱读诗书,阅历丰富,思想敏锐深刻,学问水平最高;再加之他在我们办公室里最为年长,对我们事事关心,如长兄.故尊称“老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