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国际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课程建设不够科学、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有关高校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深校企合作与拓展境外高校合作办学平台,以增强高校培养国际型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是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从事国际商务工作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商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实践教学通过政府—高校—企业间的协同互动,构建课堂内外协同、校企协同、国内外协同三位一体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商务实践中,以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课堂内外实践教学协同模式,促进实践与理论并重;校企协同模式,校企协同创建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成立跨境电商中心;国内外协同模式,开拓学生的国际商务视野,丰富其跨文化交流阅历,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东莞各镇街50家企业的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状况调查结果的分析,在结合当前学校对高职商务英语校企合作探索创新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由校企共同制订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双师"队伍,依托企业,建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基地,共同构建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在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中,采取以"共同核心需求"为契合点的"1+N"校企合作新模式,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对接区域经济现代涉外服务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好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其他专业和其他学院的校企合作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1计划"协同创新要求,提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并探讨其实现机制:对于动力机制,各协同体知识特色是协同体组建动力。对于选择机制,认为协同体选择应该是先验的,应该组建"大学里的企业"和"企业里的大学"。对于风险机制,认为协同各方有义务开辟专门的校企人才培养领域、并建立完善的风险共担机制。对于管理机制,认为需要建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组织,充分放开校企各方知识交流的通道,重新界定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建立具备持续供给能力的人才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国内地方高校土木类专业在BIM技术人才培养中现存的问题,积极探索了校企协同培养土木类专业BIM技术人才的方式方法。对BIM技术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中培养计划制订、教学内容、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环节以及校企协同的保障机制进行了客观、系统的论述。本研究成果在建立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构建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借鉴,也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开展高质量的校企协同育人积累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与国际特色,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符合市场需求、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研究概述了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立德树人的内涵,分析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困境,并从构建多维协同的立德树人育人模式、专业课教师价值引领、企业导师以身为范、依托实践共同体、创新评价机制等方面,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7,(3):128-130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经济的快速前进,商务英语人才必将供不应求。这种商务英语人才结构性缺余状况将会阻止我省经济发展,不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由于河北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于京津地区处于"低谷地带",我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政府部门推进京津冀教育的"协同与创新",把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纳入省"十三五"规划予以前瞻性及通盘性考虑,京津冀政府、学校以及企业在基于共识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范畴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体制改革,深度协同合作,共赢互利,释放区域教育活力。二是改革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借鉴已有的先进经验,建设优秀的商务英语师资队伍,整合相关院系力量,建立商务英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才培养与输出基地的高校,如何创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对接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是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互联网+”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应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需要从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搭建等全方位、多元化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是促进和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索了商务英语专业校企深度合作实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希望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模式等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文 《滁州学院学报》2009,11(3):100-102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高职界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形成指导性的范式。本文根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多维探索,提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应确立高职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必须、够用"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多元教学模式、建设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强化实践、实训教学、实行校企合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双师型"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全方位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从国内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背景和现状出发,探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思路、方向和意义,为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标准改变的新形势,需要进一步探究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新理念与新方法。通过明晰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困境,对学校与企业优势与角色进行深刻解析,探究融合式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创新和平台搭建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对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为背景,论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点,以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现"1+1嵌入式"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和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216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查与结果分析。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应面向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并依据行业要求,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实施"双师"培养、坚持校企合作,以此形成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促进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校企协同育人需建立"政府主导、四方合作"的理事会和运行机制,"三三联动"的合作育人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约束保障和沟通协调机制,落实教师育人责任等育人机制。建立"递进式"企业学院人才培养班级体系。建立"一院一案"课程体系、"生产与教学共担"的联合团队、校企互补的实习基地、校外工匠精神实践基地、实践教学6S职业标准化育成体系等企业学院"嵌入"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7.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商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应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观,突出职业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第二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现代技术辅助教学,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形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18.
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人才培养和促进就业的相关规划,面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需求,分析了人才结构和校企联合培养现状,针对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构建适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求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学科教学实训全过程中融入集成电路领军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文化等关键要素,探索建设"企业引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校企协同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国教育已全面深入与国际接轨。改革"双能"国际型人才培养方式,创新转型期高校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通过辨析中国高校国际型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借鉴日本高校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中国应立足全球化视野,明确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强化校企协同合作,完善配套评价体制层次性、体系性的国际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行业企业参与,是高校成功培养符合行业及社会要求的工程人才的关键。如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一直是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重点及难点。基于校企合作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选取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系统总结了该校在推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效果,探讨了校企协同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示范基地、改革效果评价等的有效方式,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同类高校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