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个句式,借自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 许多年前,听见(也可能是看见)他说:我喜欢相声,但不喜欢说相声的人。 那时我还很年轻,也写着东西:对于写作的沉迷让我忽略了它的暗影。  相似文献   

2.
我相信你     
正第一节课上课铃刚响,班长就急匆匆地跑到办公室向我报告:汪洋跑出了教室,不知去向。汪洋是班里最让我头疼的学生,他经常不遵守纪律,与同学闹矛盾。前一天,我还因为他乱花钱而找他谈话,谁知我说得口干舌燥,这孩子却一声不吭。我想与他的家长交流,好不容易找汪洋要来家长的手机号码,拨打后才发现是空号。其他老师告诉我,汪洋不喜欢与人交流,长期封闭自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这个句式,借自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许多年前,听见(也可能是看见)他说:我喜欢相声,但不喜欢说相声的人。那时我还很年轻,也写着东西:对于写作的沉迷让我忽略了它的暗影。那句貌似矛盾的表白,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耳朵。只是,特别佩服一个老年人赤子般的坦率。  相似文献   

4.
王若谷 《学子》2003,(6):35-35
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儿子回忆其父亲生前所说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往虽然侯耀华和侯耀文都很有文艺细胞,不过侯耀华却透露,他父亲最反对两兄弟进入文艺界,倒不是害怕成为街头艺人饱受辛酸,而是希望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最有用的人,尤其是反对侯耀文说相声。侯耀华这样说:“当时他一听说我们想搞文艺就反对,耀文说相声他最反对,后来是没办法才由他去了,但从来没有表扬过耀文的相声,演出他也不看。有次耀文的演出请他去看看,他说,有什么好看的,才说几  相似文献   

5.
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相声晚会上,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模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说相声。有几个演员模仿得维妙维肖,主持人问观众:“像不像马三立?”台下观众异口同声地答道:“像!”可当真正的马三立表演完后,主持人问观众像不像马三立,观众却说:“不太像!”为什么马三立反而不像“马三立”呢?马三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的特征。他那略带沙哑  相似文献   

6.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在相声语言中,灵活运用隐喻更是成为致笑的关键。近年来,相声演员郭德纲带领"德云社"将传统相声的发展推向了高潮,他的相声语言不同于传统相声语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他的相声语言进行研究,也是对新时代相声语言的研究。本论文以郭德纲的相声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隐喻在相声语言中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春去夏来     
2006年的春天真是热闹。胡戈因把“无极”演变成了“馒头”引起了凯歌的怒火,险些为自己招来“惨案”;赵豆豆也为春晚小品的包袱之争频频在媒体上“说事儿”;相声新贵“非著名演员”郭德纲演出时“砸挂”惹恼了发小儿汪洋,闹到要对簿公堂,就在官司悬而未决的时候,汪洋又办起了“相声大会”,准备用真功夫和郭德纲一决高下。这边厢热热闹闹,你方唱罢我登场,那边厢有巨星悄悄地陨落了。张中行、王选两位大师级人物以非凡的成就为人生画上圆满的句点。没有轰轰烈烈地谢幕,只是微笑着离开。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是有定位的,旁人无须多言,生活没有统一…  相似文献   

8.
京津两地著名曲艺演员大聚会。台上表演相声的演员引来观众的阵阵笑声。台下有个年轻人不知那逗哏的相声演员是谁,便向旁边一位老人打听。老人说:“他那么有名,你都不知道?我给你说个谜语,你猜猜。他叫‘弟兄十二他为七,推倒四六二十一’。”年轻人想了想,笑着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9.
<正>想不到2019年第一个最新热词,就饱含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夜之间"盘他"火了。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个梗,"盘他"是德云社相声演员孟鹤堂的一句标志性口头禅。他的相声搭档周九良的父亲家里有一条实木雕刻的龙,爪子鳞片锋利如刀,但因为是新做的,很粗糙。"干干巴巴、麻麻癞癞的,一点都不圆润,盘它!"他给这条龙盘完了以后,原来的实木雕刻变成了红木的。整句话的笑点在  相似文献   

10.
乐坛妙手俞伯牙善鼓琴,他弹起琴来,或哀怨凄绝,如诉如泣;或汪洋奔放,一泻千里。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乐坛高手天资并不聪颖。他虽师于名家成连,但却三年不见长进。对这样一个“立志求学又三年不成”  相似文献   

11.
孩子们大多喜欢相声,在他(她)们欣赏相声时,都是那么专心致志、开心异常。这是因为孩子们纯真、爱笑,而相声最大的魅力,就是引人发笑。儿童相声,有别于成人相声,是专供孩子们欣赏并由孩子自己表演的相声。其内容必须为孩子们所理解并接受。因此,儿童相声应  相似文献   

12.
郑旺  刘俊波 《大学生》2015,(6):36-37
在四川这个人杰地灵但相声不流行的地方,出了个相声社团很有名,四川大学笑笑相声社。2009年,几个热爱相声的理工男凑到一起成立社团,坚持学习相声、交流相声,同时用精心准备的相声演出给川大校园带来更多欢乐。社团发展到今天,会员人数已有500余人,举办“告别江安”“不白来”“毕业大专场”等大型相声专场达46场,演出相声段子上百段,其中原创相声《川大之最》《社团奇遇》《童年》《yesterday once more》等近30段,累计学生观众超过4万人次。“和你一起,收割快乐”,笑笑相声社以这个理念,希望将笑声传递给更多人。  相似文献   

13.
<正>他从小痴迷相声,八岁开始学艺,"说学逗唱"样样拿手。可是没想到,生不逢时,正当他学有所成准备大展拳脚之时,相声忽然跌入低谷。有人提醒他,相声已经完了,观众都看小品去了,趁着现在还年轻,你赶紧改行吧。说的也是,男怕入错行,可他偏不信。他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相声明星,走在大街上被人堵着要签名。为了寻梦,他两次进京,均无功而返,可是仍不死心。第三次,他怀揣着仅有的几千块钱,又漂在了北京。没过多久,钱  相似文献   

14.
郭德刚火了。他没有为自己的相声表演做过大规模的公关宣传,也没有开发以相声或笑声为卖点的相关产品。他只是在北京天桥的一个茶馆里说了十年相声——是什么力量,让郭氏拥有众多铁杆“钢丝”?  相似文献   

15.
侯宝林     
(1917年生,相声演员)  相声是有声的漫画,漫画是无声的相声。(引自《侯宝林的幽默》)方成:从几件事可知,侯宝林被公认为“大师”,是名副其实的:他创作和整理的相声段子,可以说很难改动他一字一句;虽然连小学一年级的学历也无,却出版过几部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他有个闲章号称:“一户侯”,只有幽默大家才想得出侯宝林  相似文献   

16.
所谓反调,是指与主旋律不一样的声音。就像相声里讲的那样:你说是向东,他偏说是往西;你说是上天,他却说是入地。  相似文献   

17.
李建信 《考试周刊》2011,(85):37-37
首先说明的是,本人是相声粉丝,喜欢相声也说相声,但没有做过科,也没有叩门拜过师,在相声这门艺术上更没有什么建树。  相似文献   

18.
邹敏 《上海教育》2023,(15):69-70
<正>说到“包袱”,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相声。相声之所以会使人发笑,许多时候是通过“包袱”这一艺术手段达到的。“包袱”是相声的术语,指的是经过细密组织、铺垫,达到的喜剧效果。“包袱”是相声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达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一段相声,不论是什么题材、体裁,或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整个作品都是以不同类型的大大小小的“包袱”来贯穿的。所以,人们常说“包袱”是相声的“命根子”。而我们的作文教学何尝不可以有“包袱”意识呢?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就尝试着来了个跨界教学,虽然不完美,但处处有惊喜。  相似文献   

19.
我的忘年交之中,年龄最小的就是我的儿子汪洋。这孩子有很多优点,但通过我的分析筛选发现,他也有一个严重的缺点,那就是缺乏自信。这已经成为制约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最大障碍。比如小学四年级的他在生人面前不爱说话或者声音特小;又比如他和小伙伴们玩时总是旁观,不能参与其中,课堂上也不愿举手发言回答问题等。当然也有其他的畏手缩脚和不开通不大方。忌疾讳医不行。通过老师与父母的共同帮助,仅半年时间,儿子进步还真不小。怎么做的呢?拜师,第一件。在一个老师和我都愿相约的学期初,我去拜访了汪洋的老师,跟老师请教和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相声与教学     
一日,在访谈节目中看到一个相声演员谈自身的表演体会,我感受颇多。 他说:“相声演员要做一个好的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