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每到高考前夕,各种形式的猜题、押题就会浮出水面,并借助当今发达的传媒迅速流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尤以猜作文题为甚,因为比起大分值作文来,猜中其他几分的小题,只是“小猜”见“大猜”,如侥幸猜中作文题,那真是一“猜”天下闻名。  相似文献   

2.
3.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8S):i001-i001
今年高考结束后,人们对高考试题谈论最多的当属作文题,不仅广大的考生、家长及中学语文老师关心这个话题,而且有不少大学教授和作家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6月下旬,本刊邀请到武汉地区的三位作家和教授,请他们针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发表高见,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晓明教授,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映泉先生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樊星教授、下面是他们三人关于今年高考作文的笔谈。  相似文献   

4.
5.
第一,题目开放程度高,能够激发考生进行多元思考,我们知道.题目的开放性往往体现在材料与观点两个方面。与“一枝一叶一世界”之类的题目已经提示了观点、只须考生在材料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不同,上海题提示了材料的范畴,而让考生在“怎样的影响”上摆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7.
2005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命题可以说是异彩纷呈。话题作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命题作、材料作亦争奇斗艳。与以往相比,今年全国和各省市作题的主旋律都非常明确,就是非常强调思维的辩证品质,要求能闪现出人生的智慧,更加强调学生自己对人生的内在反思,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这里,笔试着对各省市的一些较有个性的作加以点评。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2003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基本上完成了向新教材的平稳过渡,而2004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则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9.
背景之一,高考作文出现新景象。1.作文取材出现相同的价值导向。综观2004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明显有这样几个特点:(1)导向对生活的关注。这几乎是今年作文题的共同特点。如全国卷(二)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取材聊天室的帖子,天津卷要求考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材与非材”,  相似文献   

10.
贾新华 《新作文》2004,(10):47-48
限制是试题构架的根本元素模态,也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切入点,没有限制形不成问题。不利用限制也无法迅捷地处理问题,因此,面对试题,关键的任务是要正确全面地分析限制的生成机理以及存在态势,重要的步骤是要耐心细致地梳理限制的显性和隐性层面,对于作来说。这就是审题的两重境界。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学语文》2004,(11):102-103
人之一生,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15.
王淦生 《山东教育》2003,(32):53-53
在所有有关高考的话题中,高考作文题一向是“出语率”颇高的一个谈点。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历来倡导“文以载道”的国度,这每年一篇的“国字号”作文背后透露出的往往正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咱们“缺啥补啥”的传统秘方去反推,试图通过高考作文来提醒公众注意的,每每正是我们社会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缺失。在假冒伪劣横行天下,欺诈行为肆行无忌的时候,让考生去呼唤“诚信”;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日子,让考生去作“心灵的选择”,实可谓用心良苦。偏偏大人们为之犯难的东西要交给一群整日封闭于高门深院、跋涉于书山学…  相似文献   

16.
赵道夫 《新作文》2004,(9):46-48
今年的高考(江苏卷)作题。虽仍是话题作,但给人以新颖大气、清爽实在的印象,是一道好山好水好题。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04年全国高考1卷作文题:以“相信自己与听从他人的意见”为话题写篇文章。对于这个题目,每个考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写法。但有没有几种操作性较强、容易借鉴的写法呢?笔者结合阅卷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几种写法,这几种写法既可以应对2004年的高考作文,也几乎可以用来对付所有的话题作文,因此被笔者命名为万能写法。  相似文献   

20.
一、最具人气的题目--上海卷 这是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一个话题.写好此文的关键是能抓住其中的一类文化现象或这类中的某个人加以阐述,可以谈谈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小说对你成长的影响,可以谈谈琼瑶、三毛作品给你成长的启迪,也可以谈谈高晓松、老狼的校园民谣对你成长路上心灵的撞击.总之,这是一个很有人气、很值得深挖,亦具有良好导向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