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当代小说开始了新的叙事革命——对传统叙事语言进行颠覆和消解。通过对余华和格非的作品文本进行解读,可以将先锋小说作家改变叙事模式的尝试概括为三大方面:将叙事的时间和感觉开放化;消解语言能指和所指的界限,实现l临界叙述;在文本中设置空缺和重复,对“存在”提出本源性的怀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出现了先锋小说,并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带来了小说阅读的新体验,但是也受到了极大的质疑,这正是中国文学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存在与发展同样有其艺术价值,文章旨在探讨先锋小说通过叙事表达"真实"以及对人性探讨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这一点在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派"文学上有突出表现。其中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对中国"先锋派"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马原、残雪、格非、苏童、孙甘露等先锋派作家继承发扬了博尔赫斯的写作技巧风格,有意识地移植西方文学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博尔赫斯对中国先锋派作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文化象征三方面。承认博尔赫斯等西方文学大家的影响并非否定成绩,中国先锋派作家是立足于本土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根植于中国的具体情境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先锋作品包罗了丰富的声音,其中值得关注的声音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小说人物直接发出的对白声、由叙述者描述的喊叫声以及因为暴力行为而产生的"暴力之声"。这三种声音在余华的先锋小说中分别起到了解构人物形象、重造时空和修饰语言的作用,推动了余华的先锋小说冲破叙事成规,因此对声音的摹写是余华在小说中运用先锋叙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先锋文学诞生于改革开放伊始,先锋文学以其新的叙事视点和叙事话语方式,展示出独特的叙事情境和叙事结构,证明新的叙事方式的可行性并预示文学叙事发展新的可能性.它的介入为中国文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试从叙事学出发,诠释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变化,并与传统小说特征相比较,阐述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作家的流变与影响,以此说明中国小说走向叙事革命、走向个人化经验叙述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在进行“非人化”叙事时,人物的主体性非常明显地体现出客体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层面的“非人化”叙事使人物另类化;二是文学虚构层面的“非人化”叙事将人物文本化;三是本体论层面的“非人化”叙事把人物宿命化。这是先锋作家对人的主体意识所做的哲理性思考,对当代文学的创作观念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戏仿"是中国先锋作家"反话语"叙事革命的一种重要叙述策略。在先锋作家的"纯"文学想象中,戏仿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实验,更是一种话语形式和审美范型。然而,当这样的实验被重复并成为新的叙事准则时,戏仿便可能转而被"经典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说,在叙事对象、叙事模式和叙事观念等各个层面都表现出了其特有的先锋性。这些先锋性是在两方后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为反叛80年代前期文学叙事中的精英意识而产生的。但这种反叛并不彻底,透过对精英意识的表层反叛,看到的却是对精英意识的深层皈依。  相似文献   

10.
刘恪是在先锋小说热潮冷却之后,坚守先锋阵地的作家。他的先锋小说被称为"先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对其先锋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刘恪的先锋小说的欲望叙事是通过对前文本的戏拟消解了道德救赎的神圣。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 5 3年 ,传记文学的发展历经五个阶段 ,即建国初步繁荣的 17年、“文革”停滞的 10年、新时期复苏与振兴的 13年、后新时期崛起与嬗变的 11年以及新世纪新走向的 2年 ,终以多元开放的创作态势构成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融汇到汪洋恣肆的世界传记大潮之中。  相似文献   

12.
新诗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一起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近百年的历程中,新诗一直以敏锐的感觉,探索的精神,担当文学的先锋队,其他文学门类都直接或间接受益于新诗。当下的新诗虽然表面波澜不惊,但执着的诗人们仍在寂寞中探索,新诗并没有衰落,依然行走在文学队伍的前列。  相似文献   

13.
地域文化诸因素通过不同途径渗透到作品中,影响创作者的创作心态、接受者的审美心态,进而带来地域文学此地特有、彼地所无的特色。贵州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贵州山地文化、世俗文化、通道文化以及边缘文化特征的分析,深入探讨贵州地域文化对民性的濡染,成为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重要的沟通中介。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问题相对于三十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学 (1918- 194 9) ,研究者把 194 9年中国大陆解放后的文学称为“当代文学”,而当代文学五十余年的历史又被分为三个时期 ,即“十七年时期”(194 9- 196 6 )、“十年动乱时期”(196 6 -1976 )和新时期 (1977- 2 0 0 0 )。新时期文学指 1976年十月粉碎“四人帮”后这二十余年的文学。因时间较长 ,研究者对新时期文学也在试图分期以利于研究。我认为 ,新时期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拨乱反正期 (1977- 1984 )。平反昭雪、拨乱反正、主潮明显。如经历了怀念老一代、伤痕、反思、改革文学等…  相似文献   

15.
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进行分期的历史命名,究竟是采用"年代",还是"时期",实际上取决于文学运动与社会发展的多重关系.从区域文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运动在其阶段性发展中,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文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后新时期文学"这样的历史命名.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前沿学科--时期划分法,历来各家学派说法不一,有把"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归入现代文学之说,有只把新世纪文学作为当代文学之说.其实文学的发展和演进是不能断层和切割的,何况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它又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依据此,当代文学60年的时期划分应为:建国以来的文学、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在经过反本质主义的解构之后,也应该有所建构,不应像反本质主义者那样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应进行开放而多元的本质个性化建构,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并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8.
从游仙的形态与指向两个方面,对先唐文学中游仙主题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认为"仙"代表着不死的信仰,包括灵魂不死与肉体不死的双重含义;而"游"则代表了求仙的努力和成仙的境界,它存在神游与形游两种状态,指向仙境、人间、甚至冥界.先唐文学游仙主题的表现模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1959年开始,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已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学术建构的历史进行回顾,总结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成就,这对于该学科今后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其教学模式亦需要不断探索创新。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转变思路,树立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本的现代、科学的教学理念,注重开放性和学术性的结合,积极探索多元有效的学生自主式学习教学,如自主型小组主题发言,双向互动式问题教学,多元化阅读教学,学科研究方法教学,多媒体手段教学等,并建立与自主式学习教学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课程评价方式,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推进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