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彭诗言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9):232-232,292
在全球动漫产业格局态势和竞争背景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我国国产动漫要走出低谷,实现高质量、多精品和持久稳定的发展,产业化是唯一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与我国零售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零售业现状,竞争态势及发展战略选择进行分析研究,百货商店长期是我国零售业的主力业态,WTO入关后其面临的冲击最大,本文分析了我国零售市场的经营格局的变化,对大型的百货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设,重点讨论了百货商店建构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塑造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各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数据表明,专利活动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分析了1990—2007年我国海外专利的总体格局和发展态势,重点研究了我国在欧洲专利活动特点,结合欧洲专利制度对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欧洲的专利申请策略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兴旺 《现代情报》2017,37(11):171-177
概述了专利竞争态势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将专利竞争态势分为全局性态势和竞争者态势两大类型,分别从总体发展趋势、区域竞争态势、技术竞争态势、竞争者构成等全局性态势分析方面,竞争者技术特点、竞争者地区分布、竞争者竞争实力和地位、竞争者关联性等竞争者态势分析方面,梳理和介绍了专利竞争态势分析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并对分析方法进行了简要评价,对我国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为了总结经验,启发创新,将竞争情报研究引向深入。以CSSCI收录的论文为来源,综合利用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我国竞争情报学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主题。结果表明:研究态势在时间、作者合作网络、核心机构和载文期刊等4个维度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构特征与分布格局;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竞争情报系统、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技术竞争情报、反竞争情报、产业竞争情报、人际网络以及图书馆与竞争情报服务等7大领域。  相似文献   

6.
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大数据产业技术竞争态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 Soopat 和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平台,利用专利分析方法从我国本土和全球布局两个视角对我国大数据产业技术竞争态势进行全面扫描。主要从年度申请量、生命周期、国家或地区分布、申请人、专利分类号(IPC)、专利地图、专利引证等角度对我国大数据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技术竞争区域、技术竞争主体和技术竞争领域等4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数据产业技术竞争环境基本形成“内热外冷”的整体格局:大数据技术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技术竞争区域主要以国内为主、高校与企业共同引领技术竞争主体、技术竞争领域保持与全球同步。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石墨烯应用于LED照明领域申请的相关专利信息,分析了该领域的技术创新态势、竞争格局、竞争布局,为LED照明技术创新的发展,为行业竞争者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球汽车市场的发展总体呈现出有起有伏、强弱转换的格局。作为汽车产业的一个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发展则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总体来说,电动汽车的发展在逐步向原有的发展预期靠拢,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不可否认发展电动汽车是全球汽车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支点。在电动汽车创新网络组织方面已有多家企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这强者鼎立的格局中,美国电动汽车企业特斯拉携电动汽车Model S走入大众的视野并且成功杀出重围。从知识共享导向的角度分析创新网络构成和各主体特征,基于电动汽车创新网络的特点和电动汽车产业内知识共享的特性分析研究,对电动汽车创新网络组织的演化发展以及网络组织内各要素特点的研究结论将为合作创新和网络结构理论的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我国省级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划分我国区域物流竞争力类型,分析区域物流竞争力特征对于改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我国1997年和2004年省级区域物流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分析了我国区域物流竞争态势,划分出我国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动态类型,并对我国区域物流竞争力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跨国种业巨头扩张与世界种业科技竞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在把握世界种子市场竞争格局的基础上,分析跨国种业巨头的扩张战略及世界种业的科技竞争态势,探讨WTO后,跨国种业巨头抢滩中国市场对我国种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钟文京 《科技广场》2014,(8):231-236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迫切需要走清洁化和节能化道路,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初期的技术保障与政策支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南昌市作为我国重要地方区域及工业城市,应抓住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机遇,探索出一条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之路,即政府与企业间、技术与市场间的良性互动的运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应用的现状,提出了继续优化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提倡新能源汽车"公交先行",以项目示范推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化促进市场化进程,提升消费需求刺激技术创新等相关建议,以推动南昌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应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低碳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主线,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太阳能行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同时,太阳能行业发展日趋成熟,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介绍了波特五力模型的基本概念,并深入研究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中的竞争战略问题;综合运用波特五力模型,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对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发展现状、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发展环境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林 《预测》2005,24(2):12-15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汽车产业自身特点,构建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探讨了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状况,并就如何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若干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蒋小钰 《科技广场》2012,(6):226-229
本文从中国茶产业存在的专业茶仓缺失问题切入,提出了基于专业茶仓+交易平台的全产业链新业态。这个新业态采用TIBOPS(Tea Industry Based On Professional Storage)模式,是一个双链V型全产业链茶产业园,对茶产业在构成和制度两个方面进行了组织创新,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茶全产业链战略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系统梳理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方保护的现状,深度剖析了地方保护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危害,并综合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的经济根源。从国家顶层设计、财税制度改革和打通使用环节等3个层面出发,提出了破除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方保护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汽车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其50多年的发展史中,民营汽车企业的出现仅在近10年。但民营汽车企业面临的特殊问题却在汽车行业内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同时也引发了对我国民营经济的更深思考。文章在对民营汽车业的模糊概念做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发展汽车行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民营资本的自身特性和市场环境,指出民营资本有能力进军汽车业。进而通过比较分析民营家电业与汽车业,指出民营汽车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重点论证了民营汽车企业的三种发展模式及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王伟 《科技与管理》2008,10(2):84-86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分析了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和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深化国企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培育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提高开放水平等对策,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的,以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  相似文献   

18.
企业研发投入行为能客观反映企业创新活跃程度,进而反映产业或国家的创新能力。基于欧盟产业研发投入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分析制药和生物科技高研发投入企业特征,对比分析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德国和印度7个国家的制药和生物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的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制药和生物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虽然增长迅速,但是制药和生物科技产业依然被美国、日本和欧盟所统治,中国高研发投入企业在制药和生物科技产业覆盖率非常低,在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上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在研发投入、研发强度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中国已经全面落后于印度。为了解我国制药和生物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现状,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煤炭工业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加快,煤炭行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而目前针对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的高校则较少。因此,加强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的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钱莉  陈晓 《科教文汇》2011,(4):205-206
本文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操作、汽车经销商、保险中介等方面对我国目前汽车信贷领域存在的风险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国家相关部门宏观监管和政策制定、加强银行内部约束机制、提高同业合作的力度及有效防范业务中介欺诈风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同时还对我国汽车信贷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了展望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