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代,在高中古代诗文中用得很多,但教科书上的注释多有不周全之处.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有“青冥浩荡不见底”句,“青冥”注为“天空”,简是简了,但却捉摸不着.进一步看,“青”,蓝色,“冥”,深远.这里借用天空的色彩特征和空间特征来描绘高远而无垠的天空景象,借以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特区教育》2013,(12):18-19
号称“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相似文献   

3.
教学片断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师:“天际”呢?生:天边。师:那么这二句诗该怎么理解?生:孤单单的一只船远去了,帆影在晴朗的天空尽头消失了,只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生:当时,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船渐渐地远去了,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相连的地方,“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上,老师板书: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同学们见了都很惊奇:“数学课怎么给我们上语文了?!老师:“你们会不会缩句?”学生马上答道:”天空飘着云”“很好”老师点点头说,“下面再做一道缩句练习.4.8加上6/5的和除以1/3与3/4的积.学生一时答不上来,纷纷议论:“数学也要用缩句?”“这种句子怎么缩呀?”“缩句和列式有什么关系?”随着学生情绪的发展,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句话里说的是谁除以谁呀?”  相似文献   

5.
力宁 《语文知识》2001,(11):6-8
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答:这句是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浩荡的长江,浪涛滚滚,奔流不息,使人不禁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东流的长江之  相似文献   

6.
〖教学片段〗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  相似文献   

7.
一、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A.公姥(mǔ)葳蕤(ruí)伶俜(pīn)便言(biàn)B.拊掌(fǔ)否泰(fǒu)窈窕(yǎo)摧藏(cháng)C.鲑珍(xié)踯躅(zhízhú)赍钱(jī)遗施(wèi)D.磐石(pán)枯槁(gǎo)倾圮(sì)佝偻(jū)二、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①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②这孩子啊,真可怜。B.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辛苦。②新的作息时间表已经印发。C.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D.①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②阡陌交通…  相似文献   

8.
在给《海上日出》一课分段时,我向学生提出:文中最后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中的“这”究竟是指日出全过程的景色,还是日出后天空有黑云的奇特景象呢?学生众说纷纭。这时,我提了这么个问题:“这一句放在第五小节后面与单独作为一小节有没有不同?”经我这一点拨,一些学生顿时醒悟,有一位学生回答说:“这一句放在第五小节后面才是指日出后天空有黑云的奇特景色,而单独作为一小  相似文献   

9.
郦道元的《三峡》中有这么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字面上看,意思是:“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其实,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意思  相似文献   

10.
《〈琵琶行〉序》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句,其中逗号似有误。余以为应是“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或删去句中逗号。理由如下:一、从《琵琶行》全文看,不见自居易唱歌;从有关自居易的文字看,不载他有“善歌”之才能。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的注说“歌”即“作歌”。那么,“为长句”是什么?不是写七言歌吗?这里把“歌”解作“作歌”岂不重复了吗?其实,“为长句歌”是符合实际的,“歌”表示  相似文献   

11.
“回击”     
户外活动后,孩子们都进了教室。王璟一个人在哇啦哇啦高叫:“我的袖套呢?我的袖套呢?”还跑过来向我报告:“老师,我的袖套不见了!”我正在整理孩子们脱下来的大堆衣服,就没好气地说了一句:“你的袖套我怎么知道在哪里,你问我,我去问谁呢?”午间活动结束时,我发现布娃娃的一只鞋子不见了,我问小朋友:“谁看见布娃娃的鞋子了?”孩子们都摇摇头说不知道,却看到王璟把手举了起来。我连忙问他:“你知道的是吗?在哪里?”只见他不慌不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九册《梅雨潭》第二段第一句讲作者从山边来到亭边,接着讲亭和瀑、潭的关系:“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岩石上,上下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作者把一个静态的梅雨亭写活了。一个“浮”字独具匠心,逼真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独特的感受。怎样向学生讲清这个“浮”字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看了有关资料:“‘浮’字使人感觉亭像苍鹰在天空翱翔。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梅雨事位于凌空的岩石之上的那种奇妙、险峻的姿态。”这么讲学生就能理解吗?学生如同:梅雨亭怎么能像苍鹰一样在天空中翱翔呢?是什么原因给人一种“飞”的感觉呢?于是我再次阅读课文。课文第一  相似文献   

13.
张老师的句子教学很有特色。“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这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瑞雪》中的一节。在讲读第一句时,张老师提出了问题,进行阅读引导:“读这句,看它主要写的什么?从哪几方面写的?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带着这个问  相似文献   

14.
前两年,电视剧《还珠格格》几乎风靡了全中国,你一定记得小燕子摇头晃脑哼出的“妙语”——“前不见烤鸭,后不见蹄膀……”可是你知道吗?这是从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变来的呢!这首诗名叫《登幽州台歌》,寥寥四句,传颂千古:  相似文献   

15.
“透”出信念《海上日出》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话,想一想,“透”是什么意思?生:“走”的意思。生:“跑”的意思。生:“冲”的意思。生:“离开”的意思。教师出示一组句子:(1)太阳慢慢走出重围。(2)太阳慢慢跑出重围。(3)太阳慢慢冲出重围。(4)太阳慢慢离开重围。(5)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哪句写得好?为什么?生:第五句好。从“透”字可以看出太阳不是一下子离开黑云的。生:第五句好。从“透”字可以看出太阳不是很容易就离开黑云,黑云很厚,它…  相似文献   

16.
郦道元的《三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动静相生,摇曳多姿,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不愧是散文里的精品。但笔者认为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句有的地方经不住推敲。“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句的意思是“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这一句有力地表现了三峡山高天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这句名言,同学们也许并不陌生吧?的确.人的内心世界是深厚而  相似文献   

18.
一、“然,胡不已乎?”课本注:“然,这里表示近于‘那么’的语气。”案:“然”作“如此”讲,不作“近于‘那么’”讲。如果把这句说成“然则胡不见我于王”, “则”才作“那么”讲。“然”是指示代词,“则”是承接连词,二者并不是一回事。这句译文是:“(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不停止呢?”二、“虽然”,课本注:“‘虽然’,虽是这样,但是。”案:“虽然”等于“虽则如此”,它本身并不具备“但是”的意思,译成现代汉语也尽  相似文献   

19.
日前偶遇一同行好友,年余不见。寒喧几句之后,询问其单位职教状况。友叹曰:“磨刀不砍柴,砍柴不磨刀”。乍间,甚不解。听友一番细说,方始明白。何谓“砍柴不磨刀”?友厂产品走俏,  相似文献   

20.
在古汉语中,有时把本来应该分开来说的事情并成一个句子来说,这样的句子,叫做“合叙”。例如: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例①是“非亭午不见曦”和“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并成一句来说。句意为:如果不是中午,就见不到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