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遇到过的较典型的北京骗子是一个卖坦克的,给我看了文件,红头的.说坦克是过了服役期的,主要用来改作民用推土机.我要不起坦克,他又重点向我推荐大炮,说是当年打国民党的,打雨肯定没问题.他连续给我降了三次价,我都没敢买.  相似文献   

2.
他年轻的时候,家里非常穷。毕业参加工作的他每月只赚36元钱,支付弟弟妹妹的学费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做其他事情了。面对捉襟见肘的生活,他决定改变命运。沉思多日,想到邻居潘婶有好几个儿子在香港,他开始向潘婶借钱。第一次,他只借了10元钱,讲好一个星期还。钱借到手中后,他锁到了箱子里,到了约定的还钱日期,取出准时归还了。过了一个月,他又向潘婶借了20元钱,又锁进了箱子不用。到了讲定归还的  相似文献   

3.
换一种方式     
一个失明的男孩坐在一栋大厦的台阶边,脚边放着一个帽子,手里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个瞎子,请帮帮我。"帽子里只有很少的硬币,一个男子从男孩身边经过,他掏出几枚硬币投进男孩的帽子里。然后他拿过男孩手中的牌子,在上面写了一些字,又把牌子放了回去。  相似文献   

4.
踢球     
踢球,无论是城里的孩子还是乡下孩子都愿意玩,可能爱玩球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我小时候踢的球,除了足球,还有毛球。 那一年,过了正月,我们屯来了一个男孩,大家叫他“付球子”,他是随父亲扛活来塞外的,比我大不了几岁,念过二年小学,虽然识字不多,但也算是我们这里的小秀才,是羊群里的一个骆驼。叫他“付球子”可能是因为他长得有些球球蛋蛋,又常在腰上挂一个口袋,里面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球,大家才这样叫他,他的真名大家  相似文献   

5.
在银行门口,遇到一个人,总觉得面熟。我在银行里存好了几百元钱,乐癫癫地出来,又看到他靠在一辆丰田车上抽烟,我还是觉得他面熟。我便试探着问,他说,是我呀,我也觉得你面熟,就不敢叫你。他是我以前的一位同事,在同一家工厂里呆过。但我五年前从工厂辞职出来,就不知道他的境况了。  相似文献   

6.
《文化交流》2009,(11):81-81
李敖这一生,特立独行,有过荣耀加身,更多的却是命途多舛。为争取言论自由,他曾两度入狱,度过了十几年牢狱之灾。李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那些犀利的文字,就像利刃。最近又在电视上见到李敖,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以好斗而闻名的老头儿,居然真的有一把刀。更不可思议的是,他每次出门时,从来刀不离身,俨然是一个江湖侠客。  相似文献   

7.
寻丢自己     
两个同学,大学毕业一起采广州闯天下。甲很快做成了一单大生意,升为部门经理,乙业绩很差,还是一个业务员,并且是甲的手下.乙心理不平衡,就去庙里着急地找和尚,求神明相助。和尚说:你过三年再看.三年后,他找到和尚,很沮丧地说:“甲现在是总经理了.”和尚说:再过三年你再看。三年又过.他又见到和尚,气急败坏地说:甲已经自己当老板了.和尚说:我也从普通和尚成为方丈了.我们都是自  相似文献   

8.
这是我听来的故事,很美. 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冬天,天下着雪,一位逃难到深山的作家迷了路.夜幕降临,四望白色茫茫,作家又渴又饿又冷,又听见狼嚎.他怕得要命,隐隐约约看见远方有房子,就不顾一切奔过去,急叩门环,里面没有声息.他只是哀叫:"有人吗?有人吗?"回应他的依然是狼嚎,而且显然声音在逼近.他绝望了,但他依然哀叫:"有人吗?有人吗?"他几乎就要倒地的时候,门开了.他一个趔趄闪进去,门立即又关上了.屋里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仍然能听见狼嚎,但他不怕了.  相似文献   

9.
《职业圈》2005,(4):24-25
苦孩子有志气打工创业觅商机 王明学出生在山东潍坊一个农民家庭.他童年的记忆是苦涩的,困苦的生活使他几乎填不饱肚子,他小时候甚至不记得吃过肉.父亲是在他14岁那年去世的,不满40岁就愁白了头的母亲拉扯着他们兄妹六人艰难度日.在家乡,他种过大棚蔬菜,养过食用菌,培育过作物良种,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
高海歌 《文化博览》2006,(10):36-37
儿子的偶像是姚明,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了解篮球,而是因为我无意间说过,有这样的儿子,姚明的母亲肯定特别骄傲。儿子坚持要买一个篮球,不是儿童玩具,而是体育专卖店里的职业篮球。我说,你太小,玩不了这种球,何况又那么贵,妈妈买不起。他执意要买,我执意不买,最后我取胜,他哭了一路。回到家,我像往常一样,对他说你是男人,所以你必须勇敢,不许掉眼泪。他抽泣嘟囔,可是妈妈,我想成为姚明,我想让你骄傲!  相似文献   

11.
《职业圈》2004,(11)
处处留心初下海步步为营1995年,林凡大学毕业,进入顺德市政府机关工作,机关工作在大多数人看来是难得的“美差”,他却不以为然,仅工作一年多就辞职下海,怀着一颗不安分而又自信的心进入变幻莫测的商海中。成功是机遇与能力的组合,纵有豪言壮语,一无技术优势、二无从商经验的他还是接受了现实严峻的考验。他进入当地一家服装厂,成为生产线上一名普通工人,每月几百元钱,干着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粗活、累活。看到他的境况,亲戚朋友都很不理解;他却十分乐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活不会错待任何一个有心人,林凡小心地捕捉着身边每一个潜在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刘波 《文化博览》2006,(12):26-27
在美国居住、学习、工作的七年中我交往过很多美国朋友,接触过很多美国的人事。在许多文化、习俗上,我对美国文化有过怀疑、颂扬和吸收,也有过碰撞和抵触。但有三位美国朋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让我多年来思索不已。千万富翁之子当厨师Keith 是我在丹佛工作时的同事,我认识他的时候他26岁,是一个很普通的美国青年,沉默,踏实,向上。我们共事了很久以后,有一个国庆日,他请我们几个同事去他家的牧  相似文献   

13.
在家庭与事业面前,青树无法选择。事业刚刚起步,包燕平就感悟到了青树不是自己案板上的肉,他默默生活在白杨林中三十年了,他是个平凡的人,只想过平凡的生活。于是,包燕平又一次和青树提出分手。  相似文献   

14.
正没能面见沈宏非先生本人,是件遗憾的事。最近他在微信上说,老跑杭州。是的,微信神交一月不到,已两次"见"他出没在沪杭一线。看沈宏非的微信,如阅他的《写食主义》,然而更近人间烟火。前几天,他又过杭州跑上海去了。过杭州当然是要吃那么一两顿的,在去吃的路上,他会信手拍些杭州的事物,比如北山路10号门前西湖边的那两棵梧桐树,雪天里的梧桐树,阴雨天里的梧桐树。于是,他的吃饭路程便有了同景记录般的仪式感——当然,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15.
明星梦     
一年一度的招生考试又开始了。3月20日,北京电影学院成了无数青年人做梦的地方,3000名考生和一部分送子赴考的家长,几乎把电影学院变成了一个人的海洋,望过去,满眼都是一双双充满兴奋和期待的眼神。经过2两天的初试,大约1000多人拿到了复试证,公榜那天早上,黄榜下,有人欢喜有人流泪。从四川绵阳来的陈丹和他的伙伴,早晨5点钟就起床,从十几公里以外的旅馆赶到学校看榜,他说,幸亏有这么多同伴老乡,否则一个人孤零零地,真觉得凄凉啊。陈丹和他的同伴谢媛媛、冯娜田军都过了初试关。  相似文献   

16.
早就听说杭州翠苑住着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画家,他陪侍过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又在欧洲迎接过中共的三位主要领导人;他拜师学画,与"第一夫人"宋美龄出自同一师门;他曾为加入德国国籍而奔忙,后来却又为放弃德籍、重新获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复籍证书"喜极而泣.……  相似文献   

17.
一个在法国做生意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他因为生意上的事情,需要从巴黎乘坐法兰西航空公司的飞机去德国汉堡。这趟飞机他坐过很多次,是一趟直达的班机。但是这一天晚上,飞机行程刚过一半的时候,却突然降落在一个不知名的机场。乘客们开始疑惑起来,他也连忙问身旁的空姐发生了什么事情。空姐微笑着细声解释说:"我们只是中途停下来加油而已,因为今天,我们的飞机人员超重了,起飞时卸下了部分燃料……"  相似文献   

18.
他曾经是个天之骄子,曾经是个千万富翁,然而,莫测的世事让他一夜之间成为一个一无所有的破产者。在从人生的高峰跌入谷底后,为了生存,他做起了最难做的保险行业。然而,仅仅两年半后,他又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以一年175万元的保险业绩成为中国寿险第一人,并很快又以良好的业绩和职业道德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MDRT(美国百万圆桌会议)的顶尖会员。他受邀在全国的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的各个行业演讲自己的营销理念和人生顿悟。他的成功,激励着各个行业的人群。这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奇迹,更是一个人生的奇迹。完成这个传奇经历的就是年近不惑的蹇宏。  相似文献   

19.
我应故乡《文化交流》杂志之约,再次走进了我曾经来过许多次的陈芳允教授那简朴宁静的屋子。 以前我与陈老是邻居,常到他家里去坐坐。但自从我搬了家之后,六七年来很少有机会见到他。岁月流逝,几乎没有在陈教授身上脸上留下任何痕迹!他还是那样的神采奕奕,红光满面,额上数不出几条皱纹,也不见有任何老年斑,看不出已是年过八旬的长者。尤其是他的言谈,举止,步态,仍然充满着活力。于是我禁不住又一次地问他:到  相似文献   

20.
他,只是一个农民,一个边远山区的连电灯也没有见过的普普通通的种地人。他,四肢健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仅能糊口的生活。但他并不觉得他过的生活有什么不好——毕竟,他所认识的人都和他过着同样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他看到周围的人都争着往城里涌。他想,我也到城里去看看吧。于是他也就来到了城里。他用敬畏而好奇的眼神打量着城里人,城里那似乎捅破了天的建筑以及城里的一切。而城里人也用同情而好奇的眼神打量着他,打量着他那件烂得不能再烂的棉袄,他那满是污垢的脸,他背的那个似乎已绝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