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君 《考试周刊》2013,(3):178-179
文化是教育的灵魂与血液,是教师个体超越平凡、升华自身的根本。乡村教师的发展问题实质上是文化问题。而当代乡村教师面临一系列的文化困境,其根源仍然在于文化。只有重新审视乡村教师的文化境遇,同时立足于乡村现实参与文化创造,实现文化重构,乡村教师才能改变目前的被动处境,提升自身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教育》2008,(25)
乡村教师平凡事,这句话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二份子乡教育世家白凤龙一家是很适合的。他们书写的是一家三代投身乡村教育的平凡故事。爷爷辈白凤龙白凤龙,也许没有想到,当初就是因为他的选择,不仅决定了他未来一生的职业命运,而且影响了以后两代人。学生时代的白凤龙,据说在当时西红山乡(注:该乡和二份子乡原为两个独立乡,1997年后合并为二份子乡)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聪明学生。面对许多更好的机会,白凤龙还是怀着一腔"改变家乡落后  相似文献   

3.
19岁那年,我带着对教师的美好憧憬,来到那前不着村后倚大山的乡村小学寻求理想的人生。然而,教学之余还得自己捣弄那一日三餐的烦恼,每当傍晚放学独守空荡荡校园的那分孤独,却使我真切地体味到教师平凡生活的滋味,体验到了其中的苦涩与艰辛。几度苦恼迷惘之后也曾动摇过、抱怨过,但乡村孩子那朴实纯洁的童心、求知若渴的眼神感化了我,故乡人民对我这个师范生的重托与厚望让我找回了自我。于是,日夜兼程中仍忘我地工作。我在学生贫乏的心灵中播撒知识的种子,在学生天真的童稚中传递科学与文明,在学生平凡的生活里融入快乐和歌声。就这样,我在…  相似文献   

4.
【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相似文献   

5.
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留在乡村的根本之路.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知识分子属性完整呈现的需要,是乡村教师社会功能效用充分发挥和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需要.乡村教师面临融不入乡村的巨大困境,乡村文化隔膜使乡村教师在精神上难以和乡村沟通,出现了乡村与乡村教师心灵关联被阻隔的"失心"现象;生活交往的相异性、单一化和表面化,使乡村教师在生活上出现了和乡民联络障碍的"失联"现象;乡村教育情感弱化使乡村教师失去了对职业的忠诚热爱而出现了"失业"现象.乡村教师乡村融入之困的纾解,要以"文化共同体"自觉实现精神融入,要以"场域与惯习"重构实现生活融入,要以"职业情怀"养成实现教育融入.  相似文献   

6.
身份问题是对个体价值尊严及其作用发挥得以确证的重要因素。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呼唤乡村教师身份重构。在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中,乡村教师的身份大致经历了乡村教育的“启蒙者”、乡村社会的“播火者”、乡村文化的“守望者”等多种定位。而时代转型、教育理论范式的变革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又是乡村教师身份的外源性、综合性和内生性动因,也是乡村教师身份变迁的深层次互嵌式的诱因。新时代乡村教师的身份重构应聚焦在教育身份、文化身份和社会身份重构上,以期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重塑乡村教师文化自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教师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乡村教师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表征,是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需要,是乡村振兴的要求。但是,乡村教师文化存在诸如乡村文化的落后等方面的困境。因此,需要对乡村教师文化自信重视和关注,推进乡村文化的建设,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教师文化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师     
如果在某个农忙季节的早晨,你走在通向乡村学校的一条小路上,必定会遇到一两位头发有点蓬乱、面容有点憔悴、肤色有点黝黑,看似农民,可从匆匆的脚步,和偶尔的问候声中,又感觉不是农民的人。他们衣着朴素、谈吐文雅,尤其是上衣胸前口袋上的一支钢笔,才让人想起。他们是乡村教师。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性危机,如文化价值危机及传承危机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主要的知识群体,应自觉肩负起乡村文化秩序重建的历史使命,即“尽心”传承乡土文化,“尽职”守护乡村课堂,“尽力”传播文明乡风。在乡村文化秩序重建中,乡村教师要敢于作为,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以"离农"为价值取向的乡村教育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衰落,导致了乡村教师信念的失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发展提振了信心,也为乡村教师信念重塑提供了契机.从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背景来看,应该是国家民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是乡村社会百姓的人文需求,是乡村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诉求.从乡村教师信念失落的现实考察可以发现,城乡二元的延续和异化导致回不去的乡村、从"同质化"到"城市化"的教育嬗变导致乡村教育的式微和乡村教师的失落.从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内涵来看,可分为三个层次:扎根乡村的理想信念,基于乡村、通过乡村、为了乡村的教育信念,立足乡土的教学信念.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路径有:自我激励和反思,在价值认同中铸牢信念之基;通过交流合作与研修培训,保持信念系统的生命力;注重乡土文化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凸显信念的现代性;教育管理部门转变角色定位,为乡村教师信念重塑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师     
如果在某个农忙季节的早晨,你走在通向乡村学校的一条小路上,必定会遇到一两位头发有点蓬乱、面容有点憔悴、肤色有点黝黑,看似农民,可从匆匆的脚步,和偶尔的问候声中,又感觉不是农民的人。他们衣着朴素、谈吐文雅,尤其是上衣胸前口袋上的一支钢笔,才让人想起。他们是乡村教师。  相似文献   

12.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提倡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成为较热的话题。一些学者就此提出乡村教师应成为新乡贤型教师,要承担多方面的乡村振兴事务。然而,乡村教师成为新乡贤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乡村学校“离土”,教育隔离于村治之外,乡村教师难以参与乡村治理;乡村教师非本土化,教师乡土情怀淡薄;教育专业化抑制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经由乡村教育振兴乡村之路较为理想化。基于此,文章认为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应从属于专业属性,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的最大任务是教书育人,在乡村学校“离土”的背景下,乡村教师能够坚守教书育人本职工作,就是为乡村教育“兜底”,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其身份应从履行乡村教育职责、服务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四个维度建构。受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乡村教师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也面临乡村文化基础薄弱、传承乡村文化的自信和热情不够、参与乡村治理的空间与时间不足等境遇。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职能,需要厘清乡村教师公共服务职责、增强乡村教师传承乡村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创新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我叫段美莲,二十多年来在农村教育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2006年,我有幸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乡村教师.回想我的工作历程,虽然平凡,但一路洒下的都是爱.正因有爱,我才收获了我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5.
徐红  董泽芳 《教育科学》2020,36(1):43-50
乡村教师既是乡村教育的第一资源,又是乡村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根基,更是助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加大乡村教师问题研究的力度,产出更多有助于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委实重要。目前,尽管我国有关乡村教师问题的研究成果既日渐丰硕又仍呈竞相攀升之势,但因其缺乏科学、合理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来规范、指引而致使其中能够真正有效指导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的成果相当匮乏,为此,加强乡村教师问题研究的"元研究"十分必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在乡村教师问题研究上积累的相应经验。审视发现,研究目标突出集中性、研究内容彰显微观性、研究方法凸显实证性、研究视角呈现多元性、研究成果突显操作性,是上述教育发达国家研究乡村教师问题时集中体现出来的研究特点。显然,深化研究主题、重视微观研究、拓展研究视角、加强实证分析、注重成果应用,是我国未来开展乡村教师问题研究时可以从中获得的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支撑,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保障。文章通过对河北省乡村教师的调查,了解掌握乡村教师课程领导力现状,针对乡村教师课程领导力思想观念落后、认同感低下、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深入分析了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途径,为指导改进乡村教师课程领导实施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切实推进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师群体是真正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的关键,他们应有充分的参与权,包括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政策实施。但相关文献研究表明:乡村教师对支持计划政策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较低,影响了计划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此,在分析影响乡村教师参与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要提高乡村教师的政策认知水平和自我身份认同度,建立乡村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制度,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乡村教师对计划政策的参与度,提升计划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主要指的是乡村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公共性。作为“乡村的”教师及其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为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提供合理性支持;历史中乡村教师的角色为其公共属性的可能实现提供继承依据,乡村教师对新阶段乡村社会的重要价值是其公共属性可能实现的前提,法律政策为乡村教师承担公共责任提供直接保障。但是,目前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遭遇了多方面的困境,使得乡村教师成为了疏离“乡村的”教师。因此,要实现乡村教师——作为、成为“乡村的”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就要重视对乡村教师公共性的培育和表达,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19.
师范生是乡村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如何培养师范生在未来成为高质量的乡村教师?这从根本上说是培养教师如何满足乡村学校对教师能力和素质的特定需求以及具有乡村从教情怀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学校的2588名师范生和337名新手教师的抽样数据,考察了当前师范生的乡村从教情怀及教学素养现状,构建了促进师范生走向高质量乡村教师的培养路径。结果显示,师范生尚缺乏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认识和理解,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较低,扎根乡村从教的情怀薄弱;接受乡村地方性教育的培养匮乏,乡村教学素养亟待提高。研究进而构建了融入乡村地方性的24条培养路径的职前培养项目。调查发现该融合路径得到师范生和新手教师的认同,有益于师范生的乡村地方意识、乡村教育教学能力和乡村地方情感培养。由此提出重构师范生适应乡村从教的培养课程、探索设置乡村教育专业、加强入职支持、保障专业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乡村初任教师的引入是乡村学校建设的关键,而乡村初任教师能否留守是问题的核心。诚然,外在制度上的保障是乡村初任教师留守乡村的物质基础,但内在文化上的认同却是乡村初任教师留守乡村的内在动力。一、乡村初任教师文化认同的原因1.乡村初任教师文化认同的直接原因: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文化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