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通常认为庄子的思想是出世的,这种观点在表面看来不客置疑,因为《庄子》一书有大量出世的言说,但是庄子独特的言说方式决定了他所言说的内容与他的精神实质并不一致,在他的“道说”里面尚有“未被道说的东西”。实际上庄子热爱生命、批判现实、追求自由,执著于为人类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为社会培养精神健康、心理正常、“重生”和“乐生”的人,可以说在庄子“狂人狂言”式的出世言说之下,蕴藏的却是真正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2.
《外物》篇是庄子后学发挥道家思想的一篇重要著作。如其中所提出的“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就是理解庄子相对主义理论的重要论述;再如战国时代“复古”思潮浓厚的情况下,《外物》篇提出“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FDDE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也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命题;其所提出的“彼教不学,承意不彼”,相当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学派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3.
本描述了庄子的思想与体对当代作家的复杂影响,在开阔的化背景中揭示了庄子思想在当代回归的必然性及其与当代意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庄子。天道篇》曾以析辩眼光从独特角度关注世所珍视的语言本质问题:“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认为语言有它可珍视称道处,  相似文献   

5.
王运生先生长期研究《庄子》,颇有心得,成果甚丰。近年来在本学报陆续发表研究论文,以其独特形式、新颖思想,引起学术界注意。年前,王先生在线装书局协作下将在本刊所发表的论文集纳成书,线装出版,定名为《庄子明辨》。下面转载的是《中国图书评论》上的一篇对《庄子明辨》的评介文章。  相似文献   

6.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认识一是中国儒家的伦理观念,一是道家的处世态度。在中、西宗教文化思想中,道教文化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最为巨大。他总结出老子的全部哲学是以柔弱的教义为基础,他特别欣赏老子的隽语,对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给予了颇高的评价。正是出于对“道”的独特领悟,林语堂的道家生命观、道家人生观形成了,并领略到了道家独特的人文主义景观。  相似文献   

8.
《逍遥》以鲲化为鹏而“图南”开篇,这与题意及收篇的“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自晋郭象《注》到令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释》,都未能对此作出符合庄子原意的令人信服的解说。通过对《逍遥》文本结构的读解,并结合《庄子》全书中关于“游”的思想的考察,提出以下观点:鲲鹏不是“逍遥游”者,不是庄子理想的人格形象,而是庄子要否定对象;蜩、学鸠与斥Yan不是像有些学者认为的是“下土”、“世俗的人”或“侏儒之群”,它们是庄子心目中的“游”者,是庄子肯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螳臂当车     
庄子虽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以今天的眼光看,可算作自然主义者。但他对螳螂,大约是有偏见的。在庄子眼里,螳螂时时举着那粗大似镰的“凶器”,太过招摇。这与他的哲学不合。勇猛不可敬,招摇不可取,在庄子眼里,螳螂或许只是“程咬金”式的人物,只知挥动长臂或板斧,乱砍乱抡,蛮勇有余,而智慧不足。  相似文献   

10.
本结合作所授课程及修课的心得,论述了庄子哲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指出:庄子哲学以其反绝对化、反偏狭化、反情绪化、反程式化的内容特点,能够对人的整体意识、阔大胸襟、宁静心态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它在言说上的逻辑性、超常思维和寓言方式,则使其理论更具启发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庄》、《骚》一直被人们相提并论,是由于作为浪漫主义作品,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特征:首先,都表现出一种奇幻超绝的非凡想象力;其次,显示出一种不屈于世俗的独立不群的人格和为理想而斗争的浪漫主义精神;再次,在艺术手法运用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庄》、《骚》又有很大差异,首先,构成它们浪漫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不同;其次,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因为《庄子》在历史的流传过程中,曾羼入后人伪作,故须廓清《庄子》一书中与庄于思想似是而非的部分,才能正确认识庄于思想的本质,这是研究必须注意的。本就《庄子》外篇存在的问题,如:篇题命名,老庄思想混同,神仙思想,君臣思想,以道德合仁义,称谓不妥,思想矛盾字重复等问题一一举例说明、以引起庄子的爱读和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学说博大精深,玄妙难解;他的文章恢诡谲奇,荒诞无稽。面对这满纸“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鲍鹏山先生在《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一语道破:“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此言如拨云见日,让我们眼前庄子的天空变  相似文献   

14.
庄子和禅宗在学术思想演变史上是有着传承之关系的。然而,作为已经融通了庄子精神的禅宗,通过消解一切的方式,完美地解决了庄子哲学所不能克服的悖论和矛盾,实现了真正的人类学意义上的诗性超越。  相似文献   

15.
鲁迅对庄子的批判与认同,体现了庄子对他的巨大诱惑。在寻求自由的路上,他们分别选择了“逍遥”与“拯救”的殊途。他们关注人的“异化”,完成了对自己时代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庄子对鲁迅的影响,既养成了鲁迅的深刻,也是鲁迅矛盾痛苦的根源之所在。鲁迅与庄子既是精神的知己,又是思想上的对手。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作为邦本的“人”与“民”出现频率极高。在这些被载入史册的冠冕堂皇的“人”与“民”中,绝大多数却是以一个抽象的集体名词的身份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却几乎完全被虚化、被覆盖。作为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庄周对这些在主流话语中被虚化的人给予密切的关注,并对人之为人的根本——拒绝异化、追求自由进行深入地探索,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7.
认识你自己     
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成两个字,叫做“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这个话是庄子假托孔子说的。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孑L子说:我想出去做事,我要去卫国阻止暴虐的国君的恶行。他的老师孔子特别不屑地说:你别去了。你去了以后,碰到这么暴虐的一个人,你劝不好他,反而就被他杀了。颜回说...  相似文献   

18.
逍遥之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动人心魄的诗章,而其中又分明蕴涵着深邃的思想。哲学的《庄子》和学的《庄子》,都是将《庄子》当做介绍对象时必须涉及的内容。庄子首先是思想家,《庄子》的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思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30年代,时在云南大学执教的刘文典先生撰著了名重一时的《庄子补正》。其时,陈寅恪先生为之序云:“先生之作,可谓天下之至慎矣。其著书之例,虽能确证其所脱,然无书本可依者,则不之补;虽能确证其所误,然不详其所以致误之由者,亦不之正。……”。寅恪先生倍叹刘文典“补正”之慎,治学之严,堪称典范。后人又有评之者谓此书“乃校勘训诂专著;其兼综群言,发  相似文献   

20.
白薇 《文教资料》2013,(12):88-89
庄子的生活环境使其放浪形骸,达观自得,其作品弥漫生意盎然的自然之美感。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得他考虑个体生存论意义,探讨现实人的价值和幸福。他的理想价值的构筑主要体现在他对当时思想界的现实弊端的无情批判。庄子思想是对现实世界的无言反抗,其表现为通过个体自我逃逸社会属性而固守自由自在的自然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